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岔及交叉渡线施工方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9382228 上传时间:2023-12-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4.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岔及交叉渡线施工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道岔及交叉渡线施工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道岔及交叉渡线施工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道岔及交叉渡线施工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道岔及交叉渡线施工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岔及交叉渡线施工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岔及交叉渡线施工方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道岔及交叉渡线施工方案合肥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二期工程正线铺轨标单开道岔及交叉渡线施工方案审核: 审批: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合肥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二期工程正线轨道铺设I标项目经理部二O一五年一月目录、编制依据 1二、工程概况1三、工期计划2四、施工机具配置2五、施工工艺及方案35.1施工工艺.35.2单开道岔整体道床施工方案45.3交叉渡线整体道床施工方案7六、道岔铺设质量验收标准9七、施工质量和进度保证措施11八、施工安全保证措施11单开道岔及交叉渡线施工方案一、编制依据(1) 合肥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二期工程正线轨道设计总说明;(2)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50049-2009

2、);(3) 地铁杂散电流腐蚀防护技术规程(CJJ49-92);(4) 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2003年版);(5)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 版);(6)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 50308-2008);(7) 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3);(8) 合肥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二期工程道岔和交叉渡线设计图纸(9) 我单位参与其它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积累的施工经验。二、工程概况合肥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二期工程,是合肥市轨道交通网中南北向 骨干线路,快速联系老城区与滨湖新区,途径新站区、老城区、青年路片

3、 区、葛大店片区、高铁站片区、滨湖新区等城市重要发展区域。本工程从 合肥站至徽州大道站,线路长约24. 54km (铺轨起点里程K4+346.324,铺 轨终点里程K28+889.032),全部为地下线,一期工程共设车站23座。新 建一座车辆段(滨湖车辆段)和一座停车场(大连路停车场)。1号线一、二期正线轨道铺设范围为:正线K4+346.324 K28+889.032、配线、大连路停车场及出入场线、滨湖车辆段出入线及U 型槽部分的车辆走行轨道系统。以上轨道铺设工程划分为两个施工标段,其中铺轨I标为合肥站大 连路站(不含大连路站)(K4+346.324K16+712.102)区段正线及配线。 铺

4、轨总长度单线24274km,其中地下线一般段15745单线公里,地下减 振段5529单线公里,橡胶隔振垫道床06km,钢弹簧浮置板道床24km,还包含 15 单开道岔(其中一组为浮置板道岔)及一组交叉渡线的铺设及 标段内的线路附属工程施工。三、工期计划我标段计划在2015年3月8日开始进行道岔施工,按照合肥站、太湖路站、明光路站、望湖城站的先后顺序进行施工,计划2015年4月30日完成道岔及交叉渡线的混凝土浇筑工作。道岔施工计划如表1:站名合肥站明光路站太湖路站望湖城站表1.道岔施工计划道岔铺 设时间2015.3.2015.4.152015.3.102015.4.10铺设完成时间2015.4.

5、122015.4.292015.4.2015.4.30道岔数量1组交渡,6组单开2组单开5组单开2组单开四、施工机具配置表2.道岔施工机具配置表序号施工机具单位数量备注1道岔支撑架组62支距拉杆组63顶撑套1204轨距拉杆个605直角道尺个26万能道尺个27支距尺把2为保证工期安排,本标段特设一个道岔专业施工队在龙门吊铺轨作业 到达前完成道岔整体道床浇筑,以保证铺轨作业顺利进行。五、施工工艺及方案5.1施工工艺施工准备、基底处理(凿3岔基II安装道岔钢道岔整体道床道岔钢道岔精确支立支撑道岔几何浇筑支撑拆除支撑墩模板、复支立道道岔施工工艺流程图5.2单开道岔整体道床施工方案(1) 施工准备施工前

