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23 研究性学习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9434991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23 研究性学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23 研究性学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23 研究性学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23 研究性学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23 研究性学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23 研究性学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23 研究性学习(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23 研究性学习高考命题展望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中增加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考试说明“命题指导思想”规定:“命题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意味着,试题将突出对考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考查与引导。针对新课标理念下高考命题的新特点,我们复习时要关注探究性、开放性试题。但我们必须明确: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高考中应该体现。多以半开放性试题

2、(即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答案)出现,完全开放的试题(即没有任何参考答案,学生可任意发挥),在高考中是无效题,不会出现。(张亚南教授关于开放性试题问题讲话要点)主干知识串讲要点梳理一、漫画类1欣赏漫画反映的地理问题2创作漫画根据题材创作漫画二、写作类1根据题材写关于某环境问题的倡议书、宣传稿2针对某涉及地理知识的案例写辩护辞3模拟旅游的所见所闻,如穿越某地区会怎样4对某工程方案进行地理原理的合理性评价5针对某一地理问题设计主题班会或策划一活动日三、生存能力类1应急能力野外生存有力判断方向,寻求救助等避灾救灾能力2评价工程的安全系数四、研究性学习类1以角色假设的方式设计规划图(农业模式、交通、城市规划

3、)2设计野外考察并写考察报告:地质、植被、土壤、地貌、街道的变化等3针对某一主题进行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方法设计)4进行地理现象观测(天气图、卫星云图)5设计小实验验证地理原理和现象(如热力环流、海陆热力差异)6设计简易方案测绘地理数据:太阳高度角、气温、降水、剖面线、工程线7画示意图说明地理原理或规律8举例说明某一地理原理或规律的表现五、假想类1对一些科普性的地理原理和现象进行逆向思维,并描述其结果2如对地球运动特征进行假设;对地貌特征(如黄土高原)进行假设;要点串讲一 、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思路研究性学习围绕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其基本思路【例1】探究课

4、题:大气热力环流现象。所用器材: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厘米、宽30厘米、高40厘米)、胶合板盖(一侧开有一个小洞)、一盆黄沙、一盆清水、一支香、一盒火柴、两只1000瓦射灯及电源)(1)请简要写出实验步骤。(2)绘制简明大气运动示意图,并简要说明原理。(3)利用这个原理,谈谈在城市发展中如何改善大气质量。【发现问题】(问题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本上讲到,由于受热不均会引起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上升,冷的地方空气下降,地面空气由冷的地方向热的地方运动。即所谓的热力环流。这一规律可不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得到验证呢【分析问题】(从影响因素角度分析原因,得出结论)说明:分析问题不是分析为什么会产生

5、环流运动,而是分析影响我们解决问题(即验证热力环流)的因素。影响验证能否实现的因素是:加热因素:能否对局部地区进行加热,附近地区不加热。或全部加热,一地升温快,一地升温慢。观察因素:空气是透明的,能否用一种方法让人能观察到因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环流现象。 【提出假设】(从可变的影响因素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实验:加热环节第一步:将黄沙和水并排放入玻璃缸内的两侧,盖上胶合板(将小孔一侧正对水盆)。第二步:将射灯放入玻璃缸内。接通电源,使射灯同角度同时照射黄沙和水。(或只对黄沙一端进行射灯加热。实验:观察环节第三步:点香,从小孔垂直插入适当深度,观测烟气运动。 现象假设:原理:【验证假设】(到现实生

6、活中去实践或探究,以验证假设;并将规律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为人类服务)用实验去验证。在生活中应用。如:利用这个原理,谈谈在城市发展中如何改善大气质量。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圈以外;城郊绿化带宜布局在环流圈内侧(城市风的下沉距离内);城市间的距离应在两环流圈以外(城市风的下沉距离外),避免城市交叉污染;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二、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常见题型1课题材料收集与成因探究(如例2)2课题研究调查的主要内容(如例3)3.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如例4)4.对实验原理的分析与探究(如例5)5.研究性问题的方案论证(如例6)6.课题研究的设立及论证(如例7)7.研究论证的过程(如例8)【例

7、2】(课题材料收集与成因探究题型)M国一直洪灾不断。1944年的特大洪水,造成300万人伤亡;1988年再次发生骇人洪水,致使3000万人无家可归。洪灾使该国成为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某校地理活动小组拟对该国洪灾的成因做专题探究,请你帮助其完成探究过程: (1)搜集资料:从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考虑,该小组应查哪些自然要素地图? (2)探讨交流:图中符号N表示热带气旋,分析该天气系统导致该国涝灾的原因。【解析】学以致用是学习地理的归宿,而利用所学地理原理解决现实问题是“有用地理”的具体体现。结合本题材料内容特别是图示经纬网以及海陆轮廓可以看出以下信息:一是M国为盂加拉国;二是N是形成于北印度洋的热带

8、飓风。结合中学地理原理特别是自然地理整体性原理可以思考盂加拉国的洪涝灾害与该国的地形、气候、水文等密切相关;而热带气旋导致该国洪灾的原因与热带气旋的本身特点密切相关。【答案】(1)(孟加拉国或M国的)地形图、水系(河流)图、气候(降水量)图(2)(热带气旋会带来)暴雨天气,导致风暴潮。【例3】(课题研究调查的主要内容题型)读我国东北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1)请描述图中ABC年降水量的空间变化状况。(2)简要分析B所在地区形成沼泽地的自然条件。(3)B所在地区某地为提高本地粮食转化率,拟发展舍饲养畜业。该地某中学的地理研究性小组结合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等知识,对家乡农区舍饲养畜业产业化进行可行性

