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9370763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学与农作学复习资料(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绪论1、农业生产的实质:(1)第一性生产:种植业(第一性的生产资料是土壤);(2)第二性生产:养殖业;(3)第三性生产:加工业。2、土壤的特点:它具有再生能力,是可以连续利用的一种资源。3、农作学:研究建立合理农作制(系统)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应用科学,其研 究的对象是农作制。4、农作学的主要内容:(1)土壤耕作和管理; (2)低产田改良与合理利用; ( 3)作物与水分关系; (4)农作物的 灌溉制度;( 5)节水农作制,等。5、土壤学与农作学课程特点:(1)多学科交叉和相互渗透;在自然环境中,植物动物微生物土壤作为一个生态系 统,这也是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2)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

2、合:农田灌溉中涉及“植物气候土壤”整个系统;(3)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是生产出具有生命的生物有机体,其中最 基本的任务是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绿色植物生产(农作物) 。第一章 土壤形成与分类1、土壤的定义:(1)定义一: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2)定义二: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水分(溶液)、空气和生物等组成的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2、土壤的分类:(1)自然土壤:自然条件下,未经人类开垦耕作的土壤;(2)农业土壤(耕作土壤) :经过人类开垦、耕种以后,原有性质发生了变化的土壤。3、土壤肥力:土壤具有的能同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

3、、气、热生 活因素的能力。水、肥、气、热是水分、养分、空气和温度的简称,是土壤肥力的四大因素。其中,水、 肥、气是物质基础,热是能量基础。 注:土壤之所以能生长植物,是因为它具有肥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4、土壤肥力的分类:(1)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形成过程中所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肥力;(2)人工肥力:在自然肥力的基础上,经过人为活动以后而形成的肥力。 注:在耕作土壤中,土壤肥力是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的综合表现。5、土壤生产力:在特定的耕作管理制度下,土壤生产特定的某种(或一系列)植物的能力。6、土壤肥力与土壤生产力的区别及联系:(1)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互为联系,但并不

4、相等。(2)土壤生产力是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的。所谓发挥 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指的是土壤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及人为耕作、栽培等管理措施。(3)肥力只是生产力的基础,而不是生产力的全部。因此,高产的土壤必定是肥沃的,但 肥沃的土壤并不一定高产。7、岩石的风化过程:地球表面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破碎, 并使岩石等的成分和性质等改变的过程。8、风化作用的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9、成土母质:矿物岩石经各种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疏松多孔体。母质不同于岩石,其颗粒小,且母质并不完全具备肥力的条件,但为土壤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10

5、、自然土壤的形成和发展:(1)物质的地质大循环:该循环过程,是在地质作用下进行的,不仅周期长,而且涉及的 范围特别广;(2)营养元素的生物小循环:该循环过程,时间短、速度快、涉及范围小,使土壤中富集 了养料元素,使土壤肥力形成并不断发展。注:生物小循环式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进行的, 两者统一于母质上, 生物小循环是土壤形 成的动力。11、土壤形成因素:(1)母质:母质是构成土壤矿物部分的原始材料,是土壤的“骨架”,是植物矿质营养(氮素除外)的最初来源;(2)气候:气候对土壤的发生起着积极能动的作用,气候决定着成土过程的水、热条件;(3)地形: 地形不同,引起气候的明显差异, 从而产生地表物质与

6、能量在分配过程的不同;(4)时间:时间的长短,决定土壤形成和发展的程度和阶段;(5)生物:生物是土壤形成中最重要的因素;(6)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发展的影响极为深刻,它可通过改变某一成土因素和 各因素之间的对比关系来控制土壤的发育方向。12、土壤分类是认识土壤、合理利用土壤和改造土壤的基础。13、土壤的分布:(1)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2)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3)土壤的区域性分布。14、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气相、液相。 土壤是固液气三相物质组成的疏松多孔分散体系。液相和气相的体积约占50%,两者共同存于固相物质之间的空隙中, 形成一个互相联系、 互相制约的统一整体, 为植物提供

7、必 要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15、土壤的矿物质组成:(1)原生矿物:地壳上经过物理风化而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一些原始成岩矿物;(2)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经风化和成土作用后。逐渐改变其形态、性质和成分而重新形成 的一类矿物;(3)一些分解彻底的简单的无机化合物。注:化学成分: O、 Si、Al 、 Fe; 物质组成: Fe2O3、Al 2O 3、SiO 2、 FeO16、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动植物残体、 微生物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17、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1)矿质化过程:有机质经微生物作用被分解成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并释放出矿质营养的 过

8、程;(2)腐殖质化过程:有机物质分解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及中间产物形成新的、更为复杂 的、较稳定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使有机质及其养分保蓄起来的过程。18、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间的关系:(1)这两个过程是互相联系和不可分割的,随条件的改变而互相转化;(2)矿质化过程的中间产物是形成腐殖质的基本材料;(3 )腐殖质化过程的产物一腐殖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再经过矿化分解放其养分。注:土壤腐殖质的主要成分为胡敏酸和富里酸。我国北方土壤,其腐殖质以胡敏酸占优势, 而南方土壤中以富里酸占优势。我国土壤由东向西, 腐殖质的含量逐渐减少,胡敏酸的相对含量也逐渐降低。19、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1) 有机残

