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四篇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9457324 上传时间:2023-10-2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案四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教案四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教案四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教案四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教案四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案四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案四篇(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教案四篇小学数学教案 篇 1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进一步弄清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和相应的列方程解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之间的内在联 系,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的联系和区别2能正确熟练地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明确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教学难点明确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在前边,我们已经学习了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这 两类应用题在分析解答时易混淆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对这两类应用题进行比 较通过比较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二、学习新知(一)出示例 8 的 4 个小题1学校有 20 个足球,篮球比足

2、球多 ,篮球有多少个?2学校有 20 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多 ,篮球有多少个?3学校有 20 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少 ,篮球有多少个?4学校有 20 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少 ,篮球有多少个? (二)学生试做1第一题解法(一)解法(二)2第二题解:设篮球有 个解法(一)解法(二)解法(三)3第三题解法(一)解法(二)4第四题解:设篮球 个解法(一)解法(二)解法(三)(三)比较区别1比较 1、3 题教师提问:这两道题中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有什么不同?解题 思路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1)观察讨论(2)全班交流(3)师生归纳这两道题都是把足球看作单位 1,单位 1 的量是已知的,求 篮球有多少

3、个?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不同的是(1)题篮球比足球多 ,而第(3)题是篮球比足球少 ,计算进 一个要加上多的数,一个要减去少的个数2比较 2、4 题教师提问:这两道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有什么不同?解题思路 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1)观察讨论(2)全班交流(3)师生归纳这两道题都是把篮球看作单位 1,而且单位 1 的量者是未知的,因此要设单位 1 的量为 ,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熟练之后也可以直接列除法算式解答 小学数学教案 篇 2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 拔萝卜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

4、一年级下册第 3 单元加与减(一)中的内容。 本课时的内容是在整十数加减法、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先提供了小兔子拔萝卜的情境,从中引出问题:“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并说出计算过程。教材中提供了四种计算方法(并非让学生全部掌握,学生还可以有别的方法)。在学了加法计算之后,让学生试着计算:“小白兔比小黑兔少拔了多少个萝卜?”以促使学生从加法计算迁移到减法计 算上去。这是新教材与旧教材的不同。教学目标:(1)自己探索 100 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 的计算方法。(2)从加法计算方法迁移得出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 知识迁移能力。教

5、学重点:发展应用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 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学生学会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进一步 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二、说教学法学生已有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知识作为基础,有一小部分学生在上学前已对竖式有简单的了解。对于看图编故事和从图中提出问题,前面的学习中已有过练习。这些都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前提条件。 在本节课中,力图体现出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想办法解决,并能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

6、;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 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三、说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幅画,是一个好听的故事,大家 想听吗?(二)讨论。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教研组材料 公开课说课稿 20_.3.30 2 生:我知道了黑兔拔得多,白兔拔得少。 师: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我想知道,两只兔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 生:黑兔比白兔多拔了多少个?生:白兔比黑兔少拔了多少个? (教师将生的问题板书在黑板 上。)(三)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师:同学们提出了好多问题,有的咱们已经解决了,这儿还有三个问题(指黑板),咱们来解决“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的问题。怎样列算式呢? 生:36+23=

7、?(有的学生已报出结果。) 师:算出结果的同学想一想自己是怎么算出来的,其他同学自己想办法计算 36 +23 的结果,可以用小棒、算盘、练习本等。 (学生动手探究,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引导、帮助。) 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生 A: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我在左边摆 3 捆零 6 根,就是 36,在右边摆 2 捆零 3 根,就是 23。然后数一数,一共 5 捆零 9 根,就知道 36+23=59。 生 B:我是拨计数器算的。我先在十位上拨了 3 个珠子,在个位拨 6 个珠子是36,再在十位上拨 2 个珠子,在个位上拨 3 个珠子,一看是 59。生 C:我是用口算得出的,6+3=9,30+

8、20=50,50+9=59。 生 D:我也是用口算得出的,36+3=39,39+20=59。 生 E:我也是用口算得出的,36+20=56,56+3=59。 生 F:我是用竖式计算的(边列竖式边说),先写一个加数 36,再写第二个加数 23,并把加号写在第二个加数的左边,写好后在下面画一条横线,再计算:30+20=50,6+3=9,答案也是 59。 师:很好。在列竖式时一定要注意,两个加数中个位的两个数上下要对齐,十位上的两个数也要对齐。然后再计算:个位上 6+3=9,把 9 也写在个位上,和上面对齐,十位上 3 个 10 加 2 个 10 是 5 个 10,5 写在十位上,和上面对齐。 师:

