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的误区.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9471401 上传时间:2023-10-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早期教育的误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早期教育的误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早期教育的误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早期教育的误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早期教育的误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早期教育的误区.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早期教育的误区 作者:netboy 日期:2008-12-13字体大小: 小 中 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的增多,人们对于子女的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开始重视起来。他们从孩子还未出生起,就开始计划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而且还不惜一切代价地对此进行投资。早期教育确实很重要,家长也应该重视早期教育。然而,社会上对于早期教育的认识存在许多误区,使得家长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问题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早期教育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片面夸大早期教育的作用。有人说,孩子的早期教育没做好,他这辈子就完了。还有人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等。这些说法都太绝对化了。人的成长和

2、成功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许多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的成长和成功就是这些不同的阶段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不能说哪一段是最重要的,哪一段是不重要的,应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早期教育很成功,有的人早期教育没成功,但是早期教育没成功,也并不一定影响这个人以后的成功。早期教育成功了,也不见得今后就一定能成功。不要把它绝对化。北大的副校长陈章良7岁以前一个字都不认识,可他29岁就成为了博士生导师。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了片面夸大所谓“早期教育”的作用,是不科学的。片面夸大某一个阶段,必定是对别的阶段的否定,也必定是形而上学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比如,长跑时,如果起跑慢了

3、那么一两步,两三步都是没有关系的,关键是中途要有实力,有冲劲,最后那一两百米能够很好地冲刺。你开始落后了,最后你也有可能得第一。人的成长并非只有50米,100米,这正如跑马拉松,你开始慢一点不要紧,在漫长的跑道上你还有很多可以获得成功的机会。过早的把劲使完,你就没劲了。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也是这样。把人的成长过程看成是一蹴而就的,一瞬间的事情,是早期教育决定论形成的根源所在。个人的成长和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些说法用文学语言可以,但是用科学语言就不行了。我们应该从科学上客观地评价某一个阶段教育的重要性,太过分了,就容易造成早期教育决定论。2、认为早期教育就是要对孩子进行一种超前的教育。持

4、这种观点者主张让孩子在3岁以前,掌握3-6岁的知识,3-6岁学小学的课程,小学时学中学的课程,中学时学大学的课程。这种学法对个别人来说是有可能的,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可能的。古今中外许多研究证实,人的智力、生理、心理发展分成相对稳定的阶段,这是有科学依据的。早期教育是一种非正规教育,不能跟学校教育比。学校教育是正规教育,幼儿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是一种非正规教育,不能把教育过早地正规化。幼儿园教育,孩子从小班到中班,从中班到大班,是无需考试的。孩子到了某一个年龄,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相应的班,这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进程。我们不能违背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是相对稳定的

5、,我们不能任意地超前。超前一定要慎重。超前对孩子的将来也许就是一个伤害,你可能眼前获得一些效益,如孩子3-6岁就已经认了好多好多字了。不能光看眼前。任何一方面的超前教育和训练都付出了代价,影响了别的方面的发展。应该按照年龄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教给他相应的能够接受得了的知识。超越了它,肯定是要受到制裁。所以,人为地强化,不是自然而然的来掌握的知识,不是水到渠成地学来的知识,是不扎实的,也是会有许多漏洞的。对孩子要坚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这样做表面上看来是慢了一些,实际上是扎扎实实的。任意加快,任意提高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孟子说,“其欲速,其退也速。”本来一天可以学10个单

6、词,你一天就学了50个。结果是你很快掌握了,很快又忘记了。一天就学10个单词,反复学习,反复掌握,你就记住了。相反,你学了50个单词,最后却都丢了,所以不能任意突破年龄阶段,任意超前。3、早期教育中,过度教育的问题很严重。目前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学龄前的儿童,除了上幼儿园之外,还要上各种的学习班和特长班。可以说,现在的孩子从一出生起,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就没有了快乐的童年。这种做法真是太过分了。我们一定要让孩子有剩余的精力,不能把学龄前儿童的时间安排的和上学的孩子一样,特别是0-3岁孩子,我们更不能让他们过得如此沉重,更不能给他们太多的刺激。过多的刺激对孩子是不利的。刺激过度,教育过度,肯

