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改革学生自学材料(一)商鞅变法:南门立木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愤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此乃为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典故,成语“南门立木”和“徙木立信”就是从这里来的商鞅舌战旧群臣 《史记·商君列传第八》: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愚者暗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甘氏出春秋时甘昭公王子带后(待考)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於故俗,学者溺於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二)孝文帝改革孝文帝废太子恂迁都成功,改革初战告捷,孝文帝信心大增,又乘胜前进,陆续推出新的改革措施 然而,任何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都会遭遇到反对改革者的疯狂反扑 刚刚迁都不到半年, 没想到孝文帝就后院起火,他的儿子成了反对改革的急先锋八月,孝文帝巡幸嵩岳,太子元恂留守洛阳 元恂平素不学无术,贪图享受,加之身体肥胖, 非常怕热,十分惦记平城旧都,又受那些反对迁都的贵族挑唆,常思北归 负责管教他的大臣中庶子高道悦多次苦言相劝,他不但毫无悔改之意,反而怀恨在心 孝文帝出巡给了他可乘之机,遂与左右合谋,秘密选取宫中御马三千匹,阴谋出奔平城,并杀死高道悦 事发后,领军元俨派兵严密防遏各宫门,阻止了事态的发展,使元恂无法出走 孝文帝闻讯大惊,急返洛阳,当即审讯并亲加杖责, 又令咸阳王禧等人代替自己打了元恂一百多杖,直打得皮开肉绽,囚禁于城西别馆。
随后,孝文帝与群臣商议要废去太子,孝文帝说:“‘大义灭亲’,古人所贵 今日元恂想违父叛逃,跨据恒、朔二州,犯了天下的头条大罪! 今日不除,待我百年之后, 恐怕又要发生晋末的永嘉之乱 ”于是,毅然废元恂为庶人,囚禁于河阳无鼻城 次年四月,元恂又与左右谋反,企图叛逃 孝文帝得报,派人带着毒酒赶赴河阳,逼令元恂自尽,时年十五岁三)王安石改革“三不足精神”《论语》: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反对变法的司马光曾强加给王安石一个罪名,叫作“三不足”,即"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神宗皇帝就此当面问过王安石他向皇上解释说:“流俗之言不足惧,却是不易之理流俗之人,不学无术,看问题只从自身出发,不能统观全局看得长远,所以对一件事,会有多种看法做大事者,认准了一件事,就一定要独持己见,等事情做过了,成败才能显现出来如果什么人的话都听,左右动摇,永无成功那一天至于祖宗之法不足守,则固当如此仁宗皇帝号称守成,在位 40 年,也屡次修订成法,何况陛下这样的大有作为之君呢 ?”《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四)三次改革的影响和结果商鞅变法 商鞅吸取了李悝、吴起等法家在魏、楚等国实行变法的经验,结合秦国的具体情况,对法家政策作了进一步发展,后来居上,变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他进一步破除了井田制,扩大了亩制,重农抑商,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生产,鼓励垦荒,这就促进了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他普遍推行了县制,制定了法律,统一了度量衡制,建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他禁止私斗,奖励军功,制定二十等爵制度,这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他打击反对变法的旧贵族,并且“燔《诗》《书》而明法令”,使变法令得以贯彻执行由于这一切,秦国很快富强起来,奠定了此后秦统一全中国的基础正如汉代王充所说的:“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论衡·书解篇》) 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孝文帝改革孝文帝的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但从另一方面,孝文帝的改革也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鲜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但却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服, 并从中吸收了汉族文化精华,更加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同时汉民族也从中吸收了鲜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使自己的发展更为完善孝文帝的改革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推动作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所产生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应该具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与民族情感,懂得民族间的尊重与友爱然而孝文帝的改革也遇到了鲜卑旧贵族的强烈反对,在孝文帝的坚决镇压下才保证了汉化政策的推行,巩固了改革的成果,由此也可见孝文帝改革的勇气与决心以及高瞻远瞩的改革眼光王安石变法王安石的变法对于增加国家收入,有着积极的作用,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得以缓解,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在王安石指挥下,宋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王韶率军进攻吐蕃,收复河(甘肃临夏)、岷(今甘肃岷县)等五州的作战。
宋军收复5州,拓地2000余里,受抚羌族30万帐,建立起进攻西夏地区的有利战线熙宁六年(1073年)大旱,安上门监郑侠画《流民图》,图中流民或身背锁械,或口食草根,告诉皇上说旱灾是王安石造成的,神宗大受刺激,对变法产生重大怀疑王安石认为“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司马光又上《应诏言朝廷阙失状》,随着改革深入,变法最大的支持者宋神宗发生动摇,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出知江宁府变法运动由韩绛、吕惠卿等人继续执行,吕惠卿师心自用,引起朝中大臣的不满熙宁八年二月,召王安石回京复职,继续执行新法熙宁九年(1076年)爱子王雱病逝,王安石求退金陵,潜心学问,不问世事学生自主学习单:请以一个改革为例,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如改革的艰难性;改革者的艰定决心与策略;改革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