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星空走进语文课程――小学语文教师新课程培训(讲稿)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9390634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0.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穿越历史星空走进语文课程――小学语文教师新课程培训(讲稿)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穿越历史星空走进语文课程――小学语文教师新课程培训(讲稿)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穿越历史星空走进语文课程――小学语文教师新课程培训(讲稿)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穿越历史星空走进语文课程――小学语文教师新课程培训(讲稿)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穿越历史星空走进语文课程――小学语文教师新课程培训(讲稿)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穿越历史星空走进语文课程――小学语文教师新课程培训(讲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穿越历史星空走进语文课程――小学语文教师新课程培训(讲稿)(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穿越历史星空,走进语文课程小学语文教师新课程培训(讲稿) 各位同行:上午好!今天,我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名新兵,跟大家一起来探讨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些问题,目的是抛砖引玉。我跟易国良老师有个共同的意图,就是想采用从宏观到微观、从观念到办法的结构来谈点滴的学习体会。其实大家学得一定比我们好、理解得比我们透、探讨得比我们深。我个人认为,这场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全方位的改革。是由国务院直接领导的、从课程规范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到课堂教学,考试评价的系列化改革。所以它是新的。它新就新在理念上,新在与世界课程改革的接轨。是古代教学法,现代教学法后的又一次教法大变革。它必然带来迷失、含糊、甚至阵痛。特别是语文课

2、程,从古代走到今天人们反而不知道语文究竟是什么,该教什么,用什么教,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有人提议语文课不要语文,甚至有人提议初中以后可以不开设语文。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2年语文,几千个课时,无数孩子童年、少年时代的美好时光,都砸了进去,还不知道为什么这种不明确在语文教材上表现得很明显。说白一点,就是做了不该做的事,示例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要通过语文教学对小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如何进行呢教科书的编写者为了突出“辩证联系这一观念,不放过任何一个时机折磨孩子。人教社六年制语文第十册中有托尔斯泰写的?跳水一篇课文。说的是一条海船上,一个孩子跟一只猴子玩耍、追逐。猴子爬到桅杆上去,孩

3、子也不甘示弱,爬上桅杆去追猴子。猴子灵巧,爬到桅杆上,把孩子的帽子放到了最高的横木一头,孩子气极了,丢开桅杆,走上横木。忽然间,情况变得危在旦夕。只要孩子一失足,就会跌到甲板上,粉身碎骨。这时所有的水手都惊呆了。这时船长也就是孩子的父亲出来了,手上拿着一枝枪,他本来是要打海鸥的,看见孩子,立即把枪瞄准儿子,喊着:“赶快跳到水里,不然我就开枪了!小孩跳到水里,水手们把他救了上来。这篇文章写的是父亲对儿子的至爱,那种情急之智,很感人。教参上要求学生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要知道哪些事物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要注意是怎样变化的。猴子是怎么和小孩发生联系的于是按照要求,老师不断地引导学生去理解猴子和人之间有

4、什么联系,学生怎么也理解不了,老师就不停地挖掘字句,就这样生拉硬扯,彼此痛苦不堪。后来又改为要把船长解决问题的办法作为教学重点。一篇好端端的课文,硬是被整得支离破碎。到头来,谁都不明白,学这篇文章是为了什么一位专家说,这样消磨孩子的美好时光,该谁负责这样一来,老师不明、学生更不明。因此,语文只能算作一个方向不明、方位不定的含糊学科,也是一个学起来很累很难,学不学差距也不大的学科。因此我的发言想讲三个问题:第一,从历史的角度谈一谈语文教学为什么要改革;第二,从当前语文教学现状的角度谈一谈出现的问题及目前有哪些对策;第三,如何去迎接这场改革,时间允许的话再介绍两个课例。纵观语文课程历次改革,我想用

5、一句话来说,就是语文课的“目的不明、内容不明、教法不行。这次改革就是想解决这个问题。谈何容易,这么一个庞大的系统,触及到方方面面。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事情。只能说是为实现语文新课程愿景我们一起去努力。我之所以用“愿景这个词是受了连战的启发,想用这个词来表明语文课程改革还有相当一段路,甚至是一段艰难的路要走。培根说:“史鉴使人明智。欲知大道必先明史。鉴往可以知今,溯其渊源才能察其流向。壹、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开展演变历史1840年前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历时最长,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也最具特色。其根本特点是:先教学蒙学读物影响最大的是“三、百、千、千,集中识字;然后学习以?五经、?四书

6、为主体的儒家经典;以文选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二、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经验一识字教学识字教学的经验主要有5条:1、集中识字,为读写打根底。汉字以象形为根底的表意特点,决定了集中识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集中识字阶段的识字量以2000左右为宜“三、百、千三本书合起来,单字在2000字左右,刚好到达初级阅读所需的根本识字量。2、使用韵语和对偶,便于朗读、记诵。韵语和对偶的使用合乎汉字和汉语的特点,“识字教学使用整齐的韵语,或者使用对偶,或者二者并用,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因为使用整齐韵语,“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符合儿童兴趣,又容易记忆,使用对偶“从声音上说,和谐顺畅,读来上口,听来悦耳。从内容

