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9416403 上传时间:2023-08-0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一、 改革的背景1、北魏统一北方1) 鲜卑族是中国北方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其族源属东胡部落,兴起于大兴安岭山脉。 部族与政权兴衰:鲜卑是与乌桓同时兴起的东胡另支。东汉初年,活动于今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的鲜卑仍为匈奴役属。随着北匈奴势力衰耗,鲜卑开始边年出兵攻击北匈奴。公元85年,鲜卑与南匈奴、丁零及西域各族共击北匈奴,迫使其中逃循。公元87年,鲜卑再次大败北匈奴,斩杀优留单于。公元91年,东汉政府和南匈奴对北匈奴进行了致命打击,北匈奴西迁。鲜卑趁势占据了漠北地区,留在漠北的匈奴十余万落并入鲜卑。鲜卑自此强盛起来。 公元2世纪中叶,鲜卑民族中涌现出一位勇健而有智略

2、的首领檀石槐。鲜卑在檀石槐带领下大断壮大,统一了鲜卑诸部,建牙帐于高柳(今山西阳高县)北三百余里的弹汗山(今内蒙古商都县附近)仇水(今东洋河)。随后,檀石槐率部北拒丁零,东败扶余,西击乌孙,南扰汉边、尽据匈奴故地,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军事部联盟。但联盟随檀石槐的死而瓦解,继起的是不断强大的拓跋鲜卑。2)汉魏以来,鲜卑族拓跋部逐渐南下,过着游牧生活。公元315年鲜卑拓跋部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383年,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386年,拓跋部的首领拓跋珪乘机复国,改国号魏,后定都平城(山西大同),历史上称北魏。3)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北魏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

3、原,西至新疆东部,东北至辽西,南大致以淮河、秦岭为界,与南朝相对峙。2、民族融合趋势和社会矛盾激化1)北魏统一北方后,与汉族的经济和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但是相互融合使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以及鲜卑贵族对各族百姓的巧取豪夺,更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3、被迫进行全面改革为了缓和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文帝在位期间进行改革。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时,由其祖母冯太后冯淑仪决策推动展开。二、改革措施1、均田制与三长制1)均田制孝文帝的改革首先从解决土地问题开始。解决土地问题的必要条件就是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批无主荒地。自十六国以来,由于战乱,北方人口锐减

4、,土地荒芜。到孝文帝时,但是土地抛荒的现象任然很严重。这就为北魏政府推行均田制准备了条件。太和九年(485年),北魏政府颁布均田令,国家掌握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兵役和徭役。男子年15岁以上受露田(只种谷物)40亩,妇人20亩。为了轮种,露田加倍或加两倍授给。露田不准买卖,年老免课,身死还田。 百姓原有土地为桑田,桑田是世业,不在还授之列。按制度每人可拥有20亩。初受田时,原无桑田者,依制受田;桑田不足者依制补足,多余者将多余部分充做倍田;再有多余的也不充做露田来还授。随着人口的增减,多余的部分可以卖出,不足部分可以买进,但买卖都不能超过应得份额。在桑田上,除种谷物外

5、,还必须依制种上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非桑之乡给麻田,男子10亩,妇人5亩,还授法和露田一样。 奴婢受田与良人相同。耕牛1头受田30亩,限4牛。还授依奴、牛有无而定。 土广人稀之处,如果民有余力,政府可暂借土地任民超额耕种;以后人口增加或有新户迁来,再依制受田。土狭民稠之处,增丁应受田又无田可授,民又不愿徙至宽乡者,以其家桑田抵充新丁应受之正田;如不能授足,则举家不给倍田;再不足,全家正田减额。愿迁者,任到空荒之地,但不得逃避赋役。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迁移。 官吏给公田,刺史15顷,太守10顷,治中、别驾8顷,县令、郡丞6顷。离职时移交下任,不得转卖。均田制的推行,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

6、,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北方经济有了明显的回复和发展。2)三长制 在推行均田制的同时,北魏废除了旧的基层统治机构宗主督护制(P28小字),改行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兵役和徭役。三长制的实行,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改变了宗主督护制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通过三长制体系还清查核实了户籍,大量依附人口脱离豪强,重新成为政府控制的编户,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2、整顿吏治北魏前期,吏治败坏,贪污严重。贪污现象不仅影响北魏的财政收入,还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孝文帝认识

7、到了整顿吏治问题的重要性。措施:制定俸禄制,规定官吏的俸禄由国家筹集,三月发放一次。各级官吏无权到民间征收,也不得接受馈赠,违者严惩。地方官吏的任期,按照政绩的好坏来决定。对官吏三年考核一次,以能否劝课农桑、克己奉公、推荐贤才、惩治盗贼为主要考核内容。效果:经过整顿,北魏吏治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同时赋役负担减轻,北方的农业生产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3、迁都洛阳 1)背景北魏定都平城已近百年。平城气候恶劣,粮食无法自给,满足京城需要。平城地处偏僻,北魏政府无法有效的控制中原地区,同时北方的柔然等少数民族对北魏也构成威胁。洛阳地处黄河之南,农业发达,交通便利。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8、的地位。北魏之前,东周、东汉、曹魏、西晋都曾定都于此。迁都洛阳即可保证北魏的国家安全,又可借机南下灭南齐实现国家统一。更为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控制中原地区来增强自给的综合国力。孝文帝迁都的决心和策略,以伐南齐为名南下洛阳,与保守贵族达成妥协。严厉打击以太子拓跋恂为首的反对派。2)影响迁都之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很大。北魏迁都,还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收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4、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1)禁穿胡服,一律改穿汉服2)下令改鲜卑姓为汉姓,并亲自主持“定姓族”( 定姓族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用以辨别

9、汉族士人和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以恢复门阀制度。 【内容】 太和十九年,孝文帝亲自拟定条制,规定鲜卑元姓门望最高,鲜卑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同汉族头等门阀崔、卢、郑、王四大姓门第相当,不得授以卑官。 说白了就是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来确定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的工作。3)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提倡鲜卑族与汉族人通婚。他自己身体力行。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之间的通婚现象十分普遍。但这种联姻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通过联姻巩固双方的政治地位,巩固北魏的统治。4)强令学说汉话,宣布汉语为正音。禁止人们说鲜卑语。以前政府部门有译令史。5)废除鲜卑旧制,政府机构的设置、官吏名称、礼仪、典章等,一律改行汉制。三 改革的意义1、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2、改革是必然性和孝文帝的主动性的结合。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3、加快了各民族的融合进程,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