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12.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9351001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饮酒(其五)1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饮酒(其五)1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饮酒(其五)1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饮酒(其五)1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饮酒(其五)1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饮酒(其五)1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饮酒(其五)12.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饮酒教学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2了解饮酒这首诗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领会这首诗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教学难点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教具准备1课件2录音机:古诗录音。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意的卡片各1张。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说起我国的诗歌,总有一种自豪感。的确,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就以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

2、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人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解说:这一段导语设计的目的主要有二:一是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二是简介了“田园诗派”及其代表人物。)二、解题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

3、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入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而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神生活。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解说:这是为了正音、明节拍以及学生自己初

4、步了解课文等。)(2)给加点的词语注音,并补充饮酒的注释。喧(xun)金樽(zn)珍馐(xi)刈(y)麦箪(dn)食饷(xing)田秉(bng)穗嶂(zhng)人不寐(mi)燕(yn)然补充注释:喧:吵闹的声音。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辨:说明。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5)指导背诵。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

5、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2课文研讨(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

6、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3欣赏品味(1)名句品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

7、四句成为写景名句。王士禛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去体会、咀嚼。(参见骆玉明对饮酒诗的鉴赏之说)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明意并小结5课堂训练(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6课堂小结打出投影片: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四、布置作业1默写饮酒。2预习并熟读课文中其余四首诗词,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3课外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其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