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通论课件word整理版.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9323381 上传时间:2023-09-21 格式:DOC 页数:76 大小:5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通论课件word整理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中国文化通论课件word整理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中国文化通论课件word整理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中国文化通论课件word整理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中国文化通论课件word整理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通论课件word整理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通论课件word整理版.doc(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国文化通论 一、绪论 我们的一生,要填各式各样的表格,其中有一栏是必不可少的:文化程度。 在评论一个人思维能力、工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时候,人们习惯于用此人文化程度高或不高来衡量。 我们经常自豪地宣称:中华民族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勇敢,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文化。 还有地域概念上的东方文化、西方文化,考古学上的殷墟文化、龙山文化、玛雅文化;还有国人现在津津乐道的茶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服饰文化,等等。 文化一词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一方面说明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是人类自身的属性,文化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另一方面说明文化的容量很大,足以包罗万象。中国古代建筑 北京四合院 福建永定客家民居 铜车

2、马一、“文化”界说(1)“文”: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易经系辞下中有这样一段话: “物相杂,故曰文。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文字中“观鸟兽之文”,就是指观察鸟兽身上的各色交错的纹理。另外,礼记乐记记载:“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说:“文,错画也,象交文。”都是指纹理的意思。 在此基础上,“文”字又有许多引申意义: 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 其二,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彩。

3、其四,在礼乐制度和修养的基础上还引申为美、善、德行之义,如成语“文质彬彬”(论语雍也)中的“文”即指文采和修养德行。 在这些引申义中,文字、文章、修养、德行与现在人们理解的“文化”一词的意义最为接近。(2)“化”:化的本意有三个方面: 一是改易,二是生成,三是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 “化”,主要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渐进性改变。在此基础上,后来又引申为风俗、风气、教化等等。 “化”字的引申义与现代人理解的“文化”一词最相近的是“教化”,也即伦理德行的化成,如“潜移默化”。(3)文、化:“文”与“化”并联使用最早见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周易贲卦

4、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段话说,治国者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必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 强调的是“以人文教化天下百姓”,具有明确的文明教化之意。西汉以后,“文”与“化”经常一块连用,后来渐渐凝固为一个词。(但并未出现现代意义上人们常说的“文化”一词。按照古人的理解,“文化”就是“以文教化”。) 近代以来,人们对文化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西方各民族语文系统中,亦多有与“文化”对应的词汇,不过它们之间还有细微的差别。 五四前后,在译介西方有关语汇(如,culture,原意为耕种和

5、栽培,引申有开拓、教化、培养、修炼之意)时,借用中国固有的“文明”、“文化”等词,赋予新义,就产生了我们今天通常所理解的“文化”一词。 传统观念中,“文化”一词侧重于精神领域的“文治教化”。 据当今学者的不完全统计,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有160多种。可见人们对文化的内涵理解认识是不同的, 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外延、内涵差异甚大。 教材上所讨论的“文化”其基本观点是: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其结果,都属于文化。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说文化的本质就是“自然的人化”。即“大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 自古至今,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外延、内

6、涵差异甚大,故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 狭义文化是指“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它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仅把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视为文化,也称“小文化”。 广义文化与自然相对,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每个民族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也称“大文化”。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我们把广义的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 物态文化是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所构成的,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艺术文化均属物态文化层,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存需要为目标,直接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

7、展水平。2制度文化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它包括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教育制度、军事制度、法律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等。3行为文化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它以礼俗、民俗、风俗形态出现,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行为文化有三个特征: 一是集体约定俗成,并反复履行,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西方的复活节、圣诞节、情人节。 二是形式类型化、模式化。如春节要贴对联、放鞭炮、包饺子;端五节包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三是时间上代代相传。好的风俗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扩展开来,而有些陋习则随着社会的发展被逐渐

8、淘汰掉。4、心态文化是由人类社会长期的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如,学术、宗教、文学、艺术等,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它还可分为以下两部分:第一,社会心理: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风貌,是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第二,社会意识形态: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它们往往是由文化专家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完善。并以物化形态-通常是著作、艺术作品等固定下来,播之四海,传于后世。三、文化的基本特征1、文化具有地域性 中国地域辽阔,地理位置比较优越,特别是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提供了农耕的良好条件,这就为农业文化的发展奠

