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热点研读.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9391707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品热点研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思品热点研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思品热点研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思品热点研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思品热点研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品热点研读.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年思想品德中考热点研读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上午好!很高兴今天能有这么一个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但是说句心里话,接受今天这个任务还是倍感压力,因为在座的都是行家里手,有资深的专家和许多不同学校中考把关的老师,而我自己对近一年来时政热点的思考还不深入和成熟,我所担心的是讲得不好,会让大家失望。所以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我今天报告的主要内容是谈谈自己在中考热点素材研读方法上的一些体会,准备从三个方面介绍。一、选材的出发点每年中考备考,老师们都十分关注热点素材,而国家大事、社会热点又很多很多,选材犹如大海捞针,在这里首先就选材的出发点简单说说自己的几点想法。 以去年中考试题为例,背景材料

2、中体现的时政热点有:08感动中国人物、预防甲流、上海世博会、民生问题、北京奥运、“神七”飞天、“三通”圆梦、“三农”问题、3G,与武汉有关的热点有:“四倡五治”、免义务教育段学生借读费、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建设两型武汉等,这些素材反映的都是社会重大时政热点,有的是发生在武汉、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大事,多以正面素材为主,所以我认为我们在时政热点选材方面可以把握3个出发点:1、重大时政热点2、弘扬主旋律,正面教育为主3、国家重大热点问题和武汉本地特点结合的话题二、研读的方式: 素材选好后,如何研读我们所选的素材呢?下面说说我的做法。1、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与不同知识点链接。 以今年元月调考题为例,33题

3、是以六十周年庆典为素材,要求从“改革开放、工业发展、农业发展、民主政治、科技发展、文化繁荣、众志成城、和谐家园”多个不同方阵选择一个为其撰写解说词,多个方阵本来就有多个思考问题的角度,选定方阵后解说词怎么写也有多个角度,可以写成就、可以写重要性、可以写做法、也可以展望前景,等等;再说34题,以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为素材,以低碳经济为话题,第一问从环保的角度考了“简述中国政府近年来大力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原因”,链接的知识点有: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型社会、国策(节、保)、战略(可)等。第二问从创新的角度考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为什么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 链接的知识点是:科学发展观

4、、创新型国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等。可见,利用同一素材,从两个不同角度设置问题,考查了不同的知识点。顺着这个思路,我们来看今年的时政热点。比如今年两会值得关注的话题很多,其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说是本次大会的一条红线,用总理的话说“刻不容缓,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不言而喻,科技创新很重要。但大家都知道,新兴产业包含的元素很多,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都包含在其中。如果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话题,我们可以从创新角度、也可从环保角度去思考问题、去链接不同知识点;又如上海世博会,其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丽”,可以思考的角度更多,比

5、如:科技的角度、低碳环保的角度、文化的角度、人与人和谐的角度、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等等。这样的思维模式是以热点素材为中心点,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分析材料、链接知识点,由点到面散发开去,即发散思维。在备考中我就是用这种方式去思考今年的时政热点的。2、聚合思维整合素材,突现主题,研究主题。 如果说发散思维是对一个个素材的研读,那么聚合思维则是对众多素材的归纳整合,从不同素材中提炼出共同主题,围绕这些主题展开研究。 近一年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热点素材很多,如: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即将到来的上海世博会、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世界湖泊大会、武汉两型试验区建设、武汉免费租赁自行车、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6、大会、武汉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武广高铁正式通车运营等等,我在这里不一一列举了。对这些材料进行发散思考后,不难发现不同的材料却反映着相同的主题。例如: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主题是低碳;世界湖泊大会探讨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武汉两型试验区建设围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展开、武汉免费租赁自行车倡导的是绿色出行,还有全国“两会”、上海世博会也无不凸显低碳环保,两型社会建设等信息,归纳起来,共同说明了这样一个主题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两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这一主题又体现了我国发展的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7、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顺着这个思路,对刚才我所列举的其它材料进行归纳,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武汉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武广高铁正式通车运营、全国“两会”、上海世博会等也反映着这么一个话题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武汉)。另外,总理在两会中说到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具体到分配、住房、医疗、教育改革、就业、养老等多方面,还有感人肺腑的两句话,毫无疑问大家都会认为这些都是民生话题。像这样把纷繁复杂的热点素材进行梳理、聚焦,提炼出主题,也就是由面到点聚合拢来,这是我通常采用的第二种方式聚合思维。三、思维的逻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主题提炼出来后,如何探究这

