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位十位填空题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9373702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1.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个位十位填空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个位十位填空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个位十位填空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个位十位填空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个位十位填空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个位十位填空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个位十位填空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年级数学作业纸【个位、十位】姓名:家长评价:1、13前面的一个数是(),比 13 大比18小的数有()2、比17大1的数是(),比 17小1的数是()。3、18和 16 中间的数是(),20与 16之间有()。4、由1个十和 8个一组成的数是()。5、2 个十组成(),20 里面有()个一组成。6、5个一和 1个十组成()。7、与 14相邻的数有()和( )。8、我是最大的一位数是(),我是最小的两位数()。9、我是一个两位数,个位、十位都是“1”。()10、我是一个两位数,但比 20 小 3。()11、12 里面有()个一和( )个十。12、6个一和 1个十组成的数是()。13、13 是由

2、()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14、19 的个位上的数字是(),十位上的数字是( )。15、个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十位上是 1,这个数是()。16、15中的“5”在()位上,表示 5个( )。“1”在()位上,表示( )个( )。17、20 中的“2”在()位上,表示( )个( )。18、11 中左边的“1”在()位上,表示()个()。右边的“1”在()位上,表示()个()。19、10 个一就是()个十,( )个十就是( )个一。20、(1)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 )位(2)12 是由()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3)()个一和()个十组成 15。(4)11 前一个数是(),后一个数

3、是( )。6)16的十位上是 1,表示1个();个位上是 6,表示6个()。7)20里面有( )个十,20 个一组成()。8)比17 大比 20小的数是()。9)个位上是 7,十位上是1,这个数是()。(10) 14里面的“4”在()位上,表示4个( )。“1”在()位上,表示()个()。(11) 在11中,左边的“1”表示()个(),右边的“T,表示()个()。(12)比19大1的数是(),比10小1的数是()。)、 )。21、 有三张数字卡片 Q Q3,可以组成两位数()、)、22、 两个两个地数,一共有()个24、(1) 16里面有()个十和()个一.(2)13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

4、的.(3) 1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数是()(4) 2和10合起来是().(5)17和19中间的数是()(6) 18里面去掉()还剩10(7)2个十是()(8)10加( )得20(9)和15相邻的数是()和()(10)比20少1的数是()个别化教育教案智力残疾儿童生活适应是以促进智力残疾儿童学生的基本生活处理能力和 社会生活适应能力为基础的学科,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适合智力残疾儿童学生的 学习或认知特点及个体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以提高个体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生活态度,提高社会生活技能 为主。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为学生提供参与生活劳动、社区活 动和社会交往的机会。帮助智力残

5、疾儿童学生改善生活质量,树立良好自我形象, 提高融入社会的能力。1以培养生活适应能力为核心智力残疾儿童儿童的成长发展是一个对社会的适应过程。所谓生活适应能 力,是指个体按照生活的要求处理各种日常事务的能力。为了使智力残疾儿童学 生能够独立地处理各种日常事务,在校期间就应该培养他们的生活适应能力,具 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身机能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和言语能力。运动能力分为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两个方 面。粗大动作由身体平衡、行走、跑跳、手臂的控制等技能组成;精细动作由手 和手指的控制力组成。言语能力分为言语理解、言语表达和综合语言能力三个方 面。言语理解由理解语音、理解复杂指令、阅读等技能组

6、成,言语表达由清晰地 发音、使用词汇、使用句子、书写等技能组成,综合语言能力由自我情况介绍和 交谈等技能组成。(2) 生活自理能力分为饮食、大小便、衣着、个人卫生、睡眠、外出和综合自理能力七个方面。 饮食由使用餐具、获取食物、喝水或饮料等技能组成;大小便由独自上厕所、便 前脱裤子、正确使用卫生纸、便后穿裤子等技能组成;衣着由穿衣、脱衣、穿鞋、 脱鞋、穿着打扮等技能组成;个人卫生由洗手、洗脸、洗澡、洗头、梳头、刷牙、 剪指甲、换洗内衣内裤等技能组成;睡眠由困倦时主动上床睡觉、根据天气情况 选择被褥、脱衣服睡觉、起床后穿好衣服等技能组成;外出由方向感、安全地过 马路、遵守交通规则、能骑自行车或乘坐

7、公共汽车、电车到目的地等技能组成; 综合自理能力由会接(打)电话、买邮票寄信件、避开危险物、上医院看病、换 下湿衣服等技能组成。(3) 居家与工作能力分为家务劳动、数与计算、对钱的理解与使用、时间概念与利用和就业前工 作表现五个方面。家务劳动由做饭做菜、料理衣物、收拾房间、准备碗筷、收拾 餐桌、清洗餐具厨具等劳务组成;数与计算由认识数字、会数数、做简单的加减 运算等组成;钱的理解与使用由理解钱币、会做预算、购物等技能组成;时间概 念与利用由理解钟点、日期等组成;就业前工作表现由工作技能和工作习惯组成。(4) 自我管理能力由主动性、坚持性、自制力、保管个人财物、责任心、业余时间安排六个方 面组成

8、。主动性是指主动、有计划地去做自己的事或别人分派的事;坚持性是指 把一件事情做完再做另一件事情;自制力是指能够控制自己的饮食,不吃脏东西, 能够等待,不乱发脾气,不乱花钱,定时用餐、学习和睡觉;保管个人财物是指 能够照看好自己的财物;责任心是指能够认真地完成交给自己的任务;业余时间 安排是指在业余时间里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计划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5) 社会交往能力由认识和了解别人、关心别人、帮助别人、与他人交往、参加集体活动、合 作与分享六个方面组成。认识和了解别人是指见到熟悉的人会表示亲近,知道父 母的性别、年龄和职业,会用名字和同学、邻居打招呼,能说出某个人的外貌特 征等等;关心别人

