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道德教育研究.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9381296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道德教育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道德教育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道德教育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道德教育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道德教育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道德教育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道德教育研究.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道德教育研究摘要: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目前的研究,大多探讨的是如何从学校和社会方面给予这些“困境学生”以帮助,很少有人把关注的视野投向留守儿童家庭本身。本文从留守儿童赖以生存的家庭关系入手,以四种具有代表性的留守儿童家庭关系结构为基础,试图从各种不同性质的关系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教育因素,从而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施加影响。在各种教育中,我们认为道德的教育、德性的养成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文中第二部分重点分析了如何通过留守儿童身边的亲缘关系来进行道德教育。关键词: 留守儿童 农村 家庭关系 道德教育Abstract: A growing numbe

2、r of children are left behind in their villages, to be cared for by members of their extended families when the parents go to the city to find marginal work.Over the past few years this has begun to be recognized as a serious social issue. Most recent research on the topic has focused on what school

3、s and society can do to assist and educate these children, but few have examined the role of the extended family, which is, after all, where these children live. Generally speaking, there are four typical caring relationships for those left children in an extended family, which exist between childre

4、n and their parents, children and grandma/grandpa, children and other relatives, and elder brothers / sisters and the younger ones. Based on these four typical relationships, this article explores some valuable educational factors to exert meaningful influence on those left children. Moral education

5、, too, is of significant importance, here, given the disruptions suffered by these children, and the author feels that such education can well be effected by means of familial relationships.Key words: the left children, rural area, family relationship, moral education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现阶段,城镇

6、与农村发展程度上的差距尚未消除,而沿海地区的经济却迅猛发展,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由农村转向城市转移,由西部转向东南部,以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与此同时,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户籍等制度上的原因,使得许多儿童无法跟随父母在城市落脚,只能被托付给他人照看。因此,“留守儿童”这一名词就用来特指那些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打工,被留在户籍所在地,随祖辈或其他亲友生活的义务教育阶段儿童。1 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照顾,这种“留守”的状态催化或加剧了有关儿童群体原先处于萌芽阶段的各种问题。其实,“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问题在非留守儿童身上也是同样存在的,因此,对这个特殊群体里的孩子,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他们与非留守

7、儿童的内在差异,如心理、情绪、情感等微观的深层次方面,将那些因为父母亲情缺失、亲子教育错位而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充分利用“留守儿童”现有的家庭关系,挖掘各种关系中积极的教育因素对其施加道德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丰富他们的道德体验,养成健康的德性。 一、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关系人类的社会生活是靠各种社会关系来维持的,社会中各种事物联系的方式不同,所表现的关系性质也不同。2 家庭表现了人们之间的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对社会来讲,家庭是最早的社会关系之一,它的产生与满足人的衣、食、住等生活需要相联系,并与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这两种人和自然的关系一起纳入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人类自身而言,家

8、庭也是最初的社会关系。人出生以后,首先便与父母双亲、兄弟姐妹同居共处,即和家庭发生关系,然后逐步走上社会,发展其他关系。人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人是作为关系中的人而存在的。海德格尔在论证“此在”(人的存在)时也强调“此在”就是“在世界中存在”,而这种存在本质上是与“他人”“共在”,非关系性存在的人是事实和经验中不存在的。3 即使是从个人主观主义出发的存在主义者萨特也承认“那个直接从我思中找的自己的人,也发现所有别的人,并且发现他们是自己存在的条件”4每一个自我的存在也只有通过他人的存在而呈现并得到证实。农村的留守儿童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自然是存在于家庭关系交织的网络中的。尽管他们的父

9、母一方或是双方远离他们,有可能因为亲子教育缺失或错位出现不良的行为表现,这并不意味着对他们的教育无法进行,他们的生活可以放任自流,通过各种家庭关系对“留守儿童”施加正面积极的影响还是可能的。前面我们谈到,“留守儿童”指的是那些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打工,被留在户籍所在地,随祖辈或其他亲友生活的义务教育阶段儿童。由此,我们可以大致描绘出他们的家庭关系网络。(见图1) 父母一方祖辈亲人(亲子教育) (隔代教育)留守儿童同辈兄长其他亲属(寄养教育) (互动成长) 图1 “留守儿童”家庭关系网络有关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照顾形式基本上有四种:父亲或母亲的一方照顾教育;爷爷、奶奶等祖辈进行隔代照顾

