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23劝学课后巩固 人教版第一册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9436258 上传时间:2023-08-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23劝学课后巩固 人教版第一册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 23劝学课后巩固 人教版第一册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 23劝学课后巩固 人教版第一册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 23劝学课后巩固 人教版第一册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 23劝学课后巩固 人教版第一册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23劝学课后巩固 人教版第一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23劝学课后巩固 人教版第一册(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后巩固梯级演练 检查我的基础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A.蓼蓝(n) 槁暴(po)须臾(y) 就砺(l)B.() 参省(n)知明(zh) 生非异(xn)C.舆马(y) 一跃(yu)木受绳(shn) 镂(lu)D.风雨兴(xn) 朽木不折()爪牙(zho) 蚓(yn)解析:A项,“暴”应读“p”;C项,“舆”应读“y”;D项,“兴”应读“xn”。 答案:B2.下列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取之于蓝 以为轮须臾之学 假舟辑者B.声非加疾 而绝江河君子博学 驽马十驾C.神明自得 用心燥也上食埃土 锲而舍之D.登高搏见 功在不舍不积跬步 登高而招解析:A项,舟辑舟楫;C项,用心燥也

2、用心躁也;D项,搏见博见。 答案:B3.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C.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解析:A项,生性;B项,知智;C项,有又,煣。 答案:D4.对下列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语气词,不译。B.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也:表判断语气。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水,“能”是动词,无实际意思。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虽:即使,此句是表让步的假设复句。解析:C项,能:动词,“会”。 答案:C5.对下列有关常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荀况是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

3、收录了他亲手完成的32篇论文。B.荀况将儒家思想发展成法家思想,并且他的两个学生李斯和韩非,实践了他的法家主张。C.劝学是荀子中的第一篇,课文选节谈的“积累”方法,是重要的学习态度之一。D.劝学说理透辟,比喻生动,有纵横家风格。解析:A项,荀子32篇中,有的出于他弟子之手;B项,法家:当是“新儒家”;C项,态度:当是“方法”。 答案:D6.下列句子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B.学不可以已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解析:C项,水:名词活用作动词,“游水”。 答案:C剖析精彩文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题。 (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

4、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傲,非也;,非也;君子如向矣。(荀况劝学)注:(zn):形容言语繁碎。

5、向:通“响”,指答问如响的声音,不多不少。7.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无可寄托者(安身)B.朽木不折(亏损)C.一可以为则(一个,即现在数字,如1、2、3)D.着乎心(牢记)解析:C项,一:全都。 答案:C8.下列语句中与“君子之学也”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今之学者为人 B.小人之学也C.口耳之间 D.筋骨之强解析:题干例句中“之”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以不译。A、C、D三项的“之”都是用在偏正短语之间,相当于“的”字。 答案:B9.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曷”“哉”搭配,再加感叹号,构成感情强烈的反问句,表达了

6、荀况对“小人之学”的严肃批评。 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况认为“神明”“圣心”等一切美的东西都从“积累”中来,当人们积累善行,形成品德的时候,神人也得到了,圣人也得到了。C.“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讲的是古今读书人的区别,古代的读书人为自己读书,思想境界不高。当今的读书人,为别人读书,思想境界很高,荀况赞美当今的读书人。D.“傲,非也;,非也;君子如向矣”讲的是个人修养,“傲”“”都指性格外向的人,荀况不赞成性格外向的人。 解析:B项,神明:聪明的才智;圣心备焉:圣人的思想也具备了。C项,今之学者为人:当今的人学习为了取悦别人。D项,傲:浮躁;:言语繁碎,句中当为“爱

7、夸耀自己”。 答案:A10.对文章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劝学中的这两段文字,都能表现荀况散文逻辑严密、结构紧凑的特点。B.“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说的是“君子”读书不仅要记在心上,而且还要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努力实践。C.文(一)谈的是学习方法“积累”和学习态度“勤奋执著,持之以恒,用心专一”,两个方面都是对等的,不相联系。D.文(二)不仅谈到了学习方法,还谈到了学习态度和学习目的。解析:C项,“积累”“勤奋”“专一”三者是互相联系的。 答案:C11.请翻译下列句子。(1)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2)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参考答案:(

8、1)古代的读书人,读书为自己;现在的读书人,读书是为了给别人看。(2)品德高尚的人,学习是为了使自己品德更高尚;品德低下的人,学习是为了去换取家禽家畜。12.请归纳文(二)中古人、今人(作者当时)的学习态度。参考答案:古人学习认真,不仅铭记在心里,而且用在实践中;当今的人学习不实在,学习是为了装门面。综合拓展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8题。戚景通传 戚将军景通,字世显,定远人。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因功以军政掌印。部使者举孝廉,升江南运粮把总。至则祛积弊,却羡余,比输太仓。故有鬻筹之弊,客以告。作色曰:“景通自结发事君,壹勿欺。吾宁受簿责,毋宁自欺。”已输仓,不中计,对簿度支,当降级。所部张