8、些主题呢?下面给大家一点建议。因初中生对社会问题关注程度不够、思维相对有限,老师帮助学生认识理解这些主题时可以尝试追求一种境界化繁就简,以不变应对万变,也就是抓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条思维主线。我把问题大致分成三类,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类问题是由浅入深的。“是什么”这类问题一般不太难,问得往往比较直接,答法比较简洁,多考查重要观点(重点句)。比如:去年四月调考有道题是“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要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保持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是什么”,回答很简单,“以经济建设喂中心”。去年中考题有一问是“张海所说的战略是

9、什么”,回答是“科教兴国战略或者人才强国战略”。还有一问是“我们必须牢牢抓住的中心工作是什么”,答案是“经济建设”。今年元月调考有道题是“建国六十年来我们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等等。除上述特点外,也有另外的设问形式,如去年中考题“你认为武汉可以发挥哪些优势”,还有列举成就、举措等,列举类问题往往要求联系实际说现象,不必展开说得太深。“为什么”这类问题出了直接问为什么,还包括说理由、原因、意义、作用等,这些问题的具体问法不一样,但答题的观点基本一致,只是在表述上应该注意转换。比如:去年中考题“发展循环经济对武汉两型社会的建设有何重要意义”,其答案是“有利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

10、展战略;有利于实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武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等”。再看今年元月调考题“简述中国政府近年来大力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原因”,其答案是“中国政府大力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是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等等”。通过对比,很容易发现,答案基本一致,只是将“有利于”变成了“是需要”。 再比如,:去年中考题“请你发挥想象,围绕创新的意义,续写感言。”问题要求是写感言,实质是回答创新的意义。今年元月调考题“中国发展低碳经济

11、为什么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这两道题看起来设问不是一摸一样,实际上答题观点非常一致,属于同类问题。找出这些特点,学生就不只是会做一道题,而是会做一类题。“怎么样”这类问题出了直接问如何怎样外,还包括建议、倡议、活动等,这些问题实际都是“如何做”,不过特别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角度,答法不一样。在这里,不同的角度主要是指国家政府如何做,个人(包括青少年、中学生)如何做。国家政府怎样做倾向于从宏观的角度答题,如:坚持理念、国策、实施战略等。个人如何做倾向于从微观的角度答题,如:树立理想、提高 意识,再说个人具体做法。以今年元月调考题为例,“为了提倡低碳化生活方式,把家乡武汉率先建设成低碳经济先锋城市,我

12、们可以从哪些小事做起”,这个问题是从个人角度设问,必须从个人角度答具体行为。如果把问题改成“把家乡武汉率先建设成低碳经济先锋城市,需要你我共参与。请你向市政府建言献策。”这么一改,就变成了从政府的角度回答问题了。能否准确判断设问的角度非常重要,要不然很容易出现答错题、答偏题现象。总之,不管什么主题,低碳、创新、民生,还是其他,沿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条思路去思考,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理解的程度也不见得不深入。之所以强调这条思维逻辑,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近些年,武汉思品一直是中考考查科目,试题多考主干知识、主流问题,不追求偏、怪、难,虽然试题总在推陈出新,设问形式多种多样,但无外乎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类问题的变形,老师教会学生审题和问题转换的技巧,热点专题备考不一定是特别复杂的事情。 以上这些都是自己的一己之见,说得不正确的地方望大家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