10、及教育;其他亲戚照顾并负责教育;同辈中的长者或自己照顾自己。5 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种基于关系的划分,其标准是“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家庭关系。这四种主要的关系是留守儿童赖以生存的基本关系,也是对他们施加家庭教育影响的最主要方面,不容忽视。二、 基于家庭关系对“留守儿童”进行家庭德育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很清楚这样一个事实:家庭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人,家庭中的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联系和作用中,因此,家庭内部交织和各种各样的相互关系,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祖孙关系、兄弟姐妹关系,每一种关系都包含着对人教育的因素,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在“留守儿童”的家庭内部,我们试图通过这种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关

11、系来对他们实施家庭教育。一般地,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其根本问题就是把下一代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可以说,家庭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根本旨归是成人(使人成为人)的教育,其根本目标就是要成就人的德性。6家庭道德与其他社会道德相比,具有天然性、持久性的特征。7 夫妻之间的感情关系和两性关系是人世间最自然的关系,而所有家庭都是以婚姻为起点,以血缘为纽带连接起来的,各人依据同的性别、不同辈分分担不同的家庭角色,组成一个天然的家庭关系网络,表现为同辈人或几辈人之间思想感情的交流和传递。这种天然性特质使得家庭要素(家庭成员)之间在进行家庭道德教育的时候更容易产生认同和形成示范。另一

12、方面,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血缘关系将世代延续下去,所体现的持久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来自各个家庭因素的道德影响趋向一致,而不至于产生巨大的矛盾和冲突。道德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就是这样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进行着,它是一种人对人的活动。在“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中,存在着一种或多种这样那样的家庭关系,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应该明确的是,每种家庭关系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影响都可能是利弊共存的,我们希望各种家庭关系在孩子的成长中尽量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为孩子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一)夫与妻:爱与和睦“留守儿童”的父母有的双双外出务工剩下小孩留守“空巢”,有的则是父

13、母之中一人留下照看孩子,这部分人大多为母亲。对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进行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农村孩子的父辈因为时代、生活条件的限制,文化程度大多比较低。可以说,他们在文化知识方面对孩子的教育是少之甚少的,甚至是无能为力的。但这并等于父母无法教育孩子。恰恰相反,父母的言行举止,品格习性等非文化知识方面的示范,是最好的德育教材,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了主要的影响。当然,我们并不否定“成材”教育,只是认为在家庭教育中“成人”教育应该放在更重要的位置。“留守儿童”父母不应该认为自己没文化,教不了孩子,就撒手不管,放任自流;更不应该因为不在孩子身边就把教育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留守儿童” 的亲子教育,本质上

14、就是要我们的父母学会不失时机地加强亲子代际间的沟通和联系。正因为不在孩子身边,就要更珍惜每一次的机会,懂得跟孩子交流,并传达对他们的关心,而不是责骂批评。即使这种亲子教育不是面对面开展,而是通过电话和书信的方式进行的,也能够达到好的效果。在交流的过程中,孩子可以得到良好的“关系感”,他们知道自己不是“断了线的风筝”,他们能够进一步体会到父母的辛劳。20 世纪 80 年代, 美国心理学家 H 加登纳(Haward Gardner) 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就阐发了个体心灵中的这种“他人感”、“关系感”。儿童在一岁时开始就与母亲形成一种强有力的联系, 正是基于这种与母亲、抚养人以及往后与他人的联系, 从

15、婴儿期就开始能感受其他人的情感与经验, “他已经在亲近、关照与爱他主义之间形成了一种联系”。随着儿童的成长, 这种“他人感”、“关系感”也不断发展。8 因此,留守孩子的父母应该重视维持和巩固孩子的这种关系感,即使双亲不在自己的身边,孩子仍可以时刻感知到父母“爱”的存在。Micheal Schulman和Eva Mekler研究发现:“要培养出心中有爱的孩子的方法,就是让孩子感受到被爱。被父母钟爱的子女较可能喜欢别的孩子,也较受欢迎。”9 沐浴在父母爱中成长起来的小孩更容易对他人表达自己的爱,更容易关爱别人,这种爱的模仿会逐渐变为爱的习惯,孩子更容易表现出“亲社会”的行为。培养孩子成功与否不在与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长短,不在乎接触的时间多少,重要的是贯注了多少真爱,并且让孩子感受到这种爱。除了“爱”的教育,在夫妻关系中蕴涵的另外一个教育因素是“和睦”,在“留守儿童”的父母之间这种“和睦”的夫妻关系必须突破空间的限制。由于长期的分离,很多夫妻关系出现了淡化的趋势,夫妻间有效沟通缺乏。父亲大多为生计在外奔波,母亲留守家中,成为家庭的顶梁柱。面对繁重的家庭琐事,很多女性不免在情绪上容易产生波动,变得没有耐心,易迁怒。有些母亲经常在孩子面前埋怨自己的丈夫不管事,动不动就打骂孩子,出现了问题总拿孩子与其他孩子瞎比较这些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