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岳华山以险著称,不仅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也是道教有名的“洞天福地”,文物遗迹遍布山间,传说和故事数不胜数据文献记载,华山一直是道教独占的名山,也是道教的三十六小洞天中的第四洞,佛教从未涉足它的雄险神奇的山体形象,乃是道教所追求的理想的神仙境界,也是千百年来的道教徒所向往的修炼之地华山早期道教的著名道士如北魏的寇谦之、北周的焦道广等人都曾在山上结庐修炼,道士们的早期开发可谓艰辛倍尝,只能在山中依崖栖身,以后才逐渐修建石、木结构的小型道观唐代,华山道路逐渐开凿出来,道教也随之而兴盛唐睿宗的女儿金仙公主、著名道士杜怀谦、钟离权、吕岩等人都在山上修道隐居宋代的著名道士和道教学者陈抟居住华山达四十余年之久,因此而被奉为道教“老华山派”的祖师,俗称“陈抟老祖”山上遗留着不少与他有关的遗迹,如玉泉院、希夷洞、云台观、下棋亭、希夷峡等等金元时,全真派的道士王处一、谭处端、郝大通等人在华山长期居住、传道,华山遂成为道教全真派的本山明清两代,华山道教极为兴旺,宫观遍布全山、香火盛极一时现存的洞景和摩崖题刻,亦多为明清时遗物由于山势过于险峻,宫观、洞景、石刻绝大多数都是沿着“华山一条路”而建置华山的道教宫观很多,历史也很悠久,早在汉武帝时就建有集灵宫,唐朝更陆续出现了一些由道士们自己所营建的宫观,相传大上方的白云宫就是唐金仙公主的修道处,至今遗迹犹存。
经过宋、元两代的发展,到明代华山上的道教宫观已经很多了,香火很盛由于庙宇最初多建在峰顶,清康熙十六年 (公元1677年)山洪暴发,庙舍冲毁极多,故清代以后所重建的多改在峪内西岳庙华山最主要的宫观是西岳庙该庙在华山下十里之处,华阴县东五里旧址在黄神谷它始建于汉武帝时,即前面讲过的集灵宫东汉桓帝延熹八年 (公元165年)曾立《西岳华山庙碑》,言东汉统治者祭华、修庙、祈雨等事北魏兴光元年(公元454年),文成帝因旧庙已毁坏不堪,便在华阴县东五里处的官道北兴建新庙从北魏开始直至清代,历代人们都不断加以维修和扩建目前西岳庙的建筑和规模是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修建后留下的,它是华山的第一大庙庙的主殿称“灏灵宫”,为祭祀华山神的地方据《云笈七签》云:“少昊为白帝,治西岳,上应井、鬼之精,下镇秦地之分野《五岳真形图序》云:“华山君领仙官玉女四千一百人华山君身服白素之袍,太初九旒之冠,佩开天通真之印,乘白龙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封华山神为“金天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封五岳帝号时,华山被封为“金天顺圣帝”庙中有南北朝时北周所立的岳庙碑和唐代的岳庙精享昭应碑,另外还有青牛树,相传老子在此树上系过青牛。
庙后有万寿阁,旧称藏经楼,为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道士席演魁所建登阁上,南与太华相对,东指河潼,北眺泾渭,西望终南,杂树荠浮,川原绣错阁上曾悬有明高皇帝梦游华岳文,后被移走见《华岳志》)比较著名的还有玉泉院和云台观 玉泉院玉泉院在华山的张超谷,宋仁宗皇祐年间(公元1049—1053)为纪念陈抟所建,院与玉井潜通,玉泉溪水环绕,故名院内有奉祀陈抟的希夷祠,祠后曾有希夷睡洞,传说是陈抟炼睡功之处,可惜早已不存现在玉泉院的规模是清朝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华阴知县陆维垣所建,光绪时曾为大水冲毁,后修复解故后,人民政府于1958年拨款重修并扩建玉泉院为园林建筑,它充分利用了优美的自然环境,精心设计,巧妙构造,使山上山下的景色融为一体,整个布局十分严整由于清康熙四十二年山洪爆发,河水改道而废现玉泉院之水是改引峪中河水曲流人内的玉泉院内巨石盘陀,流水潆回,老树虬蟠,绿荫蔽日;更有长廓迴区,碑石题记,雕梁画栋,亭榭相望游人至此,心旷神怡,烦虑尽消,真乃佳境康有为曾写诗赞美道:“ 谷口清泉引曲流,长廊迴医树无忧 泉水岳色可忘出,让与希夷睡万秋云台观云台观在华山下,去谷口二里,华阴县南八里,为古明堂地,北周焦道广初创,唐天宝年间金仙公主复修。
