重庆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9482992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27.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重庆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重庆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重庆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重庆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秘密启用前2017年重庆一中高2018级高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卷 2017.6语文试题卷共8页,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为150分。注意事项:1. 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 答客观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 答主观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 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所谓六艺乃春秋时固有之学问,先孔

2、子而存在,孔子实未制作之。但孔子虽未曾制作六艺,而却曾以 六艺教弟子。故后人以六艺为特别与孔子有密切关系,亦非毫无根据。以六艺教人,并不必始于孔子,据 国语,士亶教楚太子之功课表中,已有“诗”“礼”“乐” “春秋”“故志”等。但此等教育,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受。不但当时之平民未必有机会受此等完全教育,即当时之贵族亦未必尽人皆有受此等完全 教育之机会。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到鲁方能见各国之诗与乐,可见“乐”“诗”各书,在当时乃是极名贵 的典籍学问。孔子则抱定“有教无类”之宗旨,“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如此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凡 缴学费者即收,一律教以各种功课,教读各种名贵典籍,此实一大解放也。故

3、以六艺教人,或不始于孔子; 但以六艺教一般人,使六艺民众化,实始于孔子。以后各家蜂起,竞聚生徒,然此风气实孔子开之。孔子之讲学,又与其后别家不同。别家皆注重其自家之一家言,如庄子天下篇所说,墨家弟子诵墨 经。但孔子则是教育家。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之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 的学者。所以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所以颜渊说:“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庄子天下篇 讲及儒家,即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 秋”以道名分。此六者正是儒家教人之六种功课。惟其如此,所以孔子弟子之成就,亦不一律。论语谓:“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

4、、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可见孔子教弟子,完全欲使之成“人”, 不是教他做一家的学者。孔子又继续不断游说于君,带领学生,周游列国。此等举动,前亦未闻,而以后则成为风气;此风气 亦孔子开之。再说孔子以前,未闻有不农不工不商不仕,而只以讲学为职业,因以谋生活之人。古时除贵族世代以 做官为生者外,吾人亦尝闻有起于微贱之人物。此等人物,在未仕时,皆或为农或为工或为商,以维持其 生活。孟子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股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 海,百里奚举于市。”孔子以前,不仕而又别不事生产者,实未闻有人。左传中说冀缺未仕时,亦是 以农

5、为业。孔子早年,据孟子说,亦尝为贫而仕,“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孟子万章下)。 但自大收学生以来,即纯以讲学为职业,为谋生之道。不但他自己不治生产,他还不愿教弟子治生产。樊 迟“请学稼,“请学为圃,孔子说:“小人哉!樊须也。,他这种不治生产的办法,颇为其时人所诟病。 据论语所说,荷筱丈人谓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此外庄子亦载盗跖谓孔子:“尔作言 造语,妄称文武。.多辞缪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庄子中所说,不可认为实事。但此等批评,则 是当时可能有者。观此可知儒家之一种风气。惟其风气如此,于是

6、后来即有一种非农、非工、非商、非官僚之“士, 不治生产而专待人之养己。此士之阶级,孔子以前,似亦无有。以前所谓士,多系大夫士之士,或系男子 军士之称,非后世所谓士农工商之士也。此种士之阶级只能做两种事情:即做官与讲学。此所谓:仕而优 则学;学而优则仕。孔子即是此阶级之创立者,至少亦是其发扬光大者。(摘编自冯友兰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1. (原创)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六艺是先孔子而存在的春秋时固有的学问。但因孔子以六艺教弟子,故后世认为六艺与孔子关系密切。B. 春秋战国时期,不只是平民,即使是贵族,也未必所有人都能接受“诗”“书”“乐”等教育。C. 孔子收徒

