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教育学心得体会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9353658 上传时间:2023-09-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教育学心得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习教育学心得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习教育学心得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习教育学心得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习教育学心得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习教育学心得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教育学心得体会(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教育学心得体会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班级地理科学 1101班学号 1155010119 姓名董丽青指导老师春丽完成时间 2013 年 12 月这学期我们专业开设了教育学课程,教育学作为一门必修课,伴随我们这个学期,从这门课中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在此,要感谢李老师为我们传授了教育学这门课程,我认为收获确实难于言喻。首先,老师上课很有趣,有吸引力。在课堂上,老师不仅给我们举了很多大哲学家,先贤以及大教育家们的例子,还给我们讲诉了许多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以及在教学实习中的例子。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形式,使书本知识更形象具体,同时也加深了同学们枯燥知识的理解。所举的许多例子不仅对我们学习教育学有很大

2、帮助,而且还对我们自身也很有启发作用。其次老师还和我们互动,用问题来引导我们、激发我们。通过互动和同学间讨论,让我们的课堂变得轻松、,也同时让我们变得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有时通过观看一些有意义的视频资料,让同学们小组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让所有同学都参与其中;或是观看教育讲座,让将来可能走上讲台的我们受益匪浅,也让我们多了一些对教师、对班主任的认识,更加加深了同学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上教育学,通过李老师对教育的解释,对教育学的解释,以及许许多多贴近生活的事例,我发现:原来“教育”并不是一个遥远的话题,教育学也并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理论课。记得这学期我第一次翻开教育

3、学这本书时,我发现书里的内容特别的枯燥乏味,理论性特别强,有的描述和解释极其拗口,心想老师肯定又是念课件,考试的时候背一背,考完就都忘了,像许多选修课一样,学完没什么收获。从第一节课的学习以及老师要求分小组坐在一起上课、讨论、回答问题和完成任务,我开始好奇老师想要做些什么,后来我渐渐发现是我误解了教育学,也低估了这门课带给我们的收获。我确实在教育学这堂课上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不仅纠正了我对教育学就是一门枯燥的理论课的错误认识,而且丰富了我对“教育”、“教育学”的理解。都说学生的心目中的教师形象是:模范公民,一个有学问的人,活的教科书知识库。以身作则,说到做到的老师,风趣幽默的老师,真才实学的老师

4、,德才兼备,才要求老师品学兼优。李老师可以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通过教育学的学习,我还深深的喜欢上了教育学。其中有许许多多我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关于教育目的的讨论和我国教育及其目的等。尤其在“教师和学生”这一章,我更是收获良多。通过老师对教师职业,教师角色,教师的素养,学生的本质属性,以及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的讲解和举例论证,我才发现原来做老师,做个好老师,做个优秀的班主任原来是那么的不容易,是有那么多的学问在里面。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在讲这一章时,给我们举的一些老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所举的实例。观看魏书生老师的演讲更是获益颇丰。魏老师说:“你要把学生看成是你的助手,那么你就会觉得自己处理起问题得心应手

5、。”我们总是在责怪体制,可教师自己有没有进行反思呢.学生为什么讨厌学习,为什么畏惧学校.不是学习、学校本身有什么问题。对学生而言,老师是可怕的,老师就像唐僧一样爱唠叨。虽然我们的体制有问题,但是不可否认在不合理的体制下仍然可以出现魏书生、李镇西、任小艾这样的老师,所以我们在批判体制的同时更需要教育工作者们的反思。我们国家的发展不是仅仅靠一些尖端人才,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教育、知识改变社会大众。国所提及的普及义务教育不仅仅是让国人们多认识几个字,更重要的是让义务教育来提升国人的素养。我们不能把体制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师自身学习和教育学生的借口,相反作为教师更加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改进,至少我们不能耽误学生

6、的人生。教育以学生为本,一个人的力量很微小,但收益的学生却很多。教育工作者,一个伟大而崇敬的名词。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们要对得起这个称谓,我们更要对得起学生。学习“课程”与“教学”这两章,让我受益匪浅,我开始思考自己将来应该如何组织教学与课程设计。其中“学科课与活动课”这一节,老师分别介绍了这两种课程的优缺点,听了课之后,我一直都没有忘记这个问题。各有各的好处,但又有各自的劣势,因此我在想我以后当了老师要怎样做呢,要怎样去平衡学科课和活动课呢,要怎样才能跟上新课标的步伐呢.虽然,我现在还没有走上就职的岗位,但是通过教育学这门课,通过老师的认真讲解,使我在还没踏上岗位之前就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我觉得对

