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纷争.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9388395 上传时间:2023-11-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秋战国的纷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春秋战国的纷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春秋战国的纷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春秋战国的纷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春秋战国的纷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春秋战国的纷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秋战国的纷争.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春秋战国的纷争自学目标启示知识要点跟踪1人物:西周灭亡,建立东周的是_。春秋时期著名霸主有_、_、_。齐任_为相,积极改革。战国初,三家分晋后,齐国大夫_取代原国君,建立_齐国。2地点:东周都城迁至_。齐国在今_北部。晋国强盛时,南方楚国势力已发展到_。晋楚双方在_大战,大败楚军。在下图上填上战国七雄的位置,并将_、_、_三次战役地点也标出来。3时间:东周建立于公元前_年。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是在公元前_中期。公元前_后期,晋楚双方于城濮进行决战。公元前_年,秦赵之间进行了一次激烈战争。重点难点剖析重点(1)齐桓公称霸称霸的原因:a齐国是东方大国,有鱼盐之利,这是齐桓公称霸的物质基础。b任用管仲

2、改革,使齐国国富兵强,为争霸提供了雄厚的实力。c手段:顺应当时的政治形势,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这是齐桓公的对外政策,也是争霸的手段。称霸的标志: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2)晋文公争霸条件:曾长年流亡,了解民间疾苦,做国君后,也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很快成为北方一大强国。对象:南方楚国与晋一样也发展起来,至黄河流域。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楚军大败。晋楚争霸,持续了百余年。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难点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不同特点及历史影响:(1)特点:春秋时代的争霸战争,军队数量较少,往往一天就能决定胜负,

3、强者通过召集盟会确立霸主地位,政治意味强烈,齐桓公称霸就是典型代表。战国兼并战争,动辄几十万大军上阵,有时攻守持续几个月,死伤几万、几十万人,战争的残酷性尽显。(2)影响:春秋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特别是秦国兼并东方各国的土地。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常考热点质疑1示例:(1)齐国和晋国是怎样强大起来的?(2)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对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2质疑:_学习方法商讨知识系统概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战期,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

4、附于强大诸侯。各诸侯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著名的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争霸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分晋。稍后田氏代齐,这就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并立的局面。各国之间战争频繁,著名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就是这个时期发生的。知识结构图表学习方法探究1学习本课要结合“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掌握春秋争霸的先后顺序、特点及战国七雄的地理方位。学会用地图学历史的方法与技巧。注重时空联系,注意与人物的联系,才能将历史学活。2战国七雄的方位很

5、易弄错,七国国名次序与时间等关系都不好掌握,如果将下面顺口溜背下来,就会促进记忆。齐楚秦燕居四方,东南西北各逞强;赵魏韩国在中间,由北到南一线串;四七五、二三一,秦韩赵魏楚燕齐。3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连年战争和激烈的社会变革,产生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和成语。如“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纸上谈兵”“问鼎中原”“卧薪尝胆”“朝秦暮楚”“完壁归赵”“优孟衣冠”“数典忘祖”“管鲍之交”“老马识途”“一鸣惊人”等等,结合学习或通过故事会形式表达,更能增加学习历史兴趣,提高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同步创新训练1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A齐桓公B晋文公C楚庄王D吴王夫差2晋楚争霸的主要战役是A马陵之战B城

6、濮之战C长平之战D桂陵之战3长平之战发生于A公元前770年B公元前7世纪中期C公元前260年D公元前7世纪后期4“三家分晋”指的是A韩、齐、楚B赵、燕、齐C秦、魏、燕D韩、赵、魏5齐桓公之所以能够称霸主要是因为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周王室力量衰微,威信扫地ABCD6下列诸侯中,既属“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之一的是A宋国B晋国C齐国D吴国7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B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C维护弱小国家的经济利益D协调诸侯国之间的关系8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频繁,主要著名的战役有城濮之战长平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ABCD9在齐桓

