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叠问题的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9480981 上传时间:2023-10-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叠问题的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重叠问题的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重叠问题的教学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重叠问题的教学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重叠问题的教学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叠问题的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叠问题的教学反思.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叠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重叠问题”教学设计菁华铺乡中心小学 姜囡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例题1(重叠问题)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理解集合图中每部分的含义,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感知集合图的形成过程,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初步感知数学的严密逻辑,培养数形结合思想、优化思想、变中抓不变思想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

2、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体会数学的严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并能用之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兴趣小组”统计表、两把椅子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抢椅子”游戏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好!今天我们首先玩个“抢椅子”的游戏。谁愿意参加?(请2位学生登台) 两位同学抢两把椅子,能分出胜负吗?那么我们再选一位同学来参加。 再请4位同学上台,划拳决定一个参加“抢椅子”游戏的人选。 决出冠军:今天“抢椅子”游戏的冠军是。刚才我们是在玩游

3、戏,看谁行动最快,但是在平时我们要尊老爱幼,主动把座位让给老人和残疾人等需要帮助的人。 2、口答: 刚才我们有几个人抢椅子?(板书:抢椅子 3人) 刚才我们有几个人划拳? (板书:划拳 4人) 那参加这两项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3、怎么只有6个人呢?3个人加上4个人不是等于7个人吗? 4、让学生思考,学生回答:有一个人重复了。 师问:哦,原来是有一个人重复了,哪个重复了? 5、对,刚才既参加了抢椅子,又参加了划拳,他(她)是重复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问题,数学上称之为“重叠问题”(板书:重叠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重叠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喜欢的游戏入手,激发起他们的

4、学习兴趣。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实例入手,用最简单的数据,通过口算抢椅子和划拳的一共多少人,发现总人数不是两组人数之和,从而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在解决问题的需要中,让学生自己思考得出“既参加了抢椅子,又参加了划拳,他(她)是重叠的”的结论,于是研究“重叠问题”变成了学生源自内心的学习需求。) 二、探究新知 1、师画出简单的韦恩图 刚才抢椅子的是哪几位同学?(板书学生姓名,注意将重叠的那位同学的姓名写在最右边)刚才划拳的是哪几位同学?(板书学生姓名,在重叠的那位同学的姓名后面写上另外三个人的姓名) 老师用一个圈把抢椅子的3个人圈起来,表示他们是抢椅子的人。这种圈叫做集合圈。(老师用手盖住抢椅子的前2位

5、同学的姓名,露出重叠的那位同学姓名)老师再用一个集合圈把划拳的同学圈起来,表示他们是划拳的人。 像这种图,叫做集合图,是英国著名的逻辑学家韦恩最早发明的,所以又叫韦恩图(板书:韦恩图) 2、指导观察韦恩图 左边的集合圈表示什么? 右边的集合圈表示什么? 中间重叠的部分表示什么?(板书:既抢椅子,又划拳的) 重叠部分的左侧月牙形表示什么? 重叠部分的右侧月牙形表示什么? 3、学生思考计算方法 独学:怎样求出参加游戏的总人数?大家各自开动脑筋,然后把算式写出来。 群学:请各小组同学讨论交流一下计算方法,再请组长把你们组的计算方法归纳起来。 4、展示 抽组展示,要求讲清计算理由。 板书:341=6(

6、人) 24=6(人) 33=6(人) 231=6(人) 师:我们很多人用了“341=6(人)”这种算法,这种方法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 5、思考:如果重叠的是2个人,该怎么计算? (设计意图:我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处理,没有用书上的例题1进行教学,而是就用刚才游戏中的问题探究新知,过渡非常自然,紧贴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拓展应用 1、课件出示“三(一)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学生名单”统计表(书108页例题1) 对学:同桌两人在老师发给你们的 “兴趣小组统计表”的纸张上,试着画一画韦恩图。然后老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韦恩图的演变过程。 独学:要计算参加兴趣

