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要眼中有人.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9414071 上传时间:2023-09-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教学要眼中有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历史教学要眼中有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历史教学要眼中有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历史教学要眼中有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历史教学要眼中有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史教学要眼中有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教学要眼中有人.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这是西安中学历史特级教师郭富斌老师的一篇关于中学历史教育的文章,发表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第10期上。这篇文章已经发表了近六个春秋,可是至今仍有其价值。作者所提出的历史人物的教学到底要给学生什么、目前缺乏什么、应怎样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很值得大家思考。历史人物教学在历史教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角色,如郭老师在文中所言“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历史人物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过一本令他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人物传记;如果从来没有过一次和历史人物刻骨铭心的对话和体验,从来没有一个令他怦然心动的历史人物作为他的精神导师;那么,他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历史

2、教育。”历史教学要眼中有人陕西省西安中学 郭富斌缘起 写下这个题目是由最近在高一年级的一次课堂教学中的随机性口头调查引起的。我在讲抗日联军时,因为学生在初二时学过,随口问了句:抗联历史上最著名的英雄是谁?回答者寥寥无几。我突然意识到学生可能把杨靖宇将军已经淡忘了,便马上在课堂上进行了口头调查,结果让我大吃一惊:我所带的高一年级五个班学生中(每班约63人,总数315人左右)知道杨靖宇将军的人数由少到多分别是5、7、11、14、17人。平均每班10人左右,占总数17。 进一步追问,在知道杨靖宇将军的学生中仅限于知道姓名,而对发生在将军身上的历史事迹知之甚少的又占了绝大多数。更让人不安的是,在关于杨

3、靖宇将军有限的知识的来源上,从初中历史教科书和课堂这一主渠道了解的不到20人。大部分学生是通过父母讲述或通过电影、电视剧等途径了解的,还有个别学生是看课外书知道的。杨靖宇将军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事迹是非常壮烈而感人的。是初中历史课程中的重要人物,教材所给予的篇幅很大,教师在课堂上又肯定会花不少时间去介绍,为什么只短短的二年多,学生就淡忘了? 由此想开来,像淡忘杨靖宇将军一样而被淡忘的历史人物绝不在少数,何况杨靖宇将军是离今天比较近的历史人物,那些和今天相隔遥远的历史人物在学生脑海中是什么样的情况就不难想象了。新课程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提出要关怀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发

4、展。其实,这正是历史教育的优势所在。自古以来,人在中国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中就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历史教学在人的教育上不正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独有的优势吗?历史课的灵魂不正在人吗?何以优势成了劣势?历史教学中人物教学的失败是非常让人遗憾和苦恼的,但也足以引起历史教师的思考。 原因分析 1.教材本身的局限。一是现行教材的体例是章节体,人在教材中的地位并不突出,内容上往往以事代人;二是人物写的干巴、薄弱,缺乏人性的色彩,缺乏对人物的刻画描写,缺乏对丰富历史事实的叙述。我们的教材把什么都藏起来,真正是教材,而不是学材。历史是面向人的教育,最不可或缺的正在于讲人性,人的个性,正在于高度的人文关怀,而这一

5、切在现行教材中被抽去了。因而,形成了人物脸谱化-正面的人物高不可攀,反面的人物臭不可闻;抽象化-只有高度浓缩的历史结论;空壳化-没有活生生的史实;平面化-角度单一。 2.教师教学问题。第一,缺乏意识。一是没有认识到人物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二是对人物教学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认识不清,对进行历史人物教学立足点放在哪里认识不清,仅限于补充故事或增强趣味性;三是照本宣科,要赶教学进度;四是对历史教学的整体认识有误,认为现在强调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人物教学很难实现这个目标。 第二,缺乏方法。一是平铺直叙,找不到好的切入点;二是故事化;三是灌输的是高调教化,缺乏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学生没有参与进来

6、,更谈不上自己的情感体验;四是教条化,教师本身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也有欠缺,只有重复教材的评价。 第三,缺乏情感。教师自己缺乏对人物及其思想的感悟,没有自己对历史人物的个性化的认识,没有建立起来自己与历史人物的情感联系,没有把历史人物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联系,没有走进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之中,缺乏与历史人物灵魂上的沟通。自己都不能感动,何以感动他人?自己都没有感悟,何以让学生有所感悟?自己都没有魅力,何以展现历史人物身上的魅力?自己都没有思想,何以让学生对历史人物有所思想? 第四,语言贫乏。历史人物的事迹是要通过教师生动活泼的语言来再现的,历史人物再光辉伟大,教师如果不能传神的表现出来也是无用。苏

7、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言语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运用语言的能力,驾驭语言的能力,是一种心灵的力量,而不是简单的鹦鹉学舌可以获得的。 而现实是,不少教师由于语言修养不够,学识匮乏,课堂上概念化的、八股式的、结论性的语言比比皆是,缺乏鲜活生动的表述和个性特征鲜明的叙说。语言贫乏的背后反映的是思想和文化积淀的贫乏。因为语言不仅是思想的博物馆,而且语言既浓缩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也凝聚着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林茶居说:语言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每一个词都布满历史的脚印和充盈生命的呼

