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教学大纲 1、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称.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9307702 上传时间:2024-03-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计学》教学大纲 1、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统计学》教学大纲 1、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统计学》教学大纲 1、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统计学》教学大纲 1、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统计学》教学大纲 1、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计学》教学大纲 1、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学》教学大纲 1、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称.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统计学教学大纲一、 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英文名称:Statistics授课对象:经管类函授本、专科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建议学时:100学分:5.5与相关课程的衔接:本课程的开出在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数学基础、基础会计学课程、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之后。考核方式:考试二、 教学目标和要求1. 课程的教学目的在教学上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基本统计指标的核算;进一步能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研究有关经济问题,为国民经济的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字资料,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和经济管理水平。2.

2、课程的教学要求考虑到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把本课作为基础课开设,本课的内容既包括统计方法,也包括必要的社会经济指标核算的基本知识。在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统计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分析方法的内容按“了解、掌握和重点掌握及综合应用”三个层次要求。三、 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课时分配第一章 绪论(4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的目的在于从总体上对统计学提供基本的认识,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统计学有关方面的含义,了解有关统计学分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并重点掌握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重点掌握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第一节 统计与统计学1、统计与统计学的涵义2、统计数据的规律与统计研究

3、方法第二节 统计学的分科1、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学2、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第三节 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统计学与数学的关系2、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四节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1、社会经济统计政治算术2、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五节 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1、统计总体、总体单位2、单位标志与标志表现3、变异和变量4、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搜集(6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有关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及数据类型,掌握有关统计数据的调查方法、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内容,调查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检查的方法。 第一节 统计数据的计量与类型1、数据的计量尺度2、数据类型和分析方法第二节 统计数

4、据的来源一、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一)统计调查方式1、普查2、抽样调查3、统计报表4、重点调查5、典型调查(二)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1、询问调查2、观察与实验二、统计数据的间接来源第三节 统计调查方案一、调查目的二、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三、调查项目、调查表四、调查时间和时限、调查的组织工作等内容第四节 统计数据的质量1、统计数据的误差2、统计数据的质量要求第三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展示(8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有关统计整理的涵义,要求及作用,掌握分配数列的编制方法及频数分布的类型。重点掌握数值型数据的统计分组及统计表的设计。第一节 数据的预处理与统计整理的主要环节1、数据的审核与筛选2、数据的排

5、序3、统计整理及其主要环节第二节 数据的品质数据的整理与显示1、数据的整理与显示2、定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第三节 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1、数据的分组2、定距数据和定比数据的图示第三节 统计表1、统计表的构成2、统计表的设计第四章 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16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数据分布的类型(偏态与峰度)以及其的分布特征的测度,掌握分布集中区实测度(众数,中位数,均值)和分布离散程度的测度(极值,平均值,标准值)及其计算方法,重点掌握分组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差及变异系数的计算与众数、中位数和均值的比较。并能灵活运用到各种分析中去。第一节 分布集中趋势的测度1、众数2、中位数3、均

6、值(算术和加权平均数以及几何和调和平均数)4、众数、中位数和均值的比较第二节 分布离散程度的测度1、异众比率2、四分位差3、方差和标准差4、离散系数第三节 分布偏态与峰度1、偏态及其测度2、峰度及其测度第五章 抽样与抽样估计、假设检验和方差分析(20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抽样调查的涵义,掌握抽样调查的基本概念。了解抽样分布的各种形式。掌握样本平均数的抽样分布及样本比例的抽样分布。掌握总体平均值与总体比例的区间估计的方法。并能熟练运用本容量的计算公式。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问题,掌握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第一节 抽样与抽样分布1、总体、个体和样本抽样中的基本概念2、抽样方法(

7、概率和非概率抽样)3、样本均值的分布和中心极限定律4、正态分布Z统计量与t分布的t统计量第二节 参数估计的基本方法点估计1、点估计及其基本方法2、点估计的优良性准则第三节 参数估计的基本方法区间估计1、区间估计的基本思想和理论依据2、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3、总体比例的区间估计4、样本容量的确定第四节 假设检验*1、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2、假设检验的一般问题(一) 假设检验的内涵(二) 假设检验的步骤(三) 假设检验中的小概率原理和两类错误(四) 单侧检验和双侧检验3、样本均值和比例的参数检验4、假设检验中的其他问题第六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16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相关与回归的涵

