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县2010年暑期骨干教师化学观摩课研讨(二)0623.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9404569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8.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淳县2010年暑期骨干教师化学观摩课研讨(二)062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淳县2010年暑期骨干教师化学观摩课研讨(二)062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淳县2010年暑期骨干教师化学观摩课研讨(二)062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淳县2010年暑期骨干教师化学观摩课研讨(二)062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淳县2010年暑期骨干教师化学观摩课研讨(二)0623.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淳县2010年暑期骨干教师培训化学观摩课研讨(二)记录整理人:孔照云 7月9日培训主题:观摩溶液的形成、研讨溶液形成的教学模式培训目标:1.通过观摩学习,思考如何改变教学理念和改进教学方法2.通过研讨,.相互交流和反思,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的教育教学水平。活动安排: 1.课堂观摩:溶液的形成2.研讨:(1)你认为本节课的优点在哪里?需要补充、改进的地方是什么?(2)相互交流讨论形成溶液形成一课的一般教学模式。活动过程:1、全体学员观摩:溶液的形成。 2、针对观摩形成书面发言稿进行并交流讨论。 3、形成溶液形成一课的一般教学模式。 孙进全:本课题是以探究溶液的形成为核心,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探究溶

2、液的形成,溶液的特征,溶液的宏观组成,溶质和溶剂的相对性,乳浊液及乳化现象,并用溶解及乳化解释一些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下面请各位教师根据刚才观看的教学录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上好这一课题? 马本园;本节课讲解细腻,对比清晰,辩证地分析了溶液、乳浊液及同种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度情况的不同,实验操作规范,现象明显。给我的启发是如何要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设计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环环相扣,有条不紊。 杨剑春:本节课的优点教学组织过程通过演示蔗糖。食盐溶液的形成,感受溶液的特征,采用观察、对比等方法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和形成溶液的概念,教学方法行之有效,且分析了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

3、,对我的教学有很大的启发和引领作用。建议;第四板块主要让学生理解水牟否与酒精互溶的体验,将其为酒精能否溶于水,与编者的初衷有出入。王文宏:讲课语言简炼,不拖拉,实验操作熟练到位。尤其实验改进好,通过改进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相关概念,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反思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二点要改进:(1)课堂内容较多,练习少了一点。(2)溶质、溶剂的量最好取相同的量,给学生一个严谨的定量观念。对控制变量,本节课中注意到了,但不够准确。 胡杏梅:通过观摩、反思自己的教学,在溶液形成这一单元存在的问题,这或许是导致学生在此分化的原因,在今后的教学中有以改进:1、引导学生分析溶液的微观形成。2、对概念的教学要通过实

4、验、推理的方法大家共同得出,而不是直接给出结论。 孔令香:本课题的两节课都是建立在实验中,通过对比得出结论,其中控制变量很重要。能否补充实验:植物没在水中和汽油中溶解的情况,将更有利于说明溶剂对溶液形成 的影响。另外这本节课都做到了精讲精练,在本课题结束后能否让学生增加两个实验设计:1、碘在酒精中溶解度的情况;2、面粉在水中的溶解? 王爱民:控制变量是对比实验的前提,溶解在本节课实验中一定要严格控制溶剂的用量,引导学生思考影响溶解性的内部因素,同时增加多媒体动画来说明溶液的微观形成。 王森林:本节课注重与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结合,学以致用。提出了:为什么乳浊液用水不易洗净而用洗涤剂容易洗净,乳浊液

5、用洗涤剂洗和汽油洗的原理为什么不一样,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了乳化现象。 周锡平:溶液概念形成最好采用分组实验,学生有动手实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同时用微观模型来演示溶液形成的过程。 朱安全:课堂教学时间过长学生活动时间不足,教师讲解时间过长,学生练习时间不够,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讲解不够,建议学以致用。 赵红敏:实验探究、梯度设计,语言精炼、及时巩固是本节课的特点,给我们年轻教师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在座各位的讨论分析使我们也受益匪浅。教学过程学生对溶液的认识从宏观到微观,感性到理性的逐步提升,从而形成能力。 杨荣飞:本节课实验探究规范、现象描述把握住了关键点,配套练习紧扣知识点,

6、便于学生巩固应用知识点,形成能力。不足之处:我认为我们农村学校生源相对来说较差,在本节课的基础上,有必要添加适当的课堂练习,并且是最基本的,甚至在书上能直接找到答案的,以增加他们的信心。孔照云:1.扣住化学问题设计;探究活动不能多;酒精溶于水没有探究的价值,不能简单问题复杂化。2.引入还是用生活实际引入比较好;3.建立溶液的概念时,问题的提法,学生回答不是很准确;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导入不自由。4.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如有闪光点,应适当地挖掘;5.缺少练习题,体现训练的过程。孙进全:最后请大家根据刚才的讨论,回去以后编写出本节课改进后的讲学稿和相应的PPT课件。 孔照云整理:今天下午在讨论中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整理如下:1.课堂讲三个知识要点,探究活动不要太多,三个差不多,要围绕溶液与日常生活的实际。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要体现。2.引入:盐城也有海;3.讲得细、语言平;要抓住重点(包括语气)。4.表格不能太多,三个表格。5.氯化钠扩散的课件能否改一改?6.溶质、溶剂判断表格的应用(结论:可以不可以去掉;小结、结论要统一;课件上的红色出现太多,反而没突出)7.“几种”突出的方法,用两种溶质溶于水;8.学生回答问题时,有困难,适当给台阶;9.交代清楚,能让学生说的话,尽可能让学生说。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