9、体的碳氮比(C/N):当有机残体的 C/N小于25:1时,对微生物活动有利;(2) 土壤环境条件:土壤温度高水分适宜、通风透气好,各种植物残体就容易进行矿质化。20、土壤有机质的作用:(1)土壤有机质是植物和微生物营养的重要来源;(2)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能;(3 )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4 )促进植物的生理活性;(5)减少农药和重金属的污染。21、土壤有机质的调节措施:(1 )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如种植绿肥,实行绿肥与粮食作物轮作,增施有机肥料,秸 秆还田等措施;(2)根据影响有机质积累和分解的因素,调节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使土壤有机质的积 累和消耗达到动态平衡。22、土壤颗粒

10、的分级:粒级名称粒径(mm)分类石砾31物理性砂粒砂粒粗砂粒10.25细砂粒0.250.05粉粒粗粉粒0.050.01中粉粒0.010.005物理性黏粒细粉粒0.0050.002黏粒粗黏粒0.0020.001细黏粒0.00123、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性:(1)砂土类:土壤通气透水性好,有机质分解快,保水保肥性差,水分蒸发快,土温昼夜 温差大,称为“热性土” 。黏性小,疏松好耕,宜耕期长,适宜块根、块茎作物;(2 )黏土类:保水保肥性强,但通气透水性差,易滞易涝,有机质分解慢,土温昼夜温差 小,称为“凉性土” 。可塑性强,疏松好耕,耕作不良,宜耕期短;(3)壤土类:松而不散、黏而不硬、耕作良好,

11、宜耕期长,通气透水,保水保肥性较好。 24、不良土壤质地的改良:(1 )客土法;(2)引洪漫淤法;(3)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第二章土壤基本特性1、土壤酸碱反应:土壤溶液呈酸性、中性或碱性的程度,是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产生的重要 属性。2、土壤酸性(1) 土壤酸性的来源:土壤的酸性是由H+和Al3+引起的。(2)土壤酸性的类型: 活性酸度:土壤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直接表现出的酸度,通常用pH值表示; 潜在酸度:土壤胶体上吸附的致酸离子H +、Al3+所引起的酸度,通常用 100g烘干土中氢离子的毫摩尔数表示。潜在酸度又可分为交换性酸度和水解性酸度。注:土壤中的潜在酸度比活性酸度要大的多, 两者是

12、处于一个平衡系统中的两种酸度。 活性 酸度是土壤酸性的强度指标,而潜在酸度是土壤酸性的容量指标。3、土壤碱性(1 )土壤碱性的来源: 由于土壤中有弱酸强碱的水解性盐类存在,其中最主要的是碳酸根和重碳酸根的碱金属(Na、K)及碱土金属(Ca、Mg )的盐类存在; 土壤胶体上交换性钠离子和钙离子的饱和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引起钠离子的交换水解作用,而使土壤溶液呈碱性。( 2)土壤碱性的表示方法: pH值; 总碱度:土壤溶液或灌溉水中碳酸根和重碳酸根的总量,用中和滴定法测定; 碱化度:碱化度(%)=(交换性钠/阳离子交换量)X 100%4、土壤酸碱反应与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的关系:(1) 土壤酸碱反应与

13、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2)土壤酸碱反应与土壤微生物活性;(3) 土壤酸碱反应与植物及农作物生长的关系;(4) 土壤酸碱反应对土壤结构的影响。5、土壤的缓冲性能:在土壤中加酸或加碱时,土壤的酸碱反应并不因此而产生剧烈变化, 这种对酸碱度变化的抵抗能力。一般来说,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越高,缓冲性能越强。6、土壤酸碱性的调节:(1) 酸性土的改良:通常以施用石灰或石灰粉来改良;( 2)碱性土的改良:通常采用施用石膏、硫磺、明矾、硫酸铁、有机肥料等方法进行改良。7、土壤胶体的种类:无机胶体、有机胶体和有机无机复合胶体。8、土壤胶体的性质:具有巨大的表面积、带电性、凝聚性与分散性。9、土壤交换吸附性能:分子

14、或离子在固相表面的富集过程。10、阳离子交换作用: 带负电荷的土壤胶体表面所西索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相互 交换的作用。11、盐基饱和度:土壤的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注:土壤盐基饱和度越高,盐基离子的有效性也越高。一般认为,盐基饱和度大于80%的土壤是肥沃的土壤,盐基近饱和的土壤常为中性或碱性,盐基饱和度低的土壤则为酸性。我国土壤的盐基饱和度有由北向南逐渐减小的趋势。12、土壤的吸附作用对肥力的影响:(1 )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2) 影响养分的有效性;(3) 影响施肥的方式和效果。13、土壤养分:依靠土壤提供的营养元素( 1 )大量营养元素:碳、氢、氧、氮、磷、钾、钙、

15、镁、硫;( 2)微量营养元素:氯、铁、硼、锰、锌、铜、钼。14、 水对土壤养分的作用(以水调肥):( 1 )作物吸收养分离不开水;(2) 养分的转化离不开水;(3) 水分影响养分的有效性。15、土壤结构体:土粒在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相互团聚成大小、形状和性质不同的团聚体(土团、土块、土片等) ;土壤结构性:土壤结构体在土壤中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排列情况及空隙状 况等综合特性。16、土壤结构体的类型:(1) 块状结构体和核状结构体;(2) 柱状结构体和棱柱状结构体;(3) 片状结构体;(4) 团粒结构体:包括团粒和微团粒。17、土壤的团粒结构:分为水稳型和水不稳型(1) 形成:胶结物质(主要为腐殖质) 、胶结力;(2 )破坏:机械作用:过度耕作、不良的灌水方式;理化作用:过多的钙盐和钠盐。( 3 )恢复:施有机肥、施含钙的化肥、有些还采用掺入PNC 。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