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课本归纳.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9343141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病学课本归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温病学课本归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温病学课本归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温病学课本归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温病学课本归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温病学课本归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病学课本归纳.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0.风第一单元绪论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录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以为温病的致病原由主假如感觉“厉气” 3 、明末吴有性(吴又可)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著温疫论 4、清朝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 ,薛雪(薛生白) ,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5、叶天士蓍温热论 ,被誉为“温热大师” ,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 ”“辨斑疹白培” 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 ,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阐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 ,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系统。 8、王孟英著温热经纬 9、清朝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

2、大惑开创“秋燥”病名,创制了治疗燥热伤肺的燥救肺汤。湿之名首见伤寒论第二单元温病的观点 +第三单元温病的病因与发病1.温病 :是由感觉温邪惹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拥有热象着重、易化燥伤阴等特色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2.温病的特色 :致病要素:温邪 发病特色:传染性 流行性 季节性 地区性 临床表现: a 起病急,传变快 b 发热为主症,热像着重 c 易燥化伤阴 d 易内陷生变3.温病范围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4.温病依据发病特色分类: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5.简述 温邪的含义和其种类温邪:是指外界致病邪气中拥有湿热性质的一类病邪风热病邪 -风温b 暑热病邪 -署温c

3、湿热病邪 -湿温d 躁热病邪 -秋燥e分类: a温热病邪 -春温f 疫疠病邪 -戾气 g 温毒病邪 -温毒6.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的致病特色风热多先犯上焦肺卫易伤脾胃阴津变化快,邪易逆传心包暑热“夏暑发自阳明”或“直犯厥阴”易伤津耗气易闭窍动风易夹湿邪为患湿热病逝缠绵,传变慢易困遏阳气阻滞气机病机变化以中焦脾胃为中心燥热易津液干燥病变重心在肺经7.何谓病发于里,病发于表 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指感觉现在之邪后即时而发,病发于表的一类温病 伏邪温病又称伏气温病,简称伏邪或伏气,是指感觉邪气后未即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病发于里的一类温病8.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的比较新感温病伏邪温病成因感邪后

4、立刻发病感邪后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病机传变初起病多在表, 或从表解, 或自里而发或由里外达或进一自表入里,由浅至深传变步深入, 若邪不可以外达, 病难速愈证侯特色初起多西安表证, 一般无里热初起现里热证或见气分里热证,少量病起可见里热证, 但证,或见营分里热证。 如无外其证侯特色与季节之邪的治感引起, 则无表证, 如由外邪病特色同样引起,则表现为表里同病病势一般病情较轻, 病程短,预后一般病情较重, 病程较长, 预较好后较差治疗初起多以解表透邪为主初起以直清里热为主病种风温 署温 湿温 秋燥 大头春温 伏暑瘟 烂喉痧11. 温热类温病和湿热类温病的比较温热类温病湿热类温病病邪性质纯热无湿(如风热

5、暑热 燥湿热相兼(如湿热暑湿等)热)发病部位多位肺卫,亦可发于阳明气分多为脾胃,亦可发于少阳或营血分起病 传变及病程特色起病较急, 传变较快, 病程一起病较缓, 传变较慢, 病程较般不长长,缠绵难解症候特色热像明显,易出现化燥伤阴征初起发热及伤阴表现均不明象,初起常见肺卫表证或里热显,而阳气被遏征像较明显,亢盛证;继闭心包,热盛动风,多表现为湿重热轻, 见上中焦热盛动血等入营血的里热证卫气同病之证,继则迷恋气侯,后期则常见阴液耗伤, 出分,困阻脾胃。 洋溢三焦。 以现肺胃阴伤,甚至肝肾真阴亏中焦病变重心, 出现湿热并重损证。或热重于湿之证, 后期即可化燥伤阴,出现腑实、营血分证。亦可因湿盛伤阳

6、, 出现湿盛阳微证。治疗特色以清热救阴为大法,宜用辛以化湿清热为大法,宜用芳凉、辛寒、严寒、甘寒等方药香、严寒、淡渗等方药代表病种风温、春温、署温、 秋、大头湿温、暑温夹湿、伏暑等瘟、烂喉痧等12.风湿和伤寒的比较风湿伤寒病因风热病邪风寒病邪病机特色初起于肺卫,继则肺初起寒束于表,郁闭卫热盛,甚则热陷心卫阳。继则寒邪化热营,后期易伤肺胃阴内传入里,后期易伤液脾肾阳气初起证侯表热证,发热重,恶表寒证,恶寒证重,寒轻,口渴、咳嗽 无头痛身痛、无汗、脉汗或少汗、舌苔薄白、浮紧脉浮数初起治法辛凉解表辛温解表后期治法滋润肺胃温补脾肾初起用方银翘散、桑菊饮等麻黄汤、桂枝汤等后期用方沙参麦冬汤等理中丸、四逆

7、汤等第四单元温病的辨证1.气分营血证辩证重点及病理特色(病机)辨证重点病理特色(病机)卫分证发热、微恶寒、口微渴邪郁卫表,肺卫失和气分证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邪正剧争,热炽阴伤营分证身热夜甚,心烦谵语或斑点隐约舌质红绛营热阴伤,扰神窜络血分证斑疹密布,出血或舌质深降动血耗血,淤热内阻2.上中下三焦辨证重点及病理特色(病机)辨证重点病理特色(病机)上焦( 1)邪犯肺卫证 :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2)肺( 1)卫受邪郁,肺气失宣( 2)热壅盛证 :身热、咳喘舌苔黄(3 )湿热阻肺证 :身邪热壅盛,肺气闭塞(3)湿热不扬、胸闷、咳嗽、舌苔白腻(4)热陷心包证 :热阻肺,肺失蜀降(4)邪热神昏、