9、分析,他们计划采用走访调查的方法开展课题研究。试写出该小组拟定的走访调查的主要内容。【解析】解答该题应把握以下关键的三个条件:由题干及图示知,本题考查的为我国东北地区的相关自然、人文状况。回顾该区位置。主体范围应界于40N52N之间,纬度偏高,地势平坦地广人稀;由图示等降水量线分布形势并结合等值线读图原则知B地降水量小于400毫米;对任何一个区域舍饲养畜业产业化的可行性分析,都必须从生产准备、生产过程及产品销售三阶段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论证。【答案】(1)从A到B年降水量逐渐减少;从B到C年降水量先增加后减少。(2)地势低,排水不畅;有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 (3)

10、当地农民饲养的主要牲畜品种及收入情况;饲料加工业的发展状况;牲畜的疫病研究及防疫状况;当地及附近地区对畜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发展状况。(只要合理即可得分,答对其中三条即可得满分)【例4】(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题型)我国东部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了测算当地的经度,以旗杆为中心,在地面上绘制了若干个同心圆(如图)。然后利用走时准确的电子表,测得旗杆顶部在某同心圆上的投影点A、B的北京时间分别为1h29m28s、12h05m44s。假设你是该小组。的成员之一,请结合物影的日变化规律,完成下列要求:(1)请在地面上画出子午线,并确定正南、正北的方向(在图中相应位置绘制和填写)。(2)按照

11、以上方法和数据,测算出来的经度为 。请简述测算过程(23个步骤)。(3)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一定的误差。为了提高经度测算的精确度,你对这次活动的方法或过程有什么改进建议?(至少两条)【解析】这是一道为研究课题设计方案的题目。为完成该设计方案,必须明确以下信息:该中学位于我国东部地区,所以测定投影A、B的时间也应在地方时12点前后;旗杆顶部的投影A、B在同心圆周上,即影长相等;影响课题研究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可能是设计方案不完善,也可能是其他在测量过程中的外因所致。【答案】(1)见下图。(2)11690E 测算过程:与正午12点(地方时)时差相同的前后两个时刻,其太阳高度

12、,也就是物体影子的长短是相同的。故A、B两个时刻的平均值就是当地的正午时刻,数值是llh47m36s(北京时间)。当地的正午12点时,北京时间为1lh47m36s,因此当地与120E的地方时差是12分钟24秒,经度差是310,故测得的该市经度为11690E。(3)以下要点供参考(答出其中一个要点即可)由于风力等因素的影响旗杆难以保持垂直,造成测量误差。可以将旗杆换成可以确保垂直的木杆(一、两米即可,太高则不易保持垂直)。测量旗杆顶部在多个同心圆上的投影点的北京时间,采取计算平均值的方式来减小误差。可以在测量活动的前一天夜晚,利用北极星来确定正南、正北的方向,事先画出子午线。【例5】(对实验原理

13、的分析与探究题型)分析以下实验步骤,回答:步骤一 如下图在一个平底盆中加适量的水,直至水盖满盆底。把一个装满沙子的小瓶放入盆中。步骤二 用透明的塑料纸盖住盆,用橡皮筋扎住盆口,并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塑料纸上,压住塑料纸;小石头要放在装沙小瓶正上方。步骤三 将盆放在阳光下直晒,过足够长的时间后观察。(1)推测你会发现的现象,并有步骤的写下来。(2)这个实验模拟了什么现象?具体环节是什么?(3)对于沙子而言,水的作用相当于地质作用中的 。(4)大自然中这种现象的重要意义是:让地球表面各纬度之间发生了 的交换。(5)假如该实验模拟发生在黄土高原上地表水土流失景观的形成过程,添入字母完成下图。(6)这种景

14、观的形成过程体现了自然界各要素具有 的过程。【解析】地理实验重视地理原理。只有对地理概念、原理有较透彻理解,熟悉地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才能设计出简单、合理、便于操作的实验,并用有关概念、原理指导、安排实验。该实验即用简易材料证明了水循环的发生、形成、过程及意义,并结合现实问题提升了实验价值。在实施该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三个方面:第一,操作严谨:例如盆中注水适量、塑料封口要严、石头放置要准;第二、观察要细致:例如长时间暴晒前后塑料纸上水珠量的变化、运动状况,水珠(滴)对沙的冲击等;第三,描述规范、科学。 【答案】(1)首先是塑料纸上有水珠凝结,然后水珠沿着小石块下压的方向聚集,水珠往装沙的小瓶下滴,最后

15、小瓶的沙由干变湿 (2)水循环现象;蒸发、水汽输送、水汽凝结、降水(3)外力作用 (4)物质和能量(热量和水分) (5)左栏:由上而下:E、B、F 右栏:自上而下A、D、C (6)统一演化【例6】(研究性问题的方案论证题型)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虚线表示拟建的公路线),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主要河流的流向为 。(2)若在甲、乙两城镇之间修建一条公路,按图中A线和B线两个方案,请你从工程量、运行等综合考虑,简要比较它们各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路线有利条件不利条件AB(3)该地的开发,有两种方案。方案一:山上植茶树、果树,山下种粮食、棉花。方案二:山上修梯田,种粮食、棉花;山下种蔬菜、花卉,养奶牛。你同意哪种方案? 。理由是什么?【解析】(1)判断河流流向要找两个条件,一是地势高低起伏;二是图示中有无方向标志如指向标、经纬网等。(2)公路、铁路线路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