9、以上四种方法:摆小棒、拨计数器、口算、列竖式,你认为哪种最简单? 生 A:我认为列竖式简单。 生 B: 我认为口算简单。(四)探究类推减法的计算方法。师: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一个问题,后面还有两 个问题,同学们可以以小组教研组材料 公开课说课稿 20_.3.30 3 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四个人共同去解决。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并讨论解决问题。 小组长汇报: 组 A:我们解决第一个问题,兔哥哥比兔妹妹多拔了多少个萝卜,我们的算式是 36-23=13。师:你们是怎样计算 36-23 的? 组 A:我们用口算,6-3=3,30-20=10,10+3=13。 组 B:我们列竖式(边写边

10、说),先写第一个数 36,再写第二个数 23,6-3=3,3-2=1。 师:是 3-2=1 吗? 生:是 3 个10 减 2 个 10 等于 1 个 10。 组 3:我们解决第二个问题,算式也是 36-23=13。也用口算,30-20=10,6-3=3,10+3=13。 (五)总结师:在这节课中,你们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 生 A:我认为自己表现得很好。 师:哪一点表现得很好? 生 A:老师提的问题我认真思考,还积极发言了,而且我讲的故事很好。 生 B:我认为自己表现得还可以,我也积极发言了。 生 C:我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好,我把 36+23 算错了。 师:同学们也可以评价一下别人。 学生踊跃发言

11、,都很注意发现其他学生的长处。 师:在这节课中,有好多同学都表现得好,他们认真思考,积极发言,而且把小组活动组织得很好。大部分同学也都能好好地去学习, 个别同学没积极思考,老师希望你下一节课有所进步。小学数学教案 篇 3教学目的:1、经历探索 9 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 计算 9 加几的加法。2、感知算法多样性,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 算道理。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迁移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教学难点:理解进位的计算道理。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学 法:观察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教具准备:课前小研究、多媒体、小棒、计数器。教学过程:一、

12、数学小故事。加号和减号二、探究新知。1、情境导入。2、如何解决一共有几瓶牛奶的问题?3、提出探究任务和探究要求,四人小组交流讨论。4、四人小组汇报计算方法,同学和老师互相质疑、补充。 汇报用摆小棒计算时师质疑:(1)为什么要从 5 根小棒里拿 1 根给 9 根,怎么不拿 2 根、3 根或是其他的根数?(2)看来,这 1 根小棒是有任务的,你知道它的任务吗?(3)为什么要从 9 根小棒里拿 5 根给 5 根,怎么不和刚才一 样拿 1 根或是其他的根数?(4)看来,这 5 根小棒也是有任务的,你知道它的任务吗?(5)这种方法和刚才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有什么相同之 处?你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三

13、、游戏巩固 9 加几的进位加法。四、全课总结。五、板书设计:9 加几情境图9+2=119+3=129+4=13凑十法: 9 + 5 = 14 5 + 9 = 14 9+5=149+6=151 4 5 4 9+7=169+8=1710 10 9+9=18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没有机械地强调让学生进行凑十练习,而是借助小棒的直观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为何要从 5 里面拿 1给 9 的道理,又为何要从 9 里面拿 5 给 5 的道理,然后利用计数器上珠子动态变化过程,借助学生对“10 个一是 1 个十”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计算道理,真正达到了“授之以渔”。另外,在课堂上,老师不仅肯定了学生把 9 凑成 10,而且还引导学生用凑十法的原理把 5 凑成 10 这种不常见的凑十方法,为以后学习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后简便算法中的凑十、凑整等计算方法奠定了基础,生活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其实他们是同根同源的,那时学生就会很容易地运用这种凑十的基本方法来解决了,也就发挥了数学的工具性作用。 小学数学教案 篇 48.3 同底数幂的除法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教科书中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从计算 和 这两个具体的同底数的幂的除法,到计算底数具有一般性的 ,逐步归纳出同底数幂除法的一般性质.教师讲课时要多举几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