《华阴县志》载: “云台观以云台峰名有二:其一为北周道士焦道广建,其一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为陈抟建陈抟初居华山,曾开辟荆榛,在观内居住来、元、明、清历代不断修葺,迄今旧址还在,其东北尚有纪念陈抟的希夷祠另外还有镇岳宫、玉女祠、全真观、圣母殿、毛女祠、炼丹炉、巨灵祠等等这些庙多依山而建,结构精巧,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更增添了华山的秀丽多姿华山道教文化极其瑰丽多彩,有的演化为民间文学,有的演化为历史掌故,世代相传,令人神往;依山势构筑的道观庙宇、石室洞府藏吁幽罗奇,招人寻迹;寓意奥秘的瘦语谶图,任人破获译华山道教文化博大精深,是华山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没有华山道教文化,也就没有华山文化华山道教文化风景秀丽的华山,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也是道教有名的 “洞天福地”,历来是道教徒向往的修炼之地历代道教徒修真养性的遗址和文物遍布山中,至今当地还流传着这些人的许多神奇的传说和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要算五代道教学者陈抟了由于他久居华山,并对中国哲学思想和道教都有较大影响,使华山在道教中的地位更为重要一、华山的道教胜迹位于陕西省华阴县南的华山,海拔约二千公尺,广十里,属秦岭东段自古以来为我国 “五岳”中之西岳,又称华岳。
《水经注》说:“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荡脚踏,开而为两,今脚迹在东首阳下,手掌在华山,今呼为仙掌,河流于二山之间也西方为华山,少阴用事,万物生华,故曰华”,“远而望之若花状”,又相传“山顶有千叶莲花”(见《初学记》),故名“华山”因其西边有少华山,故华山又名为太华山华山主要由南峰 (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中峰(王女)、北峰(云台、五云)五峰组成,其中主峰落雁、朝阳、莲花三峰峥嵘耸峙,鬼斧神工,有壁立千仞之势南峰不仅为华山群峰中之最高峰,也是五岳中最高的山峰,千山环之,若羽林执戟,站在峰顶俯瞰群山,气势磅礴,屈大均《登华记》谓它“五岳之最,中天而立”宋寇莱公有诗云:“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仰天红日近,俯首白云低峰顶有池水一泓,常年清澈不涸西峰最幽奥,石态生动,有石叶如莲辦覆崖颠,其下有石龟却立,昂首欲行,峰顶有白莲池,劈斧石,相传为沉香劈山救母处五峰绵延,雄伟峻秀,杜甫曾赞它为:“西岳峻岭竦处尊,诸峰罗列似儿孙卫光称它:“太华五千寻,重岩才沓起,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明朝袁宏道在《华山记》中云:“华之骨,如割云,如堵碎玉,天水烟云,杂然缀壁华山的名胜大致可以分为十七处,从华麓开始,谷口、第一关、第二关、云门、千尺幢、云台峰、御道坊、通天门、中污、西峰、南峰、东峰、中峰以及环列诸峰,最后到西岳庙,只有历经十七处,方能尽窥全山风光。
然而过了青柯坪,道路险峻,其中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均为三面临空,只能沿陡峭的石级,攀铁索而上至苍龙岭,鹞子翻身,空中栈道等处,则更加艰险因而,只有勇敢者才能达到 “仙境”华山仙谷西的车箱潭,又名车子涡,深不可测据《水府记》云: “天下一十八水府,华山车箱潭乃第七水府也在封建时代,这里是人们祷雨的场所宋仁宗明道中(公元1032—1033年)每岁遣使投金龙玉筒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 还被封为“丰润侯” (李榕纂《华岳志》) 华山怪石林,邃洞遍布《云笈七签 ·洞天福地》中讲华山洞又叫总仙洞,是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中的第四洞天华山石洞中,以水帘洞、西元洞、正阳洞和昭阳洞为最大,它们的经营年代多已无法确切考证其中水帘洞在岳北,又名石仙洞,“深三百,中有瑶台玉室,树则苏茅芳林,泉则石髓金精,遥望方园可丈余鸟道绝通,人迹罕到,时出异色云气洞口上有丹石间青,石似丹青画出仙人之状,冠披衣服无不周备,高下大小如人形,号曰石仙人上有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见《华岳志》)西元洞是十大洞天中的第四洞天,在岳西,也叫极真洞天《华岳志》称它“天地高大,日月星辰,风云草木与外无异宫阙楼台尽是七宝所成,旁生紫林芳花,玉髓金精,乃洞天之境。