7、上说,或者连类而及,或者同类相比,或者义反相衬,给人的印象特别鲜明突出,容易联想,容易记忆。3、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以伦理道德为根本教育内容,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这在识字教学中也得到了体现。如?三字经中就有这样的内容:“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1944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三字经选作儿童道德丛书之一。4、联系日常生活。中国古代识字教学的内容注意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明人吕坤在?社学要略中介绍说:“初入社学,八岁下列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

8、有义理。“习见闻、“便日用、“有义理,足见“三、百、千等蒙学识字教材的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这也是“三、百、千、千等蒙学读物流传于世,成为“恒用之书的重要原因。5、激发儿童的兴趣。儿童喜爱听故事、喜爱看图画,喜爱大声朗诵,适应儿童的这些特点,古代蒙学识字教材中编入简短的故事、浅显的诗歌,有时配以插图,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示例蒙学读物中的孔融让梨、磨杵作针、击瓮出儿等故事,明清时期蒙学的“歌诗课程,不仅能教学识字,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情趣,树立志向,促进智力和语言开展。二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方面的经验主要有:1、熟读精思博览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十分重视熟读文本,熟读又以诵读为根底。朱熹在?朱子童蒙

9、须知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那么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通过诵读、熟读,不仅容易形成语感,而且有助于记忆理解。读和思的关系十分密切,所谓“读而未晓那么思,思而未晓那么读。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也谈到他的体会:“读书须将本文读熟,字字咀嚼令有味。理会不得处,且宜深思;思之不得,然后将注脚看,始有益。在熟读的根底上精思,方能有所感悟。在提倡熟读、精思的同时,古代语文教育也主张广泛涉猎,并不仅仅局限在“三、百、千、千和“四书、“五经的狭小范围里。很多有识之士提出要广

10、泛读书、接触社会,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人还认为广泛涉猎即可学会作文,古人所说的“观千剑那么晓剑,读千赋那么善赋就是这个意思。2、评点法对文章进行“圈点、“评注,是古代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圈点是指在阅读时给字句画上符号。“评注是把对内容和文字的评论写在正文旁或行间。使用此法,对指导学生自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大有益处,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细心阅读、读思结合的良好习惯。三写作教学1、注重根本功训练。“蒙学教文,注重锤字、炼句、布局、谋篇等项根底练习,不尽是笼统地一篇一篇写去。3蒙学写作练习,注重进行分解练习。作诗之前,往往要先练属对,先是“一字对,渐增至二字三字,直到十一字。写议论文,往往要先

11、练习写段落,先练习写“破题,然后练习写“承题,直至整篇的文章。尽管格律化、公式化对写作来说是缺乏取的,但根本功训练扎实,可谓古作教学的长处。在写作训练中,从单项训练开始,渐至整篇作文的训练,也体现了写作教学的一般规律。2、多读多写多改我国古代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说法,十分重视“多读对写作的作用,把“读视为“写的重要条件,合乎语文教学的规律。但读不能代替写,文章的功夫要靠多写才能练就。古代流传着“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的谚语,还流传着“多读,乃借人之工夫,多做乃切实求己工夫,其益相去远也。古代的写作教学,根本上体现了这一原那么。3、作文

12、从模仿入手朱熹曾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文。益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这是对前人写作经验的总结,也反映了宋代对写作规律的一般认识。实践证明,人们练习写作都是要经过模仿,而后才有创新。三、中国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存在着三大问题和四大弊端。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三大问题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根本上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的,儒家思想始终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示例?大学中说:“大学之法,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语文教育成了统治阶级进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工具。科举取士制度推行以后,全国士子趋向科举,

13、语文教育逐渐变成了科举考试的附庸。2、教学内容问题。教学内容陈旧片面,主要为识字、读古文、作古文,把古人作为学习的楷模,把古文作为学习的最高境界,窒息了青年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革新发明精神。引导人们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3、教学办法问题。教学办法死板、单一,只重整体感知,不足分析认识,只强调求同思维、单向思维,无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只尊重维护作者权威,忽视读者理解的主动性、发明性。二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四大弊端1、脱离语言实际。主要是脱离口头语言实际,不重视听话能力和说话能力的训练。我国古代作为书面语言的文言文,两汉之后就根本定型了,很少变化;而口头语言那么是一刻不停地开展着,变化着。所以

14、二者的距离越拉越大。2、脱离应用实际。读、写大都与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无关。读书皓首穷经,苦练八股,只为功名。这也使儿童视学舍如囹狱,视师长如寇仇。元虞韶编的?日纪故事中有一那么师生矛盾的故事:许衡年七八岁,受学乡师,书过目辄不忘。一日,问于师曰:“读书欲何为师曰:“应科第耳。复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谓其父曰:“此儿颖悟非常,他日必有大过人者,不能为之师矣。固辞而去。3、无视文学教育。4、无视知识教育。我国有起源很早,很兴旺的文字学、训诂学知识,但始终没有建立起合适于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示例文章教育,曾经总结出一个“起承转合带有点规律性的模式,但很快就变成了僵死的八股文程式。人们反对八股,但又建立不起标准,就只能用“文无定法来抵抗规律性的知识,其实是很无力的。培养和提高读写能力的训练,实际上成了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二、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18401949一、语文独自设科语文独自设科,是随着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制度改革而出现的。也就是说,现代语文教育是现代语文教育制度的产物。1901年,张之洞、刘坤、袁世凯等纷纷上书,详陈科举制度的得失利弊。时值八国联军入侵1901,日俄战争暴发1903,形势危急。清政府在内外交困之下不得不下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