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维状态观测器的设计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9353297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84.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维状态观测器的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全维状态观测器的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全维状态观测器的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全维状态观测器的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全维状态观测器的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维状态观测器的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维状态观测器的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验报告课程 线性系统理论基础实验日期2016年6月6日专业班学号同组实验名称全维状态观测器的设计 评分批阅教师签字一、实验目的1. 学习用状态观测器获取系统状态估计值的方法,了解全维状态观测器的 极点对状态的估计误差的影响;2. 掌握全维状态观测器的设计方法;3. 掌握带有状态观测器的状态反馈系统设计方法。二、实验容IX Ax + bu开环系统I y二cx,其中-01o -0_A=001, b =0-6-1161c = 11 0 oa)用状态反馈配置系统的闭环极点:-2 士 j3,-5 ;b)设计全维状态观测器,观测器的极点为:-5 士 j2心3,-10 ;c)研究观测器极点位置对估计状态逼

2、近被估计值的影响;d)求系统的传递函数(带观测器及不带观测器时);绘制系统的输出阶跃响应曲线。三、实验环境MATLAB6.5四、实验原理(或程序框图)及步骤利用状态反馈可以使闭环系统的极点配置在所希望的位置上,其条件是 必须对全部状态变量都能进行测量,但在实际系统中,并不是所有状态变量 都能测量的,这就给状态反馈的实现造成了困难。因此要设法利用已知的信 息(输出量y和输入量x),通过一个模型重新构造系统状态以对状态变量进 行估计。该模型就称为状态观测器。若状态观测器的阶次与系统的阶次是相 同的,这样的状态观测器就称为全维状态观测器或全阶观测器。设系统完全可观,则可构造如图4-1 所示的状态观测

3、器图 4-1 全维状态观测器为求出状态观测器的反馈ke增益,与极点配置类似,也可有两种方法:方法一:构造变换矩阵Q,使系统变成标准能观型,然后根据特征方 程求出 ke;k =(A)Q-1) 0 A 0 11,其中q为可观性矩阵。e o O利用对偶原理,可使设计问题大为简化。首先构造对偶系统At g + ctv然后可由变换法或Ackermann公式求出极点配置的反馈k增益,这也 可由MATLAB的place和acker函数得到最后求出状态观测器的反馈增益。五、程序源代码、实验数据、结果分析(a )源程序:A=0 1 0;0 0 1;-6 -11 6;B=0;0;1;C=1 0 0;D=0;P1=

4、-2+2*sqrt(3)*i;-2-2*sqrt(3)*i;-5;K1=place(A,B,P1) sysnew=ss(A-B*K1,B,C,D)运行结果:K1 =74.0000 25.0000 15.0000 a =x1 x2 x3x1010x2001x3-80-36-9b =u1x10x20x31c =x1x2 x3y110d =u1y10(b) 源程序:A=0 1 0;0 0 1;-6 -11 6;B=0;0;1;C=1 0 0;D=0;P2=-5+2*sqrt(3)*i;-5-2*sqrt(3)*i;-10;K2=acker(A,C,P2);L=K2Anew=A-L*C运行结果:L =

5、262821770Anew =-261-2820-1776-11(c) 研究观测器极点位置对估计状态逼近被估计值的影响:观测器极点距离虚轴越近,估计状态逼近被估计值得速度越快(d) 不带观测器:源程序:A=0 1 0;0 0 1;-6 -11 6;B=0;0;1;C=1 0 0;D=0; P1=-2+2*sqrt(3)*i;-2-2*sqrt(3)*i;-5;K1=place(A,B,P1) sysnew=ss(A-B*K1,B,C,D); num,den=ss2tf(A-B*K1,B,C,D);Gb=tf(num,den) step(Gb) grid on;title(不带观测器的系统的阶跃

6、响应曲线);运行结果:K1 二74.0000 25.0000 15.0000Transfer function:7.105e-015 sA2 + 1.208e-013 s + 1sA3 + 9 sA2 + 36 s + 80带观测器:源程序:A=0 1 0;0 0 1;-6 -11 6;B=0;0;1;C=1 0 0;D=0;P1=-2+2*sqrt(3)*i;-2-2*sqrt(3)*i;-5;K1=place(A,B,P1); sysnew=ss(A-B*K1,B,C,D);P2=-5+2*sqrt(3)*i;-5-2*sqrt(3)*i;-10;K2=acker(A,C,P2);L=K2

7、;An=A -B*K1;L*C A-B*K1-L*CBn=B;BCn=C 0 0 0Dn=0;num,den=ss2tf(An,Bn,Cn,Dn);Go=tf(num,den)step(Go)grid on;title(带观测器的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运行结果:An =1.0e+003 *00.00100000000.0010000-0.0060-0.01100.0060-0.0740-0.0250-0.01500.026000-0.02600.001000.282000-0.282000.00101.770000-1.8500-0.0360-0.0090Bn =01001Cn =100000Transfer function:-1.137e-013 sA4 + sA3 + 20 sA2 + 137 s + 370 sA6 + 29 sA5 + 353 sA4 + 2403 sA3 + 9862 sA2 + 2.428e004 s + 2.96e004结果分析:o%=10.8%tp=1.15sts=1.63s原系统方框图SliderGain2234 5 6 7 8 9 10原系统阶跃响应加观测器的方框图:ItahriaScope2:Scope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