9、定了基础。并形成了具有农业经济特征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也可根据地域不同分为长白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闽台文化等等。2、文化具有民族性 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归属感。所有的中国人,不管他现在在世界的哪个地方生活,都会对家、对祖居地、对国家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大家都认同一个祖先,都承认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这种观念就是来自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 中国人喜欢圆满的结局,这在中国的风俗中也得到了反映,如,中秋、除夕、元宵节吃月饼、饺子、汤圆等。3、文化具有时代性 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每个时代都有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

10、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体现出其强烈的时代性。4、文化具有继承性 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是代代相传,不断延续的,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展。并在创新发展的同时保留着自己的“基因”。任何一个民族,不论其进化程度怎样,总是或多或少地保持了自己民族固有的特征和文化遗产。它通过人们日常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道德价值观念、民族的风俗习惯表现出来四、“中国”的含义“中国”,古时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指京师。诗经大雅民劳中有:“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汉代毛亨传:“中国,京师也。”等等。中国就是天子所居的城,与四方诸侯对举。二是指华夏族地区。礼记中庸中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 “中国”

11、 是一个地理概念。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上古时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自认为居天下之中央,故称中国,而将周边地区称为四方。 “华夏”,古代汉族自称,“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说文解字)(P7-8) 中华民族: “中”意思是居四方之中。“华” 本义为“荣”,旨为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是现今中国境内由华夏民族演衍而来的汉族及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是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五、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一)目的和意义1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质。2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振兴民族精神。3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

12、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方法(教材P15-16):指导方法其一,辨别良莠,弘扬精华,除弃糟粕。其二,古今贯通,中西汇合,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具体方法:1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历史梳理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门类,按历史发展的顺序来梳理;逻辑分析则是横向梳理,是对中国文化的各个分支进行逻辑分析和归纳。 2典籍研习和社会考察相结合。 我们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应当把研习阅读优秀典籍作为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除了阅读书籍以外,学习中国文化必不可少的方法是进行社会考察 。3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祖国文化传统,另一方面,我们应当根据时代的要求,批判地继承

13、传统文化,不断的开拓创新文化。中国文化通论 二、中国文化生成与演进的环境(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地理环境一、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是古代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独立起源的文明之一,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是和它得天独厚的历史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一) 疆域:我国历史上从秦统一到清乾隆年间的疆域状况: 中国历史悠久,早在商朝的时候就形成了一个疆域广大的政治实体,周朝进一步巩固,经春秋战国的动荡与整合,到秦始皇时期形成了一个历代比较稳定的疆域核心。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它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今甘肃、四川、南至今云南、广西、北到长城一带。 经过历代发展

14、,到清朝时期形成了目前中国疆域的基础。清朝(公元16441911年),清代乾隆年间,中国的疆域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东至库页岛,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到南海诸岛,西到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拥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秦是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北方是立国不久的匈奴。2、西汉是一个锐意进取开疆扩土的王朝,设置西域都护府将西域纳入中国的版图,征战匈奴击败匈奴。3、三国加起来就是西汉的面积,在北方鲜卑崛起,对后来的中国产生重大影响。4、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但其统一时间仅仅51年,腐朽的制度,对鲜卑的疏于防范加速了它的灭亡。5、汉族东晋政权

15、全线南缩,北方陷入分裂状态,前秦一度统一北方,与东晋形成对峙之势,后在淝水之战败于东晋,政权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6、北魏南齐对峙时期,此间柔然逐渐占领了漠北建立了强大的游牧部国家,青藏高原吐谷浑部日益兴起。7、隋统一了中国,但西域各部没有重归天朝。8、唐时疆域共有3次显著变化,此图是前期图,其西部和北部疆域的开扩已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在青藏高原吐蕃王朝崛起。9、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却没有收复幽云十六州与辽形成南北对峙。10、南宋与金对峙,南宋退守江南经营半壁江山,金也无力南进,北方蒙古崛起。11、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为广阔的时期12、明继承了元在东北和青藏高原的版图。此图奠定了今日中国的疆域。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东至库页岛,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到南海诸岛,西到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二)地形、地貌 中国地形复杂,高原、山地、盆地、平原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