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问题.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9341652 上传时间:2023-12-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成因1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相关调研结果显示,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大多数儿童在父母外出后都表现出一些心理问题,其中年龄越小的儿童表现越突出,女孩比男孩突出。(1)情绪问题为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所迫,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过早地品尝到了生活的艰难。一方面,由于远离父母,缺少家庭温暖,寂寞无聊,留守儿童易产生心理躁动和抑郁问题。他们在情绪方面极不稳定,固执、孤僻、不合群、多疑、敏感,以致同周围的人关系紧张,甚至仇视一切。另一方面,复杂的社会和生活的压力,导致留守儿童过早地思考一些对他们而言太过沉重的人生问题,如我们为什么这么穷?怎样才能挣许多钱?在经历了

2、生活的贫困、父母的离别和生活的改变等一系列过程后,孩子变得比同龄人敏感、早熟。(2)人际交往问题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上常常表现出一定的自我封闭性,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后有严重的失落心理,在一段时间里不爱交谈,不愿和别人交往,性格内向、抑郁。即使有隔代监护或代理监护,但由于长期缺少自己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有心事无处倾诉,很容易造成精神或人格障碍。没有父母的关爱,他们自惭形秽,怕被他人看不起,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严实地封闭起来。他们缺乏交往又会导致心理失衡,这种失衡往往会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一是封闭自己,以伤感的心态来看待外部世界和他人,尤以女生为多;二是过度宣泄内心的不满,多表现为寻衅心态,严重

3、地干扰或破坏了人际关系,以男生为多。(3)自卑心理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存在。内向的儿童易形成自卑、孤僻等性格。和正常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贴身呵护,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会有被遗弃之感。久而久之,他们会产生自卑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有些儿童甚至觉得是因为自己的缘故,父母才离家外出,结果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导致极度自卑。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和困难,他们没有求助的对象,不像其他正常儿童那样有父母的指导,只能依靠自己解决;出现错误和问题后,他们又后悔不已,缺乏自信心。(4)逆反心理和怨恨心理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中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4、当他们感到压抑难平而又无法宣泄时,往往以负向的方式表达出来,如任性、冷淡、内向和孤僻,而且逆反。他们总感到别人在欺负自己,总是计较小事,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待老师的批评容易采取逃学甚至出走等过激行为。留守儿童逆反心理其实代表了一种情绪,也代表了一种无奈的反抗。还有少数儿童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打工不理解,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埋怨父母的无情。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其心理健康,也容易导致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据调查,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80%的农村

5、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另外,超过半数的父母明显感觉到孩子留守后变得沉默、孤僻;三成的父母知道孩子交了不良朋友,经常惹是生非。2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亲情缺失造成的心理障碍亲情缺乏是留守儿童成长中最严重、最现实的问题。多数农民工每年回家一次,有的几年不回家。不少父母只寄钱回家为孩子交学费,并不关心孩子的情感需要和受教育情况。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并缺少联系,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少父母双亲的呵护和陪伴,留守儿童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还有的儿童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6、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导致亲子分居,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获得帮助。亲情缺失使他们在心理上存在阴影,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危机。有关调查显示,父母均在家的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信心方面显著高于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而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又显著高于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且父母在外打工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2)家庭教育缺失造成的行为偏差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对留在家乡的子女疏于照顾,无法履行监护的职责。由于缺少亲情关怀和应有的家庭教育,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很多留守儿童对学习

7、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部分留守流动儿童甚至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有的甚至发生令人难以置信的“恶性事件”,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家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是留守儿童面临的最大潜在危机。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临时监护人由于体力、素质、责任心等原因,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尤其是隔代的老人大多对孩子溺爱放纵,使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孩子自私任性、蛮横霸道、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自律能力较弱。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的

8、约束管教,部分儿童出现行为偏差:在学校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沾染上不良习气,出现违法犯罪行为。监护权的缺失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社会化和道德发展都带来影响。从父母处得不到的教育,孩子容易从其他渠道进行模仿学习,比如同龄人的不良习惯、越轨行为等。还有的留守儿童受父母在外打工的影响,把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也定位为打工挣钱,因此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留守儿童的成长之路一旦走偏,纠正起来的代价和精力是难以估算的。(3)安全感缺失造成的正常人格发展障碍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儿童早期发展中,父母的爱、支持和鼓励容易使其建立起初始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9、而这种感觉的建立有助于儿童成人后与他人的顺利交往;相反,早期安全感和信任感的缺乏,会使儿童逐渐形成一种孤独、无助的性格,并有可能导致心理上的敌意和焦虑。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缺乏安全感,在生活中有了委屈也没有合适的倾诉对象。这种弱势地位导致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孤僻、胆小等性格特点,容易出现偏执、冷漠、自私、自卑等不良人格特征。这些不良心理及人格变化,如果缺乏正当和及时的引导,还会使留守儿童产生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如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进而不愿和人交往,对人不信任,对自己不自信和没有公共意识等。(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位造成的

10、心理抵抗能力降低学校生活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很大。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体系存在许多不足,如教育理念落后、师资和经费缺乏等,使农村教育发展缓慢。加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没能引起学校和教育部门的足够重视,学校很少开设甚至从来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谈不上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即使教师和学校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有所关注,却少有切实有效的行动,对这些儿,童独特的心理需求的忽视,以致留守儿童的性格和心理存在的诸多问题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教育干预。(5)社会环境复杂加剧了心理问题的萌发未成年人处于一个危险的过渡年龄阶段,个性正在形成,可塑性较大。如自我独立意识发展迅速,而认识能力发展滞后;精力过剩,活

11、泼好动,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如果他们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行为问题甚至违法犯罪。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但他们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复杂,良莠并存,特别需要父母和社会的关爱与引导。可父母远在他乡,关爱和引导缺位,不良同伴和不健康的周边环境更容易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形成不良影响。目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还比较落后,社会教育设施相当缺乏,社区文明建设基本处于空白,网吧、游戏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对于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内部疏于防范,外部诱惑多多,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和竞争又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久而久之,留守儿童极易出现心理失衡和越轨行为,如小偷小摸、不守纪律、学习成绩较差等,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