另外比较大的山洞还有朝元洞,又名迎阳洞,位于南天门后,据《华岳志》和《创修大朝元洞碑》上记载:其为道士贺志真及其弟子所镌, “深可四丈,广近之,高又倍焉纯白如雪,中设三清象,诸神旁护其余中小洞还很多,例如莲花洞、玉皇洞、希夷洞、金天洞、寥阳洞、八仙洞、老君洞等等就这些洞穴的名称来言,也已知道它们和道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华山的道教宫观很多,历史也很悠久,早在汉武帝时就建有集灵宫,唐朝更陆续出现了一些由道士们自己所营建的宫观,相传大上方的白云宫就是唐金仙公主的修道处,至今遗迹犹存经过宋、元两代的发展,到明代华山上的道教宫观已经很多了,香火很盛由于庙宇最初多建在峰顶,清康熙十六年 (公元1677年)山洪暴发,庙舍冲毁极多,故清代以后所重建的多改在峪内华山最主要的宫观是西岳庙该庙在华山下十里之处,华阴县东五里旧址在黄神谷它始建于汉武帝时,即前面讲过的集灵宫东汉桓帝延熹八年 (公元165年)曾立《西岳华山庙碑》,言东汉统治者祭华、修庙、祈雨等事北魏兴光元年(公元454年),文成帝因旧庙已毁坏不堪,便在华阴县东五里处的官道北兴建新庙从北魏开始直至清代,历代人们都不断加以维修和扩建目前西岳庙的建筑和规模是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修建后留下的,它是华山的第一大庙。
庙的主殿称“灏灵宫”,为祭祀华山神的地方据《云笈七签》云:“少昊为白帝,治西岳,上应井、鬼之精,下镇秦地之分野《五岳真形图序》云:“华山君领仙官玉女四千一百人华山君身服白素之袍,太初九旒之冠,佩开天通真之印,乘白龙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封华山神为“金天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封五岳帝号时,华山被封为“金天顺圣帝”庙中有南北朝时北周所立的岳庙碑和唐代的岳庙精享昭应碑,另外还有青牛树,相传老子在此树上系过青牛庙后有万寿阁,旧称藏经楼,为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道士席演魁所建登阁上,南与太华相对,东指河潼,北眺泾渭,西望终南,杂树荠浮,川原绣错阁上曾悬有明高皇帝梦游华岳文,后被移走见《华岳志》)比较著名的还有云台观和玉泉院云台观在华山下,去谷口二里,华阴县南八里,为古明堂地,北周焦道广初创,唐天宝年间金仙公主复修《华阴县志》载: “云台观以云台峰名有二:其一为北周道士焦道广建,其一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为陈抟建陈抟初居华山,曾开辟荆榛,在观内居住来、元、明、清历代不断修葺,迄今旧址还在,其东北尚有纪念陈抟的希夷祠玉泉院在华山的张超谷,宋仁宗皇祐年间(公元1049—1053)为纪念陈抟所建,院与玉井潜通,玉泉溪水环绕,故名。
院内有奉祀陈抟的希夷祠,祠后曾有希夷睡洞,传说是陈抟炼睡功之处,可惜早已不存现在玉泉院的规模是清朝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华阴知县陆维垣所建,光绪时曾为大水冲毁,后修复解故后,人民政府于1958年拨款重修并扩建另外还有镇岳宫、玉女祠、全真观、圣母殿、毛女祠、炼丹炉、巨灵祠等等这些庙多依山而建,结构精巧,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更增添了华山的秀丽多姿二、华山与道教的关系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发祥之地,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都比较早,据考古发掘证明,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在这里已经比较发达因此,华山很早就和我国古代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华山作为人们崇敬和谒拜神祗的场所由来已久,一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据《华山经》云:华山 “白帝少昊司之,百神之所冢也盘古死,委厥足巨灵掌以通河曲轩辕氏莅止,乃会神祗相传尧、舜及周武王都曾巡狞华山,《庄子·天地篇》中“华封三祝”就是讲尧巡狞华山,华封人祝其寿、富、多男子的故事《尚书》中则有舜巡狩西岳华山的记载自秦、汉以后帝王多有封、祀华山的,汉拜岳坛、隋拜岳坛、唐拜岳坛等遗址至今犹存历代著名的文人、逸士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