8、肢厥、舌绛( 5)湿蒙心包证 :神智时清时昧、内陷,机窍阻闭( 5)湿热酿舌苔垢腻痰,蒙蔽心包中焦( 1)阳明热炽证 :壮热、汗多、渴饮、舌苔黄燥、( 1)胃经热炽津伤(2)肠脉洪大( 2)阳明热结证 :潮热、便秘、苔黄黑燥、道热结,传导失司(3)湿热脉沉实有力( 3 )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证 :身热腹痛、积滞搏结肠腑( 4)湿热闭阻大便溏垢、舌苔黄腻或黄浊(4)湿热衷阻证 :身热脾胃,起落失司脘痞、呕恶、舌苔腻下焦( 1)肾精消耗证 :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 1)邪热久羁,消耗肾阴( 2)舌绛枯竭而萎,脉虚( 2)虚风内动证 :手指蠕动或水不涵木,虚风内动瘛疭,舌干绛而萎,脉虚第五章

9、温病的常用诊法1.白碱苔 :舌苔垢白厚粗浊而板滞,状如碱状。为温病胃中有宿滞而兼夹秽浊郁伏之征像。2.白砂苔 (水晶苔):舌苔白而干硬如砂皮扪之粗拙。为邪热快速化燥入胃,苔色未及转黄而津液已大伤之象。3.白霉苔 :舌面生白衣或糜点如饭粒。多因胃中热极,津液化腐,蒸腾而上所致。一般先见于舌根部,后则满舌,甚而满口,病属严重。4.杨梅舌 :舌体紫红而有点状颗粒崛起于舌面,状如杨梅。为血分热毒极盛之征象5.日浦潮热 :午后 3-5 点 ,即发热于3-5 点愈甚。6.身热不扬 :身热稽留而热像表现不明显病机:正盛邪实,热结肠腑7.战汗 :热势连续壮盛日久的病人忽然出现浑身战栗,继则浑身大汗淋漓, 汗出

10、后热势骤降。温馨提示:温病过程中战汗常常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8.猪肝苔舌 :舌色紫而昏暗,干而枯败,如猪肝色。为肝肾阴竭之象,预后多不良。9.斑和疹的鉴识(斑发于阳明,疹发于太阴)斑疹型态散布红色点大成片, 平摊于皮肤, 可视且色红点小成粒, 超出皮肤, 可视,摸之碍触之不碍手, 压之不退色, 数目许多,手。压之退色,散布与斑同样胸胁头面四肢皆可见病机阳明热盛太阴风热,肺热破营治疗温胃凉血,化斑解毒宣肺达邪,凉阴透疹10.白粉苔 :舌苔如白粉聚积,滋润光滑, 刮之不尽。 舌质紫绛。 为湿热秽浊郁闭膜原之象。常见于湿热性质瘟疫11.金囚木旺 :金(肺)受火刑,木(肝)无所制,肝风内动而见动风抽搐

11、,伴高热、咳嗽、汗出,舌红苔黄,脉弦滑数等症者。12.夜热早凉 :入夜发热,天明则退热身凉。但热退无汗,为温病后期余邪留于阴分之象13.汗出异样的护理治疗原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慎用温补14. 分消走泄 :指湿温或温病兼挟痰湿郁于三焦之治法。即通调三焦气机,从上、中、下三部泄化湿浊之邪。15. 两阳相劫 :病机名。词出温热论 ,风与热俱属阳邪,两阳相合,风火交炽,耗津劫液,津伤则邪火逾炽,头面清窍为之干燥。16.卫分证 :指温邪初罪犯体肌表,惹起卫气功能失调而出现的证侯种类。17.昏谵:即神昏谵语。指神志昏倒,胡说八道,意识阻碍。18.疠气 :即乖戾之气。为瘟疫的致病主因,其来势凶

12、狠。致病急骤,传染性极强,是一种不一样于一般六淫温邪的暴疠之气。19.温毒:有两种含义:其一作为病因观点指“热毒”、“毒火”等;其二,作为病名的观点,指一类拥有局部红、肿、热、痛甚至腐烂等特色的“温毒病”。20.逆传心包 :病机名,指温邪由肺卫直接内陷心包。21.暑痉:疾病名。别名暑风、暑病,暑热亢盛引动肝风而见痉厥的病证。22.浊邪害清 :病机名。语出叶天士温热论。湿为重浊之邪,于热相合,湿热蕴蒸,蒙蔽于上,则清阳之气被其隔绝,清窍为之壅塞,出现耳聋、鼻塞等症。23.瘟疫:疾病名。指温病中拥有激烈传染性的一类疾病。24.温邪 :指外邪中拥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其包含风热、暑热、湿热、燥热、

13、温毒、疠气及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25.暑厥:疾病名。暑热炽盛时,适逢人体正气衰弱,暑热可直中心包而顿然神昏肢厥等26.热厥:病证名,因热邪亢盛所致手足厥冷,甚至昏倒的病证。(热厥 为热毒炽盛,郁闭于内, 气机逆乱,阴阳气不相顺接,阳气不可以达四肢所致。 寒厥为阳气大伤,虚寒内生)27.口干反不甚渴饮与口渴不欲饮鉴识:口干不甚渴饮指口干而饮水不多,但欲凉饮,常有身热夜甚,心烦时有谵语、舌绛、脉细数等症,为热入营分、营用蒸腾上潮于口的征像;口渴不欲饮是口渴但不想喝水, 多为性情不升, 津不上承所致, 主要见于湿热类温病湿重于热的阶段,常有胸脘痞闷,白苔腻等症。28.温病的治疗原则 :消除温邪帮助正气卫气营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 入血就恐耗血动血, 直须凉血散血。 ” 三焦“治上焦如羽, 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