6、,先进行线路轨道平面控制网测设,然后进行辅助基标测设, 并预先在基地进行道岔的试装,经检査确认零件齐全、位置正确后,方可 运至施工地点卸车。运装时将尖轨与基本轨捆牢避免尖轨损坏。(2) 道岔组装运输先对各部件分组编号(见“单开道岔平面组合示意图”。按“1, 4” “2, 3”、“5,6”、“7” “8” “9,10,11” “12, 13” 的组合方式分为 七部分(依次编号为),并在每根钢轨轨顶用白油漆标出 岔枕中心位置,然后用汽车运至材料吊装点,由吊车吊至下料口下方,人工用自制“炮车”倒运至工作面进行组装。岔枕吊至下料口下方后用人工配合叉车散布,组装时先按岔枕间距进行布枕,安装扣配件,再在岔

7、位上 安装钢轨支撑架和轨距拉杆,并将各钢轨件连接。各岔枕及扣件必须“对 号入座”图1单开道岔平面组合示意图(3) 道岔调整1) 道岔调整根据基标用直角道尺和万能道尺调整水平。首先把直角道尺架在基本 轨上,通过支撑架调整使直角道尺水准气泡居中。钢轨位置根据道岔基标 调整,并根据中线校核,然后用万能道尺将另一股钢轨位置定出并调整水 平。用支距控制曲线基本轨位置,调整就位后用道尺控制水平及中线,定 出侧股的准确位置。每组钢轨架设调整后,设钢管支架加固,以防止调整 后的钢轨因连动或意外碰撞发生变形。道岔调整顺序为:先调整直基本轨 、,使轨道水平和平面位置达到设计要求,然后根据直线基本轨确定 直线、的位

8、置。直股调整完毕,再根据支距将曲线基本轨调整 就位,最后将调整就位。道岔部件多,部件间的联接薄弱,浇筑道床混凝土前难以固定。施工中我们将采用专用的轨距拉杆和上承式钢轨支撑架,将道岔各部件进行牢固联接。道岔调整完成后,应利用CPM控制网配合轨检小车进行轨道最后一次精调,精调完成后请监理单位报验,在征询监理同意后,方可进行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浇筑采用泵送混凝土方式。2)道岔调整精度道岔按设计位置进行精度调整,其精度符合下列规定:道岔里程位置允许误差为土 15mm;导曲线圆顺,支距正确,其允许偏差为lmm。岔后附带曲线用10m弦量,连续正矢允许误差为1mm;高程:道岔全长范围内高低差不超过2mm,高程

9、允许偏差为1皿 不 得有反超高;轨距:尖轨尖端处轨距允许误差为1皿,需要加宽部位轨距以不大于1%。变化率渐变;转辙器部分,尖轨连接牢固,搬动灵活,尖轨与基本轨密贴,其间隙 不大于1mm,曲尖轨在第一连接杆处的动程不小于152mm;护轨头外侧至辙岔心作用边的距离为1391mm。允许偏差0+2mm。至 翼轨作用边的距离为1348mm,允许偏差为0-1mm;轨面平顺,滑床板在同一平面内,轨撑与基本轨密贴,其间隙不大于 0. 5mm;道岔范围内各接头以及与轨道连接处轨面无错台,轨头内侧直顺无错牙,其允许误差为05mm;轨缝:允许偏差为 0+1mm。4)道岔道床混凝土的浇筑1)模板安装钢筋绑扎完成后可进

10、行模板安装,安装前将道床的几何尺寸用墨线在 基底弹出,并对模板表面打磨、涂上脱模剂,使表面平整、无异物,方可 进行安装,安装时注意模板的垂直度,模板拼接处无水平错牙,缝隙可用 胶带填实,防止漏浆。道岔整体道床混凝土侧模采用组合钢模。2)道岔道床混凝土浇筑道床浇筑过程中应分层、水平、分台阶灌注,采用插入式振捣棒振 捣密实。混凝土振捣时采用快插慢拔方式,各部位振捣时间不得小于25 30s,直至混凝土表面不再下降为止。浇注完成后初凝之前进行收光抹 面,收光次数不得小于3次,每次抹面的间隔不宜过长,直至表面平整光 滑,达到设计规范要求。道床混凝土浇筑采用泵送混凝土方法。(5)转辙机基坑的预留道岔转辙机