8、吸。你的语言跟你的世界是一致的。语言的舒展即是思想的流畅,语言的优美源于思想的精致。 相反,语言的苍白即是思想的苍白。我们的思想愈深刻,我们的感受愈丰富,我们的情感愈细腻,我们借以表达思想、感受和情怀的语汇就愈需要丰富。内心的丰富会表现为语言的丰富,我们词汇的丰富和新颖,也就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我们思想的丰富和新锐。锤炼语言,也就是锤炼思想;追求表达的独特与精致,也就是追求思想的独特与精致。 第五,基本功不够。掌握的历史资料有限,抓不住历史人物的本质特征,无法做到游刃有余。 第六,不掌握学情。没有找到历史人物与学生的契合点,远离学生实际,远离学生的情感体验,跟学生之间的距离太大。历史课程是普通人

9、的课程,历史课程是学生自身经历的延伸,历史课程与学生个人发展有关。而历史教学的现实是脱离学生的实际,没有拉近历史人物与学生的距离,没有使学生与历史人物在情感、思想、灵魂上碰撞和沟通,没有建立起对话的桥梁。历史人物很难在学生身上引起共鸣,当然也很难在学生心目中扎根。历史人物在学生心中是死的、而不是活的;是空壳,而没有灵魂;是神,而不是人,冷冰冰、高高在上,可敬而不可亲,学生只会敬而远之。 3.与当代文化背景变迁有关。回到20年前,当时的中学生不知道杨靖宇的人可能会很少。因为当时社会活动空间有限,政治氛围浓厚,对英雄人物的宣传力度较大,而且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相对单一,关注面有限。而现在是信息多元化

10、社会,吸引学生眼球的事太多了。学生的价值取向多元化,崇拜英雄,追随英雄的热情在他们身上已经淡化了。对英雄的理解与原来也有差异,更多的是把各种星当他们的英雄或崇拜对象,这种现象在教学中就有反映,如教师介绍徐海东,学生说郝海东;教师介绍孙继先,学生说孙继海,等等。 4.既与现行高考制度有关,也与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的命题有关。现在高考考查的重点是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能力,淡化对历史人物的考查。像20世纪80年代那样在高考中有专门考查历史人物的试题,可以说已经是遥远的回忆了。由于高考对中学教学特殊的导向作用,也使中学历史教学在实践中淡化人物教学成了势在必然的事。 5.与对历史教学目的的认识和对教

11、学的定位有关。由于应试的实际需要,不少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上,缺乏情感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追求,从而忽视了对历史人物的关注。 改进方法举例 1.贺龙元帅例。以背景引起思考,突出与众不同,打破常规思维和印象,让人物丰富起来,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兴趣。 背景:对比式。大革命失败,中共处于被屠杀地位,党内不坚定者被吓破了胆,脱离党的队伍,而贺龙当时是国民党20军军长,有高官厚禄,却毅然做出了和共产党同呼吸共命运的选择。为什么?说明什么?让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第一,有信仰,追求信仰,追求真理与正义。由于所拥护的三大政策被国民党破坏,因而认为是背叛了孙中山的事业。体现了生

12、命观、价值观、世界观。 第二,品格高尚。继承了中国古人倡导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传统(学生共鸣强烈,我刚起头,学生就自己朗诵。建立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精神火炬的传递,岳飞、文天祥.)。 第三,有政治远见。做出这样的选择,类似于我们现实生活中就业,当你收到微软公司和国内某电子企业的两张录用通知书时,你会怎样选择?估计很难会有人选择后者。贺龙当年的选择就类似于现在的选择了后者。要做出这样的选择是不容易的,光靠有正义感和牺牲精神是不够的,还要有政治远见。就是能看到国民党得势是暂时的,中共的失败是暂时的,因为中共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着中国未来的方向。同时,离开了远见卓识也不

13、可能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下去。 第四,爱国、爱人民的情感。 总之,信仰是力量,品格是保障,政治眼光是方向。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历史人物教学才有教育意义,也才有启发性。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要与时代背景相联系。一方面是注意方法,因为分析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要放到相应的时代背景下;另一方面是人物的个性,突出其与众不同。 第二,引起学生思考,有兴趣,有情感。与学生已有知识或认识有矛盾,有错位,与其可能做的或遇到的现实事情有出入,甚至于选择方面有矛盾。 第三,建立起与学生的联系。一是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也就是要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二是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三是与学生情感体验联系。历史学习不是为过去服务的

14、,而是为现在和将来服务的。 第四,要立体式,有层次。打破常规思维,如猛张飞,既勇且谋。 第五,教师对历史人物要有自己的品评,有自己个性化的解释,要有自己独有的叙述方式。 第六,主题要明确。要展示历史人物哪一方面,其魅力何在?其灵魂何在?由于人性是非常丰富的,不可能面面俱到,抓住主要方面即可。让历史人物要活在学生心中,让历史人物要成为学生成长的一面镜子,让历史人物在学生今后的生活中面临选择的时候也能发挥作用,总之,一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另外,进行历史人物教学前,最好先搞调查。了解学生对贺龙的掌握情况和对贺龙的印象、认识、感受,即了解学情,从中发现学生的问题-对贺龙的认识比较片面和感性,比较大众化,缺乏思考,也缺乏情感。依据教材中有限的材料,学生已知贺龙是非共产党员,是一个张飞式的人物,当时的时代背景是中国革命处于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处于危难之中。教师围绕主题适当补充相关材料以服务主题,选择可以给学生智慧和教育的知识:贺龙面临着人生的重大抉择,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命运,而且关系到整支部队的前途和命运,尤其是贺龙部队中有许多人是自己的亲属。当时,贺龙也有别的选择的可能性,他身为国民革命军20军军长,又有张发奎等人极力拉拢,但他做出了在当时人难以理解的选择,上了一艘损伤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