7、公争霸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是A姜尚B伊尹C管仲D孙武10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是晋文公发展生产,整顿内政,训练军队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在城濮之战大败楚军晋军以报答楚王为名“退避三舍”ABCD11阅读图1书中材料,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齐桓公任用管仲都采取了哪些措施?(2)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3)“民到于今受其赐”的意思是什么?12图2是“战国形势图”,在认真阅读后回答:(1)以图中提示的A、B、C、D、E、F、G的顺序将战国七雄的名称写出来?七国并立局面是怎样出现的?(2)从图中可以看出战国时期最著名的三次战役是什么?并简述发生在战国末期那次战争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8、。自设创造学会命题,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与创造。题型、难易、数量不限,以留下创设的空间。提示:参考本课训练试题,可以用“尊王攘夷”与公元前260年创设两个选择题。走进第二课堂秘闻轶事晋文公与清明节讲起清明节,无不想起它与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有密切关系的。晋文公重耳掌握政权之前,曾有过19年的流亡生活。在那段艰辛岁月里,重耳的大臣介子推忠心辅佐他,给了他极大的帮助。一次,重耳想吃肉,介子推偷偷地将自己腿上肉割下来煮给重耳吃,重耳得知后十分感动。重耳回国做国君后,对随跟他流亡的人,大封群臣,惟把介子推忘了。有人对重耳不满,写道:“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返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所处。一蛇无穴

9、,号于中野。”重耳看罢恍然大悟,亲自去请介子推,可介子推却带着母亲躲进绵山避而不见。晋文公重耳派人搜山,呼他出来,也没找到。于是,晋文公下令烧山,想用此法将介子推母子逼出来,最后介子推与母亲紧抱着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下。事后,晋文公后悔不已,命人将那棵柳树砍下做成木屐穿在脚上,每日望着木屐叹息:“悲呼足下”。并将绵山改为“介山”,将介子推故乡定阳县改为“介休”。晋文公还下令,每到介子推被烧死的这天,全国不得用火,只吃冷食。所以,清明节又叫寒食节,这个风俗在东汉时特别盛行,太原、上党一带竞寒食整月。并州刺史认为“春中寒食一月,老少不堪”。便下令改为三日。曹操占并州后,竭力禁止。此后,人们在清明节不再

10、吃冷食,但这一节令却保留下来。史海拾贝齐桓公与“座右铭”现在所说的“座右铭”一般是说放在自己座位旁边的格言。也就是说激励、警戒自己的格言。其实,座右铭最初并非是置于座右的格言铭文,而是一种称为欹器的酒具,并与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有关。欹器是一种奇特的盛酒器,空着的时候往一边斜,装了大半罐则稳稳当当地直起来,装满了则一个跟头翻过去。它给人以不能自满,自满就要栽跟头的启示。齐桓公生前非常喜欢这种欹器,在自己座位右边一直放着一个欹器,用以警戒自己。齐桓公死后,国人为他建造庙堂也将此器皿放在堂中供人祭杞。一次,孔子率弟子朝拜齐桓公庙堂,见到这种器皿,问管香火的人,方知是欹器。孔子知其来历后,就给弟子讲

11、述齐桓公当年的故事,教育弟子,不要骄傲自满。孔子回去后,也请人做了一个,放在座右警戒自己。南北朝时祖冲之也曾为齐武帝儿子萧子良做过一个欹器,非常成功。后来可能是这种欹器失传了,也可能后人感到用文字表达更能准确反映自己的思想实际,改成格言铭文代替了欹器,这就是现在常说的座名铭的含义。参考答案1A2B3C4D5解析:此题重在考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能力的运用。要从齐桓公成为第一个霸主的主客观条件去分析。任用管仲改革,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成为东方大国。“尊王攘夷”号召下,联合各诸侯国抵御外族入侵,成为强大的霸主。诸侯会盟标志着霸主地位的确立。周王室衰微,为齐桓公称霸提供了客观条件。答案:D6C7解析

12、:此题重在考查分析、理解能力。特别是要区别历史事物主观目的和客观作用,历史现象和本质的辨析。题干要求是主要目的,应是B项,A项是会盟的客观作用,C、D项应是齐桓公召集会盟的借口,很明显B是正确答案。答案:B8B9C10D11(1)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发展齐国势力。(2)这些措施,使齐国国富兵强。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3)根据材料意思,齐桓公做了霸主后,天下统一,社会相对安定,而齐国由于管仲改革生产发展,国富兵强,老百姓从改革和桓公称霸获得了安定的生活环境,实惠的生活条件。12(1)A秦、B楚、C韩、D赵、E魏、F燕、G齐。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稍后齐大夫田氏,取代原来国君,建立田氏齐国,齐、燕、楚、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就是这样出现的。(2)战国时期最著名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3)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末期,是由于秦国不断兼并各国土地而引起的。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赵军大败,四十多万人被俘,绝大部分被坑杀。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