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9351003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陋室铭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陋室铭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陋室铭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陋室铭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陋室铭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陋室铭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陋室铭教学设计.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陋室铭教案 鹤山区中山中学八年级语文 刘仁妍教材简介:陋室铭是编排在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一篇讲读课文。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久为流传,本文是作者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3、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4、背诵、仿写。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借描绘陋室,表现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体会本文语言

2、凝练、声调和谐的特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能力训练与朗读能力训练同步进行。 教学过程: 一、导入:1、简介“铭”。 先请同学结合课下注释了解: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再结合实际回忆:常见的铭有,座右铭、墓志铭。 2、韩愈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这篇文章也不例外,请一同学介绍背景,老师再适时作补充介绍。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

3、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

4、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他的好友当时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可见,此文并非作者自命清高、孤芳自赏,而是愤世嫉俗之作。)二、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洪亮、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标出不会读的字,查字典给这些字注音。 2.放声读课文,在读准每个字音的基础上,按标点读出停顿。3、同桌合作熟读,并尝试合作背诵。4、抽同桌展示背诵,全班交流自己的发现:1)句式特点(整齐、上口,骈句,结构相似,字数相同。对偶) 2)押韵:引导学生找出韵脚,名 灵 馨 青 丁 经 形 亭,并指出押ing韵3)再读课文,要求:注

5、意节奏、语调与感情,读出韵味。 三、讨论:初步理解课文内容。1、齐读课文,说说对“陋室”总的印象。(陋室不陋) 2、陋室为何不陋?用文中的话回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最关键的是哪两个字?(德馨)4、两人小组结合课下注释讨论翻译,要求学生一对一,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助指正,教师可做适时的指导与归纳总结。如:在,在于;名,出名;则,就;灵,灵验;斯,这;惟,只;馨,品德高尚;上,长到,蔓上;入,映入;鸿儒,博学的人;白丁,没有知识的人;调,弹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丝竹,奏乐的声音;乱,扰乱;劳,使劳累;之,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在“何陋之有”中是宾语

6、前置的标志。四、品读课文。 1、作者“德馨”表现在何处?(用文中的话回答)(苔痕劳形) 试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几个方面。(环境:幽雅;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2、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描绘了陋室周围的环境,可以用怎样的词语概括这里环境的特点? ( 提示:环境幽雅。)对居室周围环境的描写,与表明作者“德馨”有什么关系? ( 提示:“绿苔漫上阶沿,青草长满庭院”,表明作者安居陋室,恬然自得,丝毫不感到荒凉、寂寞。这种心境,正是“德馨”的反映。)赏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长上,蔓上;入:映入。苔痕碧绿,蔓到了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珠帘里。二字化静为动,把苔痕和草色拟人化了,运用

7、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的描绘出陋室环境的勃勃生机,衬托出陋室的美好,更突出作者对陋室的喜爱之情。)3、解决:“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怎样表明作者“德馨”的? 1)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从哪里可以看出?(不多。“苔痕入帘青”) 2)到陋室来的都是些什么人?(鸿儒,大儒,知识渊博的人) 3)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人呢?(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人,作者只与“鸿儒”交往,表现出对权贵的蔑视,这也正是“德馨”的反映。) 4、朋友走了之后他干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 (讲述:这里既有正面的描写,又有反面的描写;既有实写,又有虚写。正面描写的句子是:调素琴,阅金经,这是写实

8、,表现了从容、恬淡的生活。反面描写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虚写,表现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琴和丝竹同是乐器,主人对它们为何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呢?由此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素琴”是指不加修饰的琴,而“金经”则指佛经,此二者皆体现出一种高雅、淡泊、出尘的悠闲的心态。而“丝竹”是借代,指俗世中的那些平庸的音乐,以此喻吵闹噪杂的声音,通过“无丝竹只乱耳”更体现作者心态和生活的宁静。所以二者虽都为音乐,却有云泥之别。一个高雅,作者爱之。一个低俗,作者唾之。)总结:可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这与表明“德馨”有什么关系? (

9、 提示:作者用“调素琴、阅金经”的恬淡生活与“丝竹”“案牍”的烦乱对比,流露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抒发了安居陋室的情趣。这种情趣,正是“德馨”的反映。) 5、师生共同总结:作者是怎样表现陋室不陋的呢?回顾板书。五、悟读课文。 1、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 (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比,“诸葛庐”“子云亭”都因主人“德馨”而不陋。作者用来自比,既表明自己的陋室也因“德馨”而不陋,又以诸葛亮、杨雄自况,表明自己非凡的抱负。) 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10、有远大抱负的人) 2、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试从文中再找出一例。(即“山不在闹,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作者写“山不在闹,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目的是什么? ( 提示:为比喻因“德馨”而陋室不陋。陋室不陋,因人生辉。) 小结:作者先运用比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其意不言自明。 3、文章以孔子的话作结有什么作用?照应了哪一句? (结构上,与开头呼应。内容上,总结全文。引孔子的

11、话证明只要主人“德馨”,陋室就不显其陋的哲理。再次证明陋室不陋,从而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胸襟,同时又照应了“惟吾德馨”一句,以古代圣贤自比。)(照应“惟吾德馨”) 由此看来最后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4、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悟出作者借这篇“铭”赞美简陋的居室,要表达什么? (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5、讨论: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1).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他的经历,谈谈作者表明的“德馨”有哪些积极意义。(提示:作者恬淡乐观始终不改变自己的操守。他蔑视那些当朝权贵,厌恶污浊的官场生活。他的甘居陋室,以诸葛亮、杨雄自比,正是他正直、高尚节操的反映。) 2).作者的“德馨”反映出怎样的消极因素?试结合文中有关语句作以说明。(提示: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白丁,没有学问的人。作者自命清高,超然脱俗的情调是消极的。反映了封建文人、士大夫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六、诵读全文,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七、作业:1、笔译全文 2、拓展延伸:读先生美文,写我辈心声。 仿写:铭 板书设计:环境:幽雅陋室不陋 交往人物:不俗 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惟吾德馨) 生活:情趣高雅 局限性:自命清高,孤芳自赏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