9、是指对别人的事情表现出兴趣,关心别人的喜怒哀乐,为别人 照看好财物,体谅别人的难处等等;帮助别人是指主动提供帮助,或者在别人求 助时给予帮助;与他人交往是指能在玩耍或集体活动中与别人有互动;参加集体 活动包括组织开展、自觉参加或被动参加集体活动等;合作与分享是指能与别人 共用或一起玩某样东西,能把自己的物品借给别人,按要求排队等候,和别人一 起玩复杂的游戏,遵守游戏或比赛规则等。除了培养上述能力外,还要让智力残疾儿童学生学会调节情绪,尽可能地减 少各种不良行为的发生。具体来说,要减少攻击行为、反社会行为、对抗行为、 不可信赖行为、刻板行为、自伤行为、不适当的人际交往方式、不良的说话习惯 和口腔

10、习惯、古怪的行为、多动和情绪不稳定等。总而言之,生活适应课程以满 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需要为主要任务,因此,培养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是它的核 心。2以现实生活需要为基础生活适应课程的教学内容要适合智力残疾儿童学生的各种生活和精神需要。 考虑学生、家长的具体能力和需要,以及社会对智力残疾儿童者的要求等各种因 素。从学生的角度看:第一,要满足生理的需要。饿了必须吃饭,渴了必须喝水,天冷了要盖被子、 穿保暖的衣服,困了累了要有地方休息等等,这是一个人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 的要求。第二,要满足安全需要。遇到危险的物品必须会躲避,受伤和生病时要去医 院就医,遇到坏人必须能够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第三

11、,要满足社交需要。人在社会中生活总要和各种人打交道,例如,去商 店购物,去医院看病,拜访亲戚朋友,参加社区活动等等。因此,掌握一定的社交技能是现实生活对人的一种客观要求。同时,社交也 是人的一种主观需要,因为加入到一定的社会团体中,人才会有归属感,才能获 得他人的情感支持,学会关心他人并获得他人的关心和爱,消除孤独感和寂寞感。第四,要满足尊重需要。人首先要学会自尊,只有自尊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为了获得他人的尊重,个体还必须尽可能地减少对家庭和社会的依赖,具有某些 优良的品质,如忠诚可靠、诚实守信、办事认真、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等;显示 出某种出众的才华,如善于唱歌、绘画、书法、烹饪、编织、园艺

12、等。第五,要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自我实现,为此,人必 须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为目标努力学习和奋斗,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最终实 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以上这些需要都来自生活,所以生活适应课程必须以现实 生活的需要为基础。从家长的角度看,家长对于智力残疾儿童孩子最大的期望就是他们将来能独 立生活。因此,培养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学会一些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常识、 学会与人相处,具有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是讲解生活适应课程应该考虑的内容。当然,具体教学内容的安排,还需要考虑儿童本身的能力与家长的愿望,建 议在教学前能进行至少一次家访和一次以上对与儿童生活亲密人员的访谈,以了 解儿童现时和将来

13、生活的实际需要。从社会的角度看,根据社会对智力残疾儿童者普遍的要求和愿望,应培养儿 童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人与社会的互动是双向的,因此,培 智教育不仅要适应社会对智力残疾儿童儿童的要求,同时也应该注意把一些新的 观念和看法,尤其是智力残疾儿童者所应拥有的权利等传达给社会,使智力残疾 儿童者被广泛地接纳。在教学时,可以通过与社区的融合,促进儿童的社会适应。3以提高生活质量为导向生活质量是与个体对于自己身体、物质、社会与情感状态等方面发展的满意 度相关联的主观感受与客观评价(OBrien等,2001)。它是一个人对一生经历的满 意程度,内存的知足感,以及在社会中自我实现的机会(许家

14、成,2003)。生活质量应该既包括物质生活方面的,又包括精神生活方面的。从物质生活 方面来看,生活质量必须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基础。如果一个人连衣、食、住、 行等基本的物质条件都得不到满足,其生活是不可能称得上高质量的。然而,光 有物质条件是不够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虽然物质生活条件很 好,但是他们缺乏家庭温暖或缺乏成就感,整天闷闷不乐、抑郁焦虑,感觉不到 幸福,这种生活也谈不上是高质量的。当基本的物质条件得到满足之后,精神需 要的满足就变得非常的重要。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除了生理的需要外,精神的需要 包括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

15、美的需要 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所谓安全的需要,是指个体希望获得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和 职业安全等。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希望从属于某一个组织或某一种团体,并在其 中发挥作用,得到承认;希望同伴之间保持友谊和融洽的关系;希望得到亲友的 爱等等。尊重的需要是指自尊,以及希望有地位、有威望、受到别人的尊重、信 赖和高度评价等等。求知与理解的需要是指个体有学习和了解周围的世界,了解 自身的欲望。美的需要是指希望获得审美的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希望充分 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个人的理想和价值等。为了使个体的精神需要获得充分的满足,在其成长过程中必须发展三个方面 的特性或能力:第一,独立性或独立生活的能力。一介人只有在生活中学会独立自主,不事 事依赖他人,才可能获得人格的尊严和自信。第二,生产性或劳动生产的能力。通过从事一定的生产劳动,个体才能把自己的潜力充分地发挥出来,体现自身的价值,获得别人的尊重和成就感。第三,参与性或融入社会的能力。当人有能力融入社会,积极地参与社会生 活,在社会生活中承担一定的责任时,才能和其他人建立融洽的关系,发展友谊, 获得他人的关心和爱,体会到生活的幸福。幸福生活几乎是每个人一生的追求, 智力残疾儿童学生也不例外。因此,生活适应课程的设计、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制订应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