7、不问身家,只要缴纳学费,一律教给他们各种功课和名贵典籍,这在当时是一大创举。D. 孔子以前,为官者有两种:世代为官的贵族;出身微贱,出仕前为维持生计而干过其他行业的人。2. (原创)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 因为孔子讲学不注重养成某一家的学者,所以孔子的弟子的成就也各不相同,都能为国家服务。B. 孔子斥“请学稼”的学生樊迟为“小人”,说明孔子认为读书人从事农业生产是见识短浅的体现。C. 庄子记载的盗跖对孔子不耕不织、以如簧巧舌迷惑君王的批评证明春秋时人们对孔子的行为多有 诟病。D. 孔子是士农工商之“士”这一阶级的创立者,至少也是其发扬光大者。这一阶级的士要么学而

8、优则仕, 要么仕而优则学。3. (原创)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春秋时,“诗” “乐”各书都是极名贵的典籍学问,即使是贵族也不能轻易得见。B. 孔子首以六艺教一般人,使六艺民众化,开各家蜂起、竞聚生徒之先风,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C. 论语记载荷筱丈人评价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体现了春秋时人们对孔子一直不治生产的 批评。D. 教育平民化,游说之风兴起,士人阶级的创立等方面开风气之先的成就,使孔子无愧于“至圣先师” 的评价。(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多事芭蕉张瑞 中国的文人大多是喜欢梅竹兰的,固然这些都是气清晶莹的东西,

9、但用得滥了,反而匠气。倒是芭 蕉,逸气里有着亲切,家常里又带点桀骜之感,反是更讨人喜欢,有一点真率的东西在里面。 在画里,芭蕉与梅兰竹是不能一列的,倒是与瓜瓜果果的东西颇为投缘。当然,文人眼里的瓜瓜果 果也不单是菜篮子里的瓜果,那是蕴涵着出尘的意味的一一越是家常的越是要出尘,也就越具有了禅意。 我们看齐白石的大白菜真是好,淡墨浓墨地一勾一染,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但简单里的逸气却又不是人人 可为的了。其实,芭蕉较之大白菜,仙气本来更浓一些,这样反倒不适合齐白石的笔墨了。齐白石的笔墨 有点像汪曾祺的散文,都是很白菜味的东西,也是很士大夫气的讲究平和淡远的东西,像个遗老似的。丰 子恺是弘一大师的弟子,

10、自然也是慈悲为怀、儒雅温厚一类的人物。丰子恺倒是也真作了些很具佛性的诗 文书画,但我真正喜欢看的,是他那幅“人散后,一钓新月天如水,觉得诗倒仿佛天生是为画而存在着 的,是这样一种浑然里漫溢着的禅意,没有一丝一毫的刻意为之,较之佛性,更是空灵。这真是好,但仿 佛,这样的笔意,有点温润晶莹有余而率性狂放又不足,也是不适合芭蕉的。倒是书法史上有个“以蕉代 书”的人物,酣畅淋漓的,正是蕉身上的那种气息。说的是那个“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龙蛇走”的 疯和尚怀素,于寺庙旁植蕉百亩,每每大醉之时,便于蕉叶上翻墨倒海,此时,山风啸啸,蕉叶滔滔,那 些游走的线条,如天地间游走的精灵一般,自由洒脱,狂放不羁,啸

11、傲于尘世之上。 中国人的性情本多拘谨而内敛,能张扬的本就不多,张扬又能张扬出点味道的就更少。当然,魏晋 人是颇为张扬的,但观之总让人觉得有做戏的成分,不够透彻。透彻的也不是全无,像刘伶,可惜越看就 越让人觉得像无赖。率性的文人让人观之可喜,无赖文人只让人闻之可憎。倒是那个疯和尚怀素更本色一 些,破衣袈裟,鞋儿破,帽儿破,芒鞋走天涯,像极了武侠里的异人,舞墨如泼,洋洋洒洒,又有着方外 之人的狂傲,才正是芭蕉的那种韵味。 不过可惜的是,淋漓如芭蕉者,在画里,往往只有做陪衬的份儿,它们常常是要与樱桃、枇杷这些 明艳的水果为伍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要的是红绿参差的清新可喜。若是枇杷,则一定要染出