7、我将来的发展是很有利的。我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在老师讲到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谈到我国基础教育发生的重要转型时,我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也有了更深的了解。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了解,我也更加坚定了对素质教育的赞同和认可。我也坚定了如果将来要当老师,就一定要做一个培养多数人才为主的教师。同时,我也学会了理解,学会了思考。而通过对目前教育的反思:有知识但无智慧,有规范性但无道德,有目标但无信仰。现在的学生犯错误不自觉,寻求刺激好玩。而提倡的教书育人,思想教育抓不到位。我们所提倡的火炬传情,用活力去培养活力,用智慧去点燃智慧,用灵魂去塑造灵魂,显得是那么遥不可及。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感

8、触最深、对我触动最大的是观看教育能改变吗这个视频,我不得不就一些问题谈一下我的感受与看法。我们从上幼儿园开始到现在十几年的时间,可以说是教育的现状真实反映的目击者。师道尊严,教师自古以来就是光荣的职业,可是在改革的洪流里,在物欲横飞的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我们的教育走到哪里了.在教育能改变吗这个系列片里很真实地反映了一些情况,也让我们有很多发人深思的真实的感触。惟一欣慰的是我们的教育者们、专家们早就意识到了我们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但同时我也感到很悲伤,悲伤的是我们意识到问题却未能解决问题。我们国家早就提出了教育体制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学生应该“减负”,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9、。但在纪录片中鲜明地呈现了我们教育的糟糕现状。孩子的书包越背越重,甚至现在都出现了拉杆书包;孩子的负担越来越重,一个孩子从会说话走路开始,便开始了人生的竞争,家长们疯狂地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培训班。教室里的孩子个个端正地坐着,但是他们的眼神却是木讷的。中国目前最苦的不是工人,不是劳动人民,是孩子们。大人们工作累了可以休息,但是孩子们双休日却比谁都繁忙。素质教育提倡了这么多年,依然是徒有其表。就目前而言,仍然存在着“一考定终身”的现象。在孩子的眼里,学习是可恶的,是讨厌的,是可怕的。素质教育改革到现在,已经变得比“应试还应试”了。或者可以说,改革的效果不明显。我们可以普遍看到,才读一年级的孩子,就

10、有一周四门以上的补习班要去学习。什么演讲、写字、作文、弹琴等等,家长甚至有些教育者、专家都只是简单地认为,提高素质,就是让孩子多学各方面的技能。但是,在对孩子们学习不能松懈,文化课考试成绩不能下降的前提下,又要音体美全面跟进,那苦的只有孩子们自己知道了。他们是自己愿意学的还好,如果是父母强制要求学的,不是比以前应试教育那会儿,更苦更累吗.那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处在教育食物链最高端的高考,年复一年地挥舞着冷酷无情的指挥棒,无形中操控着教育的形形色色、方方面面,包括学生、家长、教师、领导在内的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投入了畸形惨烈的教育竞技场。高考不改革应试教育还是不能去除,学校教育和学生的发展还是老一套

11、模式,甚至在近几年人们对高考的重视达到顶峰的阶段,出现了一件件偏离教育本质的事情。学校还是以考试为出发前提,学校领导以能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出更多高分和前几名的学生为骄傲,老师们如同一个个流水线上高负荷的机器一样,制造着一个个雷同的,经过反复操练看似精致的零部件组织成的所谓的“优秀学生”。其实很多老师早已是抱怨多多,无奈教育不彻底改革,这种现状还得维持下去。学生们中也不乏如同视频中出现的一个个呆若木鸡,面无表情,或摇头晃脑死记硬背的学生。作为教师都很响应国家的教育改革,可是决策权在领导,领导为了升学率也有压力,对于学生的素质的评价没有合理的现实改变,包括中学招收人才的制度不变革,社会招聘人才制度的