9、千户者怀赢金三百馈之。景通笑曰:“吾以不欺受罪,顾纳赢金为欺耶?”事白复官。戚勋以总督备倭至,欲引将军为同姓。景通谢曰:“先世故姓倪,载在勋府。即自附,玺书之谓何?”卒却之。拜总督备倭,升山东都司佥书,升大宁都司掌印。河间治河,久未底绩。属为植,不逾月而告成。大宁缺佥书一人,部署匈奴内附者,景通言“安荣可”。荣奉百金为寿,目摄之曰:“吾荐贤,故荐君。以此相加,则吾荐非也。”荣惭而退。斑白始有子,曰继光。继光綦履过庭,将军大诟曰:“童子何如!綦履必锦衣,锦衣必肉食。尔父清白,必不尔餍。尔他日将饕卒伍以自封!”既知为外氏所遗,卒裂綦废勿著。居第垂二百年,始改作。命绮疏四户,列两楹间。工请益绮疏十二

10、。景通曰:“使吾无得罪于先世,犹聚族于斯,四户足矣。不然,此且不保。”季年画策备胡,累数百牍。注:羡余:古代官吏以无名杂税巧取豪夺,而以赋税盈余名义进贡皇室的部分财物,称“羡余”。鬻筹:指虚报纳入官仓的粮食数量谋取私利。簿责:根据文书所列罪状责问审理。度支:官名,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和支调。綦履:绣花鞋。綦,鞋上花纹。绮疏:雕饰花纹的窗户。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则祛积弊祛:除去。B.事白复官 白:(查)清楚。C.使吾无得罪于先世 使:如果。D.季年画策备胡 策:(举起)马鞭。解析:D项,策:策略。 答案:D14.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1、() A.两个“却”字相同,两个“始”字不同。B.两个“却”字相同,两个“始”字也相同。C.两个“却”字不同,两个“始”字也不同。D.两个“却”字不同,两个“始”字相同。解析:“却”的意义分别为“除去”“推辞”;“始”均作“才”讲。 答案:D15.分别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故有鬻筹之弊,客以告戚勋以总督备倭至以此相加,则吾荐非也尔他日将饕卒伍以自封A.和相同,和不同。 B.和不同,和相同。C.和不同,和相同。 D.和相同,和不同。解析:以:介词,把;介词,凭身份;介词,把;连词,同“而”。 答案:D1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戚景通正直清廉的一组是()

12、至则祛积弊,却羡余吾宁受簿责,毋宁自欺先世故姓倪,载在勋府卒却之属为植,不逾月而告成景通言“安荣可”命绮疏四户,列两楹间A. B.C. D.解析:句表明景通有办法;句表明景通荐贤。 答案:D1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戚景通升任江南运粮把总,按实际情况征收粮食输入太仓。因过去有虚报粮食数量的作弊行为,而戚景通坚决不这样做,致使输入官仓的粮食不符合账簿数目,因此受到度支官的审问,判罪降级。B.戚景通升任大宁都司掌印,在河间治河之事上扭转了长久未取得成效的局面。举荐安荣为佥书,后安荣献给景通百金祝寿,景通严厉地批评了他的这种做法,使得安荣惭愧而退。 C.戚景通年老得子,但能严格教

13、子。看到继光穿绣花鞋过庭,他生气地训斥。他认为孩子现在锦衣肉食,就会败坏了父亲的清白,将来就会贪占军队的钱财自求富足。 D.戚景通身为高官,居第垂二百年,始改作。工匠请求增加十二扇雕花窗,而景通则坚持四扇窗足够,他认为自己的行为只有合乎祖先的好传统,才能使家族不衰而长住此房。解析:C项“败坏了父亲的清白”与文意不符。 答案:C18.翻译下列句子。(1)吾以不欺受罪,顾纳赢金为欺耶?(2)既知为外氏所遗,卒裂綦废勿著。参考答案:(1)我因不欺骗承受罪过,反而收余利的银子做欺骗的事吗?(2)已经知道绣花鞋是外祖父家送给的以后,终于还是扯下花饰扔在一边不许再穿。参考译文:戚景通将军,字世显,定远人。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因军功以军政掌印。部使者举荐他为孝廉,升任江南运粮把总。到任后便祛除长期以来的弊政,去掉羡余,接连地输入太仓。原来有虚报数字的弊端,幕府宾客把实际情况告诉他。他生气地说:“景通自束发而侍奉皇上,完全没有欺骗之事。我宁愿受诘责的处分,也不欺骗自己。”已经输入太仓,不合于记录,与度友对账,受到降级处分。部属张千户怀揣盈余三百金赠给他。景通笑着说:“我因不欺骗承受罪过,反而收受余利的银子做欺骗的事吗?”事情弄清后又恢复原职。戚勋以总督身份来到这里防备倭寇,想和景通叙为同姓。景通推辞说:“我的祖先本是姓倪,这记载在勋府,即使我自己依附上,用印信封记的文书(玺尔)上怎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