7、定是会适得其反的。最好的早期教育是让孩子过得愉快,获得快乐。孩子在这个阶段想干点什么就干点什么,不要让孩子过早地背上生活的十字架。我们要让孩子充分地享受他们的快乐童年。4、在早期教育的任务方面也存在着误区。目前有一个观点认为早期教育的任务就是让孩子早识字,多识字,早学算术,早学外语等等,其实,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不论是识字,还是算术,都是发展的基础,这个基础应该是全面的,而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识字和算术等个别方面,如果过于强调某一个方面,比如说,过早地识字,强化识字,强化学算术等等,必定是以牺牲其它方面为代价的。字是一种符号,是客观事物的一种符号,是一种高度的抽象,如果没有大量的生活经验和感性知识

8、,是很难理解的,有的东西就很好理解。因为文字是代表一种事物,有的事物是很具体的,比如说,碗、电视等,看得见,摸得着,这都很好理解。但如果让3岁的孩子学“理论”两个字,他可能会念,会念“理”,会念“论”,你怎么给孩子讲清楚什么是“理论”?“理论”是不是事物?当然是事物,可是孩子对那些抽象事物看不见,摸不着,他能理解什么是“理论”吗?他也只能是鹦鹉学舌。你教他“电视”,他知道电视在那,有实物可以参照。但生活中有大量没有实物可以参照的事物,它们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很难理解,你怎么给3岁的孩子解释这些事物呢?过早地识字没有什么好处,只能够是死记硬背。有些形容词孩子也不好理解,比如说,什么叫“伤心”

9、,他就理解不了。当然,这时候的孩子也可以适当地识一些字,关键要看识什么样的字,尤其是不能强制认那些根本无法懂的字。那么,早期教育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什么呢?我认为,早期教育的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二是要学好口头的母语;三是丰富感性知识,掌握生活常识。到小学之后,孩子再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下面我想重点谈谈让孩子掌握生活常识的问题。目前有一个观点认为,知识都在书本里。尤其是对学龄前儿童,一提到对他们的教育,就想到书本,而忘了生活。书本里是有知识,但并不是所有知识都在书本里。自然界,社会上有很多的知识。我的观点就是在学龄前阶段,最主要的是要让孩子掌握生活常识。这是符合认识论的。生

10、活常识是直接经验,书本上的知识是间接经验。上学之后读书,书中讲的就是间接经验。所以从认识论来说,要想掌握大量的间接经验,首先应该掌握大量的直接经验,才能更好地理解别人的间接经验。生活常识从另一个角度或者说另一个提法来讲,叫做感性知识。只有感性知识越丰富,将来学书本上的理性知识时,才能有更好的理解力。孩子是要掌握书本知识,但是怎么样才能掌握好书本知识,这是有前提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表明,感性知识越丰富,对理性知识的理解就越深刻,越全面。生活常识越丰富,生活经验越丰富,对别人的经验的理解,就会越好。书上的知识不能死记硬背,要靠理解来记忆。所以过早地让孩子读书或识字,而不是先丰富孩子的感性认识,这实际

11、上是违背认识论的。最终也是会行不通的。有些家长望子成龙,恨不得孩子一生下来就能学会识字,学会各种他们自己所期望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殊不知,他们的想法和做法是不符合认识论的。全世界的小学都是6、7岁,最早也是5岁半上学,为什么都定在这个时间?说明人只有到了这个时期,才能学习间接经验,才能学习理性知识,再早了就不行。个别人可以,但多数都是不行的。过早地识字,或是把学前教育的重点放在识字上,实际上是一个很愚蠢的事情。孩子并不理解这个字是什么意思,你也不可能给他讲复杂了。因为太复杂了,孩子也不能理解。你只能是简单地,或是断章取义地给孩子讲这个字的某一种含义,但是孩子他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先前接受的东西

12、,会排斥后来接受的东西。即使后来接受的东西是对的,他也要排斥。孩子掌握的都是一知半解、似是而非的东西,真正正确的东西,他不接受。这样一来,势必会扰乱正常的学习。可见,在学龄前阶段,让儿童学习生活常识,掌握感性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早期教育还存在重智轻德;重视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重视特长发展,忽视全面发展;重视知识,忽视能力;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重视营养保健,忽视体育锻炼等问题。作为家长,一定要学会辩证地看问题。要明白,一个孩子一个问题,同样一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适用于一切家庭、一切家长,一切孩子的“绝招”肯定是没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只有明白了这些道理,家长才能够把握好早期教育的方向和方法,走出早期教育的误区,陪伴孩子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为孩子漫长的人生征程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