7、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你能用几种方法计算? 抽生登台板书,并说明理由: 893=14(人) 839=14(人) 938=14(人) 536=14(人) 2、课件出示礼品盒 群学:先自己猜一猜,下面两只盒中一共有几种奖品?然后小组合作议一议、算一算。 课件出示:两个礼品盒,第一盒中有4种奖品,第二盒中有3种奖品,猜一猜,下面两只盒中一共有几种奖品? 请各组汇报。然后教师用课件演示并板书: 有0种重叠:43=7(种) 有1种重叠:431=6(种) 有2种重叠:432=5(种) 有3种重叠:433=4(种) 3、课件出示动物图(书110页练习二十四第1题) 学生翻开书110页,填写在书上。 汇报。 师

8、:这里还有一种动物,我把它填在了这个位置(两圈外围),你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吗? 生:既不会游泳也不会飞的动物。 师:这样的动物有哪些? 生1:马 生2:狗 生3: 师:太多了,我们不一一去说了。原来韦恩图的外面也可以表示一种信息!这些知识我们以后再学习。 (设计意图:精心设计练习,有梯度,有拓展,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知识,又为以后继续学习集合知识作了铺垫。 练习1:我将书上的例题1作为练习来做,不仅让学生亲自动手画韦恩图,而且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韦恩图的演变过程,使学生真正掌握了韦恩图表示的意义,深刻领会了集合的思想,并且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与逐步抽象的过程中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练习2:我还

9、设计了拓展学生思维的练习猜礼品盒中礼品的种数,应学生认知发展的需求,这既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学生在解决这一开放性题目的过程中,既进一步巩固、完善对“韦恩图”的认知,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练习3:借助现有的练习题中的图,增设一个巧妙的问题“这里还有一种动物,我把它填在了这个位置(两圈外围),你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吗?”便把集合图由“圈内”引向了“圈外”,毫不费力地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开来。) 四、总结激励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我们是怎么度过的?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们,你们这节课表现非常棒!老师相信:只要大家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大胆探索,你们以后也能成为像韦恩一样著名的人物。 (设计意

10、图:总结中要求学生回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有意识引导学生“回顾知识产生的过程”,帮助学生将经验条理化、提升数学活动经验。)教学反思 1、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掌握基础知识。 运用游戏的形式,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实例入手,发现抢椅子和划拳的总人数不是两组人数之和,从而引起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自己思考得出“既参加了抢椅子,又参加了划拳,他(她)是重叠的”的结论,理解了“重叠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通过我的引导,认识了“韦恩图”,理解了“韦恩图”各部分表示的意义,从而掌握了计算方法。 2、让学生在训练中形成基本技能。 知识、方法理解好后就要去反复地训练,这个过程中不求速度有多快,在达到正确的层面上再达到熟练

11、。学生在理解了“韦恩图”各部分表示的意义,并且掌握了计算方法之后,呈现了几道不同类型的题目,让学生掌握了画“韦恩图”的技能,掌握了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技能,并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渗透了多种数学思想方法。 我在本节课教学时注重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积极探索用图示的方法表示参加两种游戏的人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体会、理解、感受集合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和优化思想方法。 在理解的基础上,注重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索多种方法求出参加游戏的总人数,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悟出“多样性算法”中的“统

12、一性内涵”,让学生明白“无论怎样列式,重复出现的人数只能算一次”的道理。 我设计的应用练习从简单到复杂,从收敛到开放,既链接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又实现了对数学思维的层层拓展。比如第二道练习题,“猜两只盒中一共有几种奖品”这个问题,巧妙渗透交集、并集等相关集合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特别是第三道练习题的素材来源于课本习题,但我对此都进行了“特别加工”,使学生不只掌握了知识,而且受到了思想方法的熏陶。 4、注重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积累和提升基本活动经验。 在教学中,我巧妙地创设生活情境,善于引导学生在亲历中体验,在体验过程中遭遇问题和困惑、产生思维冲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同伴的帮助,自主构建知识,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史宁中校长说:“创新能力来自于知识积累,经验积累和思维训练,经验不经过提升、内化、概括难以成为学习的内在支撑”。 所以数学经验需要积累更需要提升。本节课,我多次提供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反思和经验的提升的过程。如:“ 3+4后还要再减去1呢?” 、“如果重叠的是2个人,该怎么计算?”、“这里还有一种动物,我把它填在了这个位置(两圈外围),你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吗?” 学生经过提升、内化,丰富了自己的基本活动经验。 在课尾的总结中,我要求学生回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有意识引导学生“回顾知识产生的过程”,帮助学生将经验条理化,提升数学活动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