12、色 来,芭蕉到底只是一片或浓或淡的背景。 有次读到一则小文,是讲董桥的,题目是“红了董桥,绿了芭蕉”,观之可喜,真是俏皮得玲珑可 爱。董桥的文字,本就精灵古怪又通身灵慧,本是像极了樱桃。董桥身上的那现代士大夫气,恐怕也只有 用芭蕉托着,才算出味。 当然也有故作风雅的人物,用芭蕉来嬉戏,小情小调的,虽也绮丽,但到底脱不了小家子气。比如 清代那个叫秋芙的,就曾在芭蕉上题了诗,与她的夫君玩笑。“是谁多事种芭蕉,朝也潇潇、暮也潇潇。 是君心事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在芭蕉上题诗,历代都有,本也不是秋芙的原创,秋芙做了, 只因为她是那种袅娜的人物,病恹恹地歪在床角,气若游丝的样子,但更多的还是紫陌

13、深处的那种沉沉的 没落味道,过于唯美了,反而不若李清照的爱蕉那么直率天然一些。“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她 本来就是心高气傲的率性人物,只可惜命不好,后半生给弄得那么阴气沉沉。她的爱蕉,倒还是早年的口味个人早年的癖性,即便让岁月的尘掩了再掩,也还是要不时地露出来的。那次去漱玉祠,看古幽的院内那样的几株芭蕉,在北地,竟也活出一派淋漓,觉得芭蕉到底是很大气的植物,也难怪易安要切切地 喜欢着。4. (原创)下列对这篇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作者认为齐白石的笔墨简单里的逸气不太适合仙气更浓的芭蕉,“像个遗老似的”的比喻略带讥刺的意味。B. 作者评价怀素像极了武侠里的

14、异人,是认为他与芭蕉仙逸、亲切的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妙。C. 文章引用李清照吟诵芭蕉的词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直接表达了她对芭蕉的喜爱。D. 文章结尾阐述李清照爱芭蕉是因为她有率性的特质,与开篇说芭蕉讨人喜欢是因为它有真率的特点可 谓首尾呼应。5. (原创)有人认为可以删去第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6. (原创)文章主体对象是“芭蕉”却以“多事芭蕉”为题,你觉得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2004年至今的十年间,在127个国家和地区落地开花的475所孔子学院,成为世界与中国增进认知与 理解的一个跨文化

15、交流平台。但随着一些国家孔子学院合作协议到期,出现了部分合作大学取消续约的情况。此次斯德哥尔摩大学 终止合作的决定,引发诸多联想;加之此前美国一些大学与孔子学院不再续约的先例,更是让舆论浮想联 翩,甚至过度解读。如能深入了解孔子学院的内在机理,相信这种误解会少得多。据孔子学院章程,由外方大学或相关教育机构首先向孔子学院总部提出申请,经总部批准后,采 取中外合作方式合作办学。学院设在外方大学内,中方院长仅负责对汉语老师、志愿者以及与国内的联系 等事务性工作,并配合好外方工作。不论在具体的学院运作中,还是在学院对外方大学的影响力方面,孔子学院都不具备影响甚至限制对 方大学学术自由的能力。而且,孔子学院作为以开展汉语教学为主要活动内容的中国语言文化推广机构, 奉行孔子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是传承中华文化包容合作精神的重要载体,注重平等协作,鼓励创新,而 非钳制学术自由。孔子学院的领导机构是“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汉办)。某些国家强调孔子学院 有政府官方背景,担心其在所在国大学内部传播中国政府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由于总部提供相应资金、师资及管理方面的支持,所以便会被某些舆论误解,而国外相关机构推波助 澜,将此误读放大化,认为中国人非常清楚想要达到什么目的,而不仅是想改变外界对中国的看法,从而 对孔子学院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不过,孔子学院总部对遍布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