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教案及同步练习.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9330470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教案及同步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教案及同步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教案及同步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教案及同步练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教案及同步练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教案及同步练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教案及同步练习.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习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地安排线索与结构。(2)培养学生对写景抒情散文的整体感知能力、概括能力、鉴赏评价等能力。2.过程与方法精读细研文本,感受西地平线上的落日之美;体验文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做到既能进行审美体验,又能进行审美表达。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激发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从而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和审美品位。【学情分析】学生对落日很熟悉,但是对“西地平线上的落日”却只能通过文体去理解体会,没有直观形象的感受,因此,学习理解“西地平线

2、上的落日”之美可能会有些困难。因此,搜索一些“西地平线上的落日”图片,用电脑多媒体显示,可以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教学重点、难点】1、学生通过文本研习,感悟两次落日不同的美,感受壮美的审美特征。2、对“世间有大美”的解读;理解想像和联想在文中的作用,对联想内容的深层思考和解读。【教法与学法导航】教学方法:点拨启发及用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学习方法:1、运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研习文本、探讨问题。2、用心感知领悟,让鉴赏文体与表达概括相统一。【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用电脑搜集关于“西地平线上的落日”图片,讲课时给学生直观感受。学生的准备:预习课文,标划并掌握生字词,初步感受“西地平线上的

3、落日”之美。【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到大西北,我总会想起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会想起唐代散文家李华所描写的“平沙无垠,敻不见人” 的蛮荒、“黯兮惨悴,风悲日曛”的凄凉;会想起邓稼先和他的战友们为了核武器试验置身大西北,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悲壮。而今天,也有一位西部的“淘金者”高建群,他每年都会去一次新疆,不只是去体验生活,更是在体验生命,他几乎以生命为代价,去感受神话般的西部。确实,西部“有大美”:有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有秦汉明月、千年关阙,有搅云长幡,有羌笛之怨;有久远的丝绸之路、伟大的敦煌壁窟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形成了大西北特有的神秘,对人充满了诱惑。今天我们跟着当代作家高建群去体验一

4、下大西北的落日,感受那里的雄伟风景。(板书课题、作者。)二、课题诠释“西部”点明了位置,即中国的甘肃、新疆、宁夏等地区。“地平线”指明了方位,表明本文所记的是太阳即将西沉时的景象。“落日”是本文所描述的对象。这篇文章就写了作者站在旷远、辽阔、苍凉、岑寂、广漠、蛮荒的大西北的背景之下,为我们描述太阳即将西沉时的壮美的景象。三、作者介绍高建群,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遥远的白房子、雕像、等19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等5部,散文西地平线上、胡马北风大漠传等8部。其中,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被称为陕北史诗、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批评家认为,高建群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

5、,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被文坛誉为“浪漫派文学最后的骑士”。 四、检查预习情况诳(kung)语 垭(y)口 勒勒(l)车 攫(ju)来 模(m)糊 雾霭(i) 罗布淖(no)尔 混沌(hn dn) 蓦( m)地 酝酿(yn ning ) 胭脂(yn zhi)五、理清思路、第一部分(第节):总写落日印象,引出写作的主体。、第二部分(218节);分写两次落日。第一层:第26段是写在甘肃的定西高原看日落;第二层:第718段是写在罗布泊荒原上看日落。 六、研习课文1、下面我们先来看第一段是如何总写落日的?作者采用了由大背景投放到局部特写的方法,层层推进,先写令我惊骇的中

6、亚细亚的“独特的地貌,奇丽的风光”,“世间有大美”是作者对西部风光的总评价,由此引出在这“所有雄伟的风景中”,最令我震撼的落日。“震撼”是作者看落日时的感情,也是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2、“这几年,我每年都要去一趟新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1)写去的次数多,使得观察落日机会多、欣赏两次落日的体验才显得真实可信。(2)去的次数多,对大西北的体验才够深刻。这样落日与其它景物相比才有可能,与其它地区相比才有可能,“世间有大美”才有所依附。3、作者是如何来具体描写落日的哪?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划出相应的句子或段落。第2段:在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地那里

7、。第3段、第6段、第9段、第11段、第12段:“不经意一回头,突然看见一平如抹的地平线上,一轮血红的落日停驻在那里。”第13段:“它是那样鲜艳、温柔,就像早年间,我家里的墙壁上画着的一个姑娘的红脸蛋。”第18段:“胭脂色”4、写景要抓住特征。本文写日落抓住了哪几个方面的特征?颜色、形态。5、请同学们在文中划出两次落日在颜色和形态上的变化,比较有什么区别。次数颜色形态第一次血红勒勒车的轮子第二次灰白血红、姑娘的红脸蛋、胭脂色硬币一轮(1)多媒体展示落日“春联”红的色彩,并让学生体会用“春联”来写红的效果。用“春联”红来写落日,体现出一种净化心灵的“静”(年冬的效果);更体现一种历史文化氛围。(2

8、)朗读第一次描写落日的段落:第2、3、6段,体会这些描写有什么不同。思考讨论。第2、3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颜色和形态来描写了落日的柔和、美丽、安谧,体现的是落日的静态美;第6段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落日的整个过程,展现的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跳跃着,颤抖着”是动,“纹丝不动”是静。动是美的,“跳跃”“颤抖”“跃”。静也是美的,它“依恋”“贪恋”“不愿离去”。由动到静,再由静到动,直到完全消失。作者抓住了落日即将消逝的瞬间,真实而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落日在消逝过程中呈现出的梦幻般的美。(3)朗读第二次描写落日的段落及句子:第9、11、12、13、18段,体会这些描写有什么不同。第9段从色

