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江苏省徐州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质检历史试题.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934422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江苏省徐州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质检历史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解析】江苏省徐州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质检历史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解析】江苏省徐州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质检历史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解析】江苏省徐州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质检历史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解析】江苏省徐州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质检历史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析】江苏省徐州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质检历史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江苏省徐州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质检历史试题.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上述材料反映作者的思想倾向是A天人合一 B敬天法祖 C君权神授 D天人感应3王阳明认为,真正的良知不是纯观念上的,也不是进行纯观念上的推导便可以得出的,他说,“人须在事情上磨练做工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王阳明表达的观点是A良知的实践以观念的推导为前提 B把道德观念和行为修养融为一体C内心自省是获得良知的重要

2、途径 D通过动静结合以促进良知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真正的良知不是纯观念上的”“不是进行纯观念上的推导便可以得出的”“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可知,良知是通过动静结合才能发展的。所以答案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4嘉靖年间一位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昔日张先生(内阁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这套体现在鞠躬拱手上的礼节变化直接反映了明代A宦官专权政治黑暗的现实 B宰相权力持续遭到削

3、弱C宦官与内阁首辅矛盾尖锐 D君主专制统治日益强化6袁昶乱中日记残稿“顺(天府)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约四万余人。”材料反映铁路的修筑A阻碍当地经济发展 B利于反抗外国侵略C促进社会经济转型 D改变传统就业结构【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铁路的修建使顺天府的老百姓失去传统的谋生手段,传统交通方式发生了改变。所以答案选D。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铁路发展的影响7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72年成立的轮船招商局提出“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实质上反映

4、了晚清时期A人们已认识到发展近代海军的重要性 B海运逐渐取代河运成为重要运输通道C国人海洋领土观念和海权意识的增强 D中国传统交通运输业开始向近代转变8截至1894年,外资在华企业不过一百余个,在华工业投资总额约2800万元。而到了1894年至1914年,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总额约1106万美元,较1894年前工业投资扩张了近8倍。(徐继玲近代德国在华企业投资述略)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B工业革命的推动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列强侵华方式的转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从材料“截至1894年,外资在华企业不过一百余个,在华工业投资

5、总额约2800万元”到“1894年至1914年,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总额约1106万美元,较1894年前工业投资扩张了近8倍”可以看出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在急剧增加,这种现象说明了列强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转变。所以答案选D。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侵华方式的改变9右图所示读物最初于1897年12月刊出,20世纪初,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铅印本,一共印刷了二十版,知识分子争相传阅。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维新变法思潮成为时代主流B中国民众已普遍接受进化论C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D严复成为读书人心目中楷模【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6、问题的能力,比较简单。赫胥黎的天演论是19世纪末由维新思想家严复翻译的;结合所学知识,可以考虑到维新思想的出现背景,由此得到答案。所以答案选C。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严复10右图为某一时期我国连续五年的炼钢指标图,出现图中数据最有可能是因为A“一五计划”的实施B“三大改造”的完成C“左”倾错误的影响D“改革开放”的成果12上海合作组织建立后,蒙古、巴基斯坦、伊朗、印度等国先后成为观察员国家。2013年1月,土耳其提出加人上海合作组织的想法。4月,土耳其成为北约国家中第一个上合组织对话伙伴国。上海合作组织是A互利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B亚欧国家的自由贸易区C亚欧国家多方合作的政治集团 D

7、区域反恐政治联盟组织【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合作组织对内遵循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对外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及开放原则;上海合作组织是互利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所以答案选A。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上海合作组织13雅典政制开宗明义地指出,“至于雅典人的政制,他们选择的政体类型或者模式,就其选择照顾卑贱者而不是良善者来说,我是不赞成的。”材料表达作者对雅典民主的基本认识是A少数人的民主 B非自由的民主 C排

8、斥精英的民主 D奴隶制民主15时任美国劳工部长弗朗西斯珀金斯描述总统的炉边谈话:我曾见到男男女女都聚集在收音机旁边,甚至那些不喜欢他的人和在政治上反对他的人也都在那儿以友好愉快的心情聆听。他们能够聆听到的内容有市场发挥自身功能给危机疗伤 复兴计划的目标与基础银行危机的解决与信用的恢复 工程救济计划的实施A B C D【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这个情景是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的情景;而罗斯福新政是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所以答案B。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影响16俄格阿阿尔巴托夫在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

9、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作者通过这段材料意在说明赫鲁晓夫改革A存在就人论事的局限性 B实际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 D不能正确评价前人的功过得失【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可以解读出: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主义,只是批评了斯大林。所以答案选B。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

10、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17世贸组织第九届部长级会议于2013年12月7日上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闭幕,会议达成“巴厘一揽子协定”,其内容涵盖了简化海关及口岸通关程序、允许发展中国家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具有更多选择权、协助最不发达国家发展贸易等。从协定内容可以看出世贸组织 致力于促进世界各国市场的开放 推动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重视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 根除了大小国家之间贸易纷争A B C D18右侧漫画完成于1986年。漫画中站台上的数字是各方的购买力(一定时期内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总额)指数。其中,鹰寓指美国,相扑者寓指日本,一群小人寓指欧共体。对该漫画解读合理的是A美国发展新经济巩固了国力

11、B日本已实现政治大国的梦想C欧洲联合增强了国际竞争力D美欧日三方支配了世界经济 三人撑角【答案】C【解析】19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在全球化第三阶段,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的碍。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世界市场形成 B交通工具革新 C信息技术应用 D美苏冷战结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从材料“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变化的主要原因。所以答案

12、选C。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发展原因20加拿大小说作家爱丽丝门罗获得了201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学院称“门罗以精致的讲故事方式著称,清晰与心理现实主义是其写作特色。”下列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与其作品风格最为相似的是A B C D【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门罗以精致的讲故事方式著称,清晰与心理现实主义是其写作特色”可以得出,这段材料是现实主义风格的特点,B项是属于这个风格。所以答案选B。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主要成就现实主义文学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21题13分,第22题15分,第2

13、3题12分,第24题10分,第25题10分,共计60分。21(13分)有经济学家认为“保持节俭是美德,但不节俭却可以给社会带来效益,这就是节俭的悖论。”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是故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曰: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曰: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墨子节用中材料二在兴时化,若何?曰,莫善于侈靡。饮食者也,侈乐者也,民之所愿也,足其所欲,赡其所愿,则能用之耳。富者靡之,贫者为之,此百姓之怠生,百振而食,非独自为也,为之畜(蓄)化。管子侈靡材料三社会一经济形态与欲望形态的转型对比表欲望形态社会经济模式节俭主义传统社会计划经济消费主义工业

14、社会市场经济摘编自王宁从节俭主义到消费主义转型的文化逻辑材料四 我国现在还是一个农业国家,能够出口的主要物品是农产品。如果在国内消费方面,不能节省出农产品去出口,那末,我们就不可能进口机器装备来进行工业建设。因此,全国人民应该自觉地节省凡属可以节省的消费品,以便供应出口。减少消费,当然是一件不舒服的事情,但是我们必须在两者中间选择一个:或者是暂时减少可以减少的消费,以便完成国家工业化,由此来建立我国能够进一步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基础,使我们有可能在将来迅速地增加各种消费品的产量;或者是尽其所有在国内消费掉,因而不能建设工业,使我国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全国人民自然应该选择前者,不应该选择后者。陈云文选1954年“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墨子对节用的认识。(1分)据材料二,指出管子的经济思想与墨子有何不同?(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3分)(2)据材料三并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