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素养.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9363444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专业素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师专业素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师专业素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师专业素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师专业素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师专业素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专业素养.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专业素养21 世纪各国之间的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实力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经济和科技的竞争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教师,这是世人的共识。在世纪之交,我国再一次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强调国家兴旺、民族强盛的关键在教育,而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当代教师能否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及时准确的发现社会需求并根据需求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不仅关系到每位教师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是否振兴的关键,作为一名专业化的教师,一定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来提高自身的素质,具体来说主要是1、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即师德提高教师的思想品格和道德水准,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师德,大多数人认为是教师

2、职业道德的简称,这无可非议。不过,从教师承担的社会重任,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和社会对教师的人格期望评价可以看出,师德不仅含有道德,也含有世界观、人生观、政治立场和态度、法纪观念和行为等。列宁曾指出“在任何学校,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 任何监督、任何领导绝不能改变由教学人员所决定的课程的方向”。这就说明了教师品德的重要性。“德为师之本”,但是学生的未来与发展,需要从教师身上学习的不仅限于职业道德,而是社会上普遍需要的优良的思想、政治、法纪和道德方面的素质,这样,拓宽的师德应包括:思想方面,具有马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于鉴别

3、真善美及假丑恶,摒弃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成为一个思想先进有品位的人。政治方面,能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拥护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祖国的统一大业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法纪方面,能自觉学法、守法、护法。道德方面,诚意恪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的所有规范,讲义务,讲良心,严以律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上述几方面是所有道德的共同基础,教师的特殊职业道德是所有公民的优良道德素质在教育活动在集中统一的具体表现,概括的说,可以分以下几个方面:(1)热爱教育事业。在深刻理解现代教育的地位、性质和功能的基础上,自觉选择教育事业,以为教育事业立功、立德、立言而自慰,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少

4、一点物欲,多一点艰苦奋斗的精神。(2)热爱学生。对他们一视同仁,持之以恒,要理解、尊重和信任他们,严格要求他们。(3)勤奋学习,走在时代和学生发展的前列,面对时代的发展,科学知识的激增以及社会、学生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挑战。教师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成为终身学习的榜样。(4)乐于合作,关心他人和社会。面对科学发展的突飞猛进,既要学会生存,具有开拓意识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更要学会关心他人、国家和社会,关心人类面临的共同的生存问题,形成科技伦理观念和全球意识。(5)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教师既要有国家民族意识,又要具备国际化开放观念,要于吸收先进的科学理论知识。2、

5、“T”型化的知识素质现代已经证明,“知识就是力量”,没有知识就没有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延续,正如高尔基所说“知识是进入天堂的阶梯”,现代的教师应该具备全面的知识素质。时代、学生、现代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知识结构趋向综合化,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打破专业壁垒,吸收各学科之精华,形成纵横交织的一、呈“T”字型的知识结构,这是教师素质结构中的基础,“T”字中的“”表示渊博的知识面,“1”表示扎实的专业知识。首先,要拥有宽广的知识面,学校教育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课程设置进一步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不仅设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综合课程,而且除了整个课程系统综合化以外,各科目也在向综合化方向发展,边缘学科,交

6、叉学科等新兴学科同时迅速崛起,打破了知识封闭化局面,变专才为通才是21 世纪教师的战略使命。具体来说,主要是:(1)、要具备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如:学生主体,素质教育;教会学生学习;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与合作的意识;质量与效益的意识;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等。(2)、要有以所教学科为中心,扎实的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3)、知识面要宽,掌握比较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4)、掌握学科的发展史知识。(5)、掌握本学科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不断吸收新的知识。(6)、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及学科教学法的知识。3复合型的能力素质教育发展及学生的特点对教师素质尤其是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挑战,没

7、有一流的教师,就没有一流的教育,这里能力素质显得尤为重要。21 世纪教师应该具备以下能力:(1)学习的能力。罗马俱乐部早在1979 年就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么们学习的人”。教师首先要具备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即掌握适合自己特点的科学治学方法,并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2)教育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组织能力及其语言表述能力,是顺利从事教育活动所必须的具备的素质。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教师若没有高超的教学艺术、良好的教育组织能力、灵敏的教育机智,是无法把几十名个性丰富的学生组织的有条不紊,并创造出思维活跃、

8、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的,也不会因材施教,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3)科研的能力。科研能力是衡量现代教师素质的重点指标。要求其不仅能教书,写书,而且要是研究者。主要表现在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的批判精神,能广泛的利用信息,科学地分析问题,并从理论的高度科学地进行论证。(4)创造的能力。具体表现为活跃的思维,善于运用求异思维,不满足于前人对传统经验或成果所做的界定,而是在新旧知识更新的交叉点上把自己的观察力、创造力结合起来,提出独到的见解或主张。(5)管理的能力。现代社会是开放型的社会,而管理能力是与他人工作所必需的素质。主要表现在:有敏锐的洞察力,找到解决普通问题的原则性方法,并善于决策和行动。

9、有能力与他人进行交流,激发他人工作学习的能力。;(6)教学监控能力。即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的对其进行积极和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解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对对自己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的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检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7)社会交往能力。现代学校教育打破了校园的“围墙”而走向社会“学校教育社会化”已成为一种趋势。这就要求教师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而应该和各种各样的人交往,形成多种社会关系,承

10、担各种社会角色。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教师不能退而回避,必须具有现代社会的交往能力,善于协调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掌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成为一名新型的、开放式的具有社会活动家风采的现代教师。(8)决策的能力。要正确的分析自己面对的情况,采取正确的处理问题的方法,不能在碰到问题的时候束手无策,一旦自己下定决心就要坚决的走下去,要有“事事我曾竞争,成功不必在我勇气”。5健康的身心素质身心素质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身体素质,二是心理素质。世界卫生组织对人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竞争机制在教育领域中的引入,教师时常处于紧张、焦虑

11、、压抑、疲劳之中,这些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健康。而健康是工作的保证,现代教育任务艰巨,没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难以胜任此项工作的。因此,现代教师必须拥有健康的身心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表现为:(1)、反应敏捷,精力充沛,在身心疲劳或受挫折打击时能够依然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萎糜消沉,依然保持旺盛的精力。(2)、体质健康,耐受力强。能够承担高强度的工作。(3)、耳聪目明,声音宏亮,教师的教学活动需要眼、耳、口、脑及四肢并用,各种感官不能很好的使用则难以收到较好的课堂效果。(4)、要有良好的仪表和风度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为:第一能够保持平静的心态,能积极通过理智、代偿、升华、合理化等应对的方法来减

12、轻压力对自己的冲击和伤害。第二能放松心情,调整心态。教师在快节奏的今天,在紧张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后,要于通过各种放松方法进行积极的自我放松,尽量使自己身心保持平衡的状态。(3)解决问题,保持希望。以乐观、充满信心与希望的态度,主动克服影响目标实现的障碍,变心理压力为心理动力,变逆境困境为发展机会,不断挑战自我,超跃自我。(4)具有良好的角色社会适应性。具有平等、合作、信任的社会交往态度,具有真诚、坦率、理解、宽容、开放、交流的人格特征。上述的四种教师素质成分并不是简单的平行并列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教师素质系统的复杂的结构,并且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结构。21 世纪的教育要靠跨世纪的教师去创造,面对时代发展的挑战,专业化的教师只有正确选择、提高素质,才能在跨世纪的风雨中立足发展,谱写完美的教育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