9、彩和形状描写落日“像一枚灰白色的五分钱硬币”一样不显明,又用“罗布淖尔荒原上的大地和天空,混沌一片,灰蒙蒙的”来侧面烘插太阳的不显明,“甚至被我们遗忘了”,此时的落日不美;第11段落日的“不死不活”甚至让人生出厌恶之感了。这与第12、13、18段描写落日的辉煌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更突出的辉煌与壮美。(4)体会用“勒勒车的轮子”、“硬币”写形的修辞效果。用“勒勒车的轮子”作比,体现出一种民族特色。用“硬币”作比,一是体现出了落日的圆,二是写出一种苍白的感觉。与气氛相对应。(5)文章在写第二次落日时,为什么两次提到电影泰坦尼克号的音乐?电影泰坦尼克号的音乐令人感伤又觉得非常悲壮

10、。悲剧的东西往往是美的,它能打动人心。爱情本身是美的,再加上悲剧式的爱情,自然听到这种音乐让人荡气回肠,弥久难忘。但泰坦尼克号所反映出来的,让世人推崇备至的,不止是悲剧式的爱情,而是对生命的伟大赞颂。因此,第一次提到电影泰坦尼克号的音乐是为表现苍白的气氛,用到歌曲里死亡的气息与“死亡之海罗布泊”照应。第二次日落出现前的苍白加上萨克斯曲子的渲染,气氛由悲凉转为悲壮,突出了落日给我们带来的感受。(6)除了以上对落日的直接描写外,作者还写了什么内容来表现的?学生默读课文,讨论探究。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历史典故的渲染。a.侧面烘托:第一次,“面对落日,我们全都在那一刻惊呆了。”“我们刚才见到的那一场奇异

11、的风景,恍若一场梦境。”第二次,“我们互相看着对方的脸,每个人的脸都泛着红。我们感到自己像在画中。”“那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西边半个天空,烧红了大地上的一切,这种景象令我惊骇。”对火烧云的描写,从侧面烘托了落日的辉煌。两次落日,都有侧面烘托,但我们并没有感到一丝的枯燥,原因是每次都有变化,而且体现出了一种由“旁观”到“向红光走去”的变化,这是落日对人的感染。两次落日,一次比一次热烈,一次比一次壮阔,由静态美到动态美,由“恍若梦境”的一瞬到“挥舞魔杖”让人倍感平庸的“惊世骇俗”,作者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又一幅奇幻的画面。b.历史典故的渲染:让我们感觉西地平线上两次落日伟大动人之处

12、的原因,还在于作者对历史、文化典故的回顾上。第一次:左公柳(左宗棠征西);第二次:萨克斯曲我心永恒,罗曼罗兰对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塑造。关于“左公柳”的故事,是由落日的背景自然想起的。走在异地他乡、陌生的环境,将眼前之景与自己熟悉的传说故事进行时空上的联系,是人之常情。同时,这些联想可以丰富文章内容,体现作者的文化涵养。罗曼罗兰是因为日出,给他带来了创作的灵感。约翰克利斯朵夫产生于日出,却已包含了落日的大悲情怀。作者用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个具有太阳精神的人来旁衬落日,也使得落日具有了英雄的感情。由日落想到日出,这种联想是相称的。由此可知,人与自然从来都是血肉相连的,一个睿智的人可以从自然那里发掘力量,

13、可以从自然那里获得启示。教师小结:席勒说过这样的话:“真正美的东西,一定是生存于自然,另一方面,它要体现理想。”落日固然美丽,但如果离开了我们美丽的眼睛,它便失去了光辉,如果没有了人类的文化,它便不再让人感动。作者在文中两次落日的描写中引进历史文化典故,不仅仅是增加了文章的历史文化韵味,更是对“大美”之本质面目的还原。(7)文章两次描写落日之美是否相同?不相同。第一次:表现了壮烈奔放之美,是一种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动;第二次:是死亡前的精神写照,庄严,肃穆,神圣,是一种悲剧美。教师总结:1.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并且在每个大的部分和小的层次之间使用标志文脉的语句,使得行文的脉络清晰。2.写景能突出

14、地域特征。作者对落日的描写,能结合西域的风情,比如,用勒勒车的轮子、墙壁上画着一个姑娘的红脸蛋来比喻落日。【板书展示】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总写 世间有大美 雄伟的风景 颜色 形态 侧面烘托 历史文化第一次:春联的红 勒勒车轮 惊呆 左公柳分写 硬币 遗忘 我心永恒第二次:灰白血红 一轮 脸上的红光 罗曼罗兰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同步练习一、积累运用1.给下面句子中加点字注音,给拼音写汉字。“世间有大美”这句话,决不是一时偶然而发的dn( )语。我说它像勒勒车的轮子,只是一个顺手ju( )来的想法,它当然较这轮子要大得多。四周瘴( )气雾i( )弥漫,我们感到如同走入地狱,走入鬼域。罗布淖尔荒原上的大

15、地混沌( )一片,灰蒙蒙的。2.补充完整下列四字词语。一平如_ 回光_返照 适_其时 焦_不安 喷_而出 3.从后面括号内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横线处。中亚细亚地面上独特的地貌, (奇异 奇丽 奇特)的风光,每每令我惊骇,叫我明白了“世间有大美”这句话。太阳 (停驻 停留 停滞)在那里,模糊的群山轮廓线托扶着它。4.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A.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B.我们互相看着对方的脸,每个人的脸都泛着红光。我们感到自己像在画中。C.它是那样鲜艳、温柔,就像我早年间,家里的墙壁上画着的一个姑娘的红脸蛋。D.地平线上那一轮胭脂色的物什,终于从我们的眼前魔术般消失。5.文学常识填空。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一文的作者是代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