11、基坑的预留位置的精度直接影响后续转辙机安装精度,转 辙机基坑设置在线路外侧,转辙机基坑与水沟不能有任何的交叉。转辙机 坑及其坑槽必须一次性浇筑成型,转辙机坑及其坑槽的标高和平面尺寸由 设计图纸确定。5.3交叉渡线整体道床施工方案本标段15m间距交叉渡线由六组60kg/m-9号单开道岔,一组菱形交叉和连接渡线组成(图2交叉渡线平面组合示意图)。菱形交叉部分由两 组钝角辙叉及两组锐角辙叉组成。图2.交叉渡线平面组合示意图施工时,先根据交叉渡线上长、短轴上的基标,定出长短、轴的轴线, 然后根据弦线方向及道岔中心位置铺设锐角辙叉、钝角辙叉及连接短轨, 装上接头螺栓,组成菱形,再用道岔基标控制、调整6组

12、单开道岔。交叉渡线施工工艺及操作要点如下:(1) 辙叉部分的铺设用支撑架将交叉渡线中部的10组辙叉及其连接钢轨调至设计高程(插入2组单开道岔处先拉线确定钢轨位置,第二步做单开道岔时铺设), 使其叉心理论交点与相应的控制点的拉线重合。联结辙叉与钢轨的夹板, 找正辙叉前后方向后装上轨距拉杆。(2) 交叉渡线中单开道岔的铺设交叉渡线中包含六组单开道岔,其辙叉已随菱形交叉铺设完毕,因此 只需铺设转辙及其连接部分。施工程序和要求如下:a.当转辙器部分曲直两基本轨的高程、方向、水平及轨距设定后,安 装上拉杆及加长拉杆,连接部分除设拉杆保持轨距外,导曲线外股钢轨应 在适当位置设置短拉杆以保持支距。b. 将尖

13、轨与基本轨进行分解,把一侧尖轨拨至轨道中部支撑架上, 并用铁丝等捆劳,使尖轨密贴。滑床台面上设置水平尺并保持水平尺水平,调整滑床台面,确保滑床台水平。c. 用弦线检查同侧 15 块滑床台,台面在同一水平面上后方可打入 弹片上的销钉;将尖轨拨回滑床台上,进行静态检查,首先使尖轨靠拢基 本轨,若工厂生产的尖轨质量符合制造标准,则尖轨轨头刨切部分应与基 本轨轨头密贴,尖轨轨底与滑床台间不应有较大空隙,若尖轨符合以上要 求后,即可安装辙跟扣件及夹板,进行另一侧尖轨部分滑床台调整。d. 当两侧尖轨均调整完毕后,应用塞尺检查尖轨与滑床台的密贴情 况,尖轨与滑床台缝隙不得大于lmm。e. 交叉渡线的安装调整

14、工作基本完成后,应利用CP皿控制网配合轨 检小车进行轨道最后一次精调,精调完成后请监理单位报验,在征询监理 同意后,方可进行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浇筑采用泵送混凝土方式。f. 当整体道床混凝土终凝后,在尖轨安装上拉连杆,作动态检查。 安装拉连杆时,因尖轨、拉连杆及其接头等均可能存在公差,在设计、制 造时准备调整片,以便现场根据实际情况增减拉连杆两端的调整片。施工 时首先计算各拉连杆中心处两尖轨轨头间距,再按此间距设置调整片,这 样既省工又能保证道岔良好的技术状态,提高施工效率。(3) 转辙机基坑的预留道岔转辙机基坑的预留位置的精度直接影响后续转辙机安装精度,转 辙机基坑设置在线路外侧,转辙机基坑与水沟不能有任何的交叉。转辙机 坑及其坑槽必须一次性浇筑成型,转辙机坑及其坑槽的标高和平面尺寸由 设计图纸确定。六、道岔铺设质量验收标准(1)里程位置:允许偏差为20mm(2)导曲线和附带曲线:导曲线支距允许偏差2mm,附带曲线用10 弦量连续正失差允许偏差 2mm(3)轨顶水平高程:全长范围内高低差不大于3mm;高程允许偏差土 2mm。(4)转辙器必须灵活搬动,曲尖轨动程不小于152mm,尖轨与基本轨 密贴,其间隙不大于1mm,尖轨尖端出距允许偏差1imn(5)护轨头外侧至辙岔心作用边的距离为1391mm。允许偏差0+3mm。 至翼轨作用边的距离为1348mm,允许偏差为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