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化学学科指导意见.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9432456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省化学学科指导意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青海省化学学科指导意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青海省化学学科指导意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青海省化学学科指导意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青海省化学学科指导意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海省化学学科指导意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化学学科指导意见.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海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青海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精神,结合我省实际,为加强和改进高中化学学科教育教学工作,推进我省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特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要以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导,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及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力求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全面落实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 (一) 领会课程理

2、念 高中化学新课程力求更全面地展示未来公民所需要的化学科学素养,以更具弹性的课程结构和更丰富的课程内容,为“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提供基础。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深刻领会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 1.构建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体系 高中化学新课程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

3、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新课程目标体系。 2.确立了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结构 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高中化学新课程努力开发课程资源,设置了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为全体学生成为具有一般科学素养的公民提供机会,为部分学生未来的专业化教育打下基础,为少数对化学有极大兴趣并在化学上有强烈发展愿望的学生提供较大的学习空间。 3.课程内容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设置化学课程模块,努力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4、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4.强调养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注重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建立发展性评价观 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过程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同时,倡导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师发展性评价方式。 6.通过新课程的实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化学新

5、课程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过去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它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和工作方式,重塑自我,重构课堂,重建教学。新课程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理解课程目标 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

6、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 (2)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 (3)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

7、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3)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4)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

8、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3)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4)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5)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课程设置 (一)高中化学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由8个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必修课程包括2个模块,选修课程包括6个模块。各课程模块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必修课程是选修课程的基础,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必修的化学1和化学2为递进关系,选修的6

9、个模块之间为横向并列关系。化学课程的每个模块为36学时,2个学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每位高中学生在化学科目必须修满6个学分方能毕业,既学生在依次学完化学l、化学2之后,必须再从6个选修模块中至少选学一个模块,并获得学分。要鼓励学生尤其是对化学专业感兴趣的学生在修满6个学分后,选修更多的化学课程模块,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化学素养,实现有个性的发展。按照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建议,有理工类专业发展倾向的学生,可修至8个学分;有志于向化学及其相关专业方向发展的学生,可修至12个学分。 (二)必修及选修模块开设建议 1. 高一上、下两学期,分别开设必修1和必修2,

10、每周2课时,两个学期完成化学必修模块的学习。高一年级化学课程为全体学生共同必修内容。 2.对于向人文方向发展的学生,在必修模块学习后,高二上学期开设选修1化学与生活,每周2课时,一学期完成。 3.对有理工类专业发展倾向的学生,在必修模块学习后,在高二学年段选择选修1化学与生活和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两个模块,在高三选择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模块进行学习。每周2-3课时。 4.除以上建议选修的模块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选修其他模块。 四、教学建议 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在高中新课程的模块学习背景下,教师要根据模块的特点有效地组织教学,当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一)体现三维课程目标

1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中化学课程强调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的统一和谐发展。因此教学中要以化学知识为基础,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通过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使学生形成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提高对科学过程、科学活动的实质与价值以及对科学与技术、社会、环境的密切关系的理解和认识,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同步发展。 (二)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准确把握知识深广度 新课程中对知识的要求层次和水平与传统的课程相比都有了较大的变化,教师要深刻理解和把握课标、教材对内容的深广度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领会课标的内涵和新教材的编写思路,帮助学生建立新课标下的学科知识体系。教师

12、还要特别注意,大部分课程内容在不同模块中体现为螺旋上升的不同要求,同样的知识内容,在新、旧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教学要求也不相同,必修模块的目的是促进全体高中生形成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是人人都要学习的化学,因此必须强调其基础性,教师在进行必修模块的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清晰地知道该内容应处理到何种程度,避免“一步到位”,把选修内容提到必修中来学习。 在各模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条件,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重视对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建构各部分内容的体系结构,决定自己的学习进程。 (三)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倡导多元化的学习方

13、式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是转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为学生自主发展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创造性劳动奠定基础;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分享精神,为他们在社会性的群体中适应和发展做准备。这三种学习方式既互为独立,又互为补充,相互并行而又相互交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结合使用,实现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的有效整合。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转变,决不意味着用一种方式代替另一种方式,而是强调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由片面性学习转向

14、全面性学习。在实际学习情境中,这些学习方式和传统的学习之间存在一种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关系,教师应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和化学学习任务,设计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案。 (四)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在高中新课程实施后,学生对于学习的选择性加强。教师应努力建设一种新型的课程文化,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科学、对话、协商、合作的氛围中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兴趣、能力和需求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分别设定适合全班学生以及个别学生的学习目标,通过班级教学、小组学习和个别辅导等多样化学习方式的组合,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15、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以保证学生整体学习质量和学生的个性发展。 (五)突出学科特点,发挥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重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提高教学效果 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主要包括激发学习兴趣、体验科学探究、训练科学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学会团结协作等方面。在实验内容的设计和选择中,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所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要注重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享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 通过实验训练实验方法

16、和技能,提高实验能力 在新课程的各模块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化学实验,单独设置的“实验化学”模块中,每一个实验都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在完成化学实验的过程中,要重视培养观察、实验、假说、推理、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处理数据等能力。 要重视通过实验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通过实验培养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新课程的学习中,用于实验探究的问题可能来自于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也可能来自于学习的过程中,还有来自于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等。无论是什么情况,始终要让学生产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渴求和欲望,使他们面临某一实验情境时,会自发地产生“这是为什么?”“其中蕴涵着什么问题?”“怎样去解决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