8、义,掌握相关关系的各种分类。掌握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模型建立的方法。并能熟练运用模型进行预测。了解多元回归分析和曲线回归分析的一般问题。第一节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一、相关的概念和种类(一)、相关的概念(二)、相关的种类(1)按相关的程度分,有完全相关、不完全相关和不相关。(2)按相关的性质分,有正相关和负相关。(3)按相关的形式分,有线性相关和非线性相关。(4)按影响因素多少分,有单相关和复相关。二、相关系数(一) 相关系数的概念(二) 相关系数的计算(三) 相关系数的性质和应用第二节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一、回归分析的意义二、相关与回归的区别和联系三、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模型(1)一元线性回归的拟合(2

9、)回归系数的意义(3)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四、估计回归分析标准误差(一) 估计标准误差的概念和作用(二) 回归标准误差的估计方法第三节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1、多元线性回归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2、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和预测第四节 可化为线性回归分析的曲线回归1、曲线回归及其模型2、可化为线性回归的曲线回归及其拟合和预测第七章 时间序列分析(16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时间序列的涵义,掌握平均发展水平,增长量,平均发展速度及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了解时间序列的影响因素有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变动,不规则变动。掌握直线趋势,季节变动和循环变动的分析方法。第一节 时间序列的对比分析一、

10、时间序列数列的概念和种类(一) 时间序列的概念(二) 时间序列的种类(1) 总量指标时间序列(2) 相对指标时间序列(3) 平均指标时间序列(三) 编制动态数列的原则二、时间发展水平分析(一) 发展水平(二) 平均发展水平(三) 增长量与平均增长量三、时间序列的速度分析(一) 发展速度(二) 增长速度(定基增长速度和环比增长速度)(三) 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第二节 长期趋势变动分析一、影响时间数列的四个因素及其模型二、直线趋势的测定方法(一)移动平均法(二)最小平方法三、非线性趋势(可化为线性趋势的非线性趋势的测度)第三节 季节变动分析一、季节变动及其测定二、季节变动的分析原理和方法(一

11、)按月平均法(二)趋势剔除法三、季节变动的调整第四节 循环变动分析1、循环变动及其分析目的2、循环变动的分析方法3、循环变动的调整第八章 统计指数(14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指数涵义及分类。掌握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总指数的编制方法。熟练运用因素分析方法,对现象的变动进行因素分析。第一节 统计指数概念一、指数的概念及作用广义指数的概念狭义指数的概念指数的作用二、指数的种类(一)按其所反映的对象范围的不同,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二)按其所反映的指标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三)按其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的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综合指数、平均指数。第二节 加权总指数的

12、编制方法一、综合指数(一) 综合指数的概念(二) 综合指数的特点及其编制中存在的问题(1) 确定综合指数中的同度量因素所属时期(2) 确定综合指数中的权数及其所属时期二、综合指数的计算及分析加权综合指数的编制(1) 数量指标指数(编制的一般原则是将同度量因素的时期固定在基期)(2) 质量指标指数(编制的一般原则是将同度量因素的时期固定在报告期)三、平均指数(一) 平均指数的概念(二) 加权平均指数的计算(1)加权算术平均指数通常以 为权数对个体数量指数进行加权算术平均,以此计算的加权算术平均指数等于数量指标综合指数。(2)加权调和平均指数通常以 为权数对个体质量指标进行加权调和平均,据此计算的

13、加权调和平均指数等于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第三节 指数体系及因素分析一、总量指数与指数体系二、指数体系分析及其作用(一)总量指标因素分析(简单现象总体总量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复杂现象总体总量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综合指数体系的利用)(二)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第四节 几种常用的经济指数介绍几种常见的经济指数及其编制方法,包括零售物价指数、消费价格指数、生产价格指数、股价指数。四、 实践环节在课程进行中,布置相应的课程作业,要求学生对自己相关的环境做出调查,实现规定的统计调查目标。五、 教材本课程教材选用统计学,袁卫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六、 参考资料1黄良文、陈仁恩主编,统计学原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02. 钱伯海、黄良文主编,统计学,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3. 袁卫等主编,统计学,人大出版社,2002 4. 李洁明主编,统计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 5. 刘汉良主编,统计学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6. 施建军主编,统计学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七、 必要的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