12、不完善,还有我们大多数国人对上学这件事固有的观念和思维,这些都影响教育的发展。虽然国家决策者也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如同邓小平同志感慨的那样:“国家改革开放,付出的巨大代价是教育的失衡”。也如同钱学森一针见血的质问一样:“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现在的孩子是成长在红旗下的一代,物质生活有了改善,可是他们大都不快乐,如何去积极地挖掘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快乐成长呢.孩子们身上不仅肩负着自身成长的重重困惑还有未来和家庭赋予的重担,考上好中学、好大学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了,这个目标也是老师和家长共同的愿望。而社会对于没有学历和没考上好中学、好大学的学生存在很多不公平的歧视和偏见,这些就不仅仅

13、是教育的问题了。每个家长都希望让孩子有个美好的前程,在不懈努力下好多人考上了大学。但梦想中的大学生活,在上大学后碎了一地。“分数”和“名次”仍然是同学们的必需品,想象中的自由民主的大学已夭折,我们每天上着无论你喜欢或者不喜欢的课程,同学们不得不应付着一堂堂不喜欢的课,老师则重复着一次次的点名,希望有些同学可以来上课。我们经过漫长的学习生涯,希望在大学里得到全面发展,个性释放,而事与愿违。学校为我们安排了各式各样效果不佳的课程,而对老师更是硬性要求上下课时间,否则认为是教学事故。老师们在讲完内容后,不得已再耗一些时间以求达到标准时间,我不明白学校这样做的意义何在。有人说:大学生活=十周的幼儿园生

14、活+五周的初中生活+两周的高中生活。在多数人看来,大学考试似乎在考查的是大家的记忆力,在考试之前随处可见摇头苦背的人,考试后到处扔的是复习资料,自然背过的也都忘记了。所以我们专业的同学大多喜欢上实验课,如:刘红兵老师和张杜鹃老师在课堂上就会教我们一些关于一些专业软件的应用,同学们很乐意做这些作业,看到自己的成果心里很开心。而李老师在教育学课程上的创新,也使它不再枯燥,同时激发了我们的积极性。我们最不想的是,经过十几年的学习后,离开校园走向社会仍然无措、对未来茫然、仍然不知道自己的路在何方。所以我认为教育必须要改变!现在的学生首先要学好基础学科,至于那些不擅长的、事倍功半的科目,则不用高标准、不

15、用严要求,使学习不再成为一项任务、或者变成一个负担。只要肯去观察、肯去发现、肯去挖掘,每个孩子都有优点、有擅长、有能发光的潜力。与其让“分数”来打消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不如让“分数”成为发觉孩子闪光点的试金石。 2013年11月14日,李老师为我们这个班集体做了团体心理辅导,名为“戴高帽”的游戏。游戏规则为:同学们现在一张纸上写下对自己的评价,只写形容词,然后将积极词汇标为A,消极词汇标为B,统计两者的数量,若AB,则证明自己是一个阳光开朗的人,反之,则为一个消极悲观的人,后者为心理辅导的对象。李老师对一位男生、一位女生分别作了心理辅导,同学们都真诚的称赞两位同学,同时也在欣赏着自己。在这

16、次团体的体验互动中让我们发现真实的自己,洞察他人的内心,给予他人所需要的,消除人际沟通的屏障,从而让我们的人际互动更加和谐。小小的活动为每个人提供了一面完整明亮的镜子,让我们清晰的看到自己的人际模式和生存模式,让我们意识到了我们内心中的镜子出现了哪些问题,最终让我们获得了擦拭和修复镜子的勇气和能力,进而获取生活的幸福和快乐。而两位同学获益最大,那位女生还为我们演唱了一首隐形的翅膀,可见这次辅导使这位女生自信倍增,我相信在之后的学习中她必定会是一个自信优雅的人。非常感谢李老师为我们做这一次的团体心理辅导。作为教学的一部分,老师让我们小组合作完成作业,作业的内容为采访两位老师,对比两位老师,制作power point并进行小组汇报。在作业的完成中,我们积极配合,也加强了我们的交流,但是由于准备不充分,我们组做的汇报不如其他组的,觉得有点伤心、遗憾。熊大劲组的汇报让我们非常震惊,临汾三中的畸形教育标语仍历历在目,如: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