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代表人物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9302335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戏剧代表人物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戏剧代表人物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戏剧代表人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戏剧代表人物(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豫剧代表人物豫剧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豫剧五大名旦”,代表五大风格旦角流 派,小生赵义庭、王素君,须生唐喜成、刘忠河和刘新民,黑脸李斯忠,丑角牛得草也成为各具特色的名 演员。特点豫剧一向以唱见长,在剧情的节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一般 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为听众听清,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豫剧的风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 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色自然, 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形成、代表作品河南人向

2、外地人说起豫剧,往往眉飞色舞,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外地人对河南人提起豫剧,也大都跷 指称赞。可以说,豫剧是河南人的骄傲。豫剧具有光辉灿烂的发展历程,诞生之后,不断向外拓展,不仅生根开花于河南全省的城镇乡村、平 原山区,而且流布了全国16 个省区,专业剧团数量最多时达到39 个,居全国360多个剧种之首。花木 兰、穆桂英挂帅、七品芝麻官、朝阳沟等剧目风靡全国,家喻户晓。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 原,从宝岛台湾到鸭绿江畔,无处不有“豫剧迷”。进入80 年代后,不少艺术门类,所有戏曲剧种都在惊呼 危机!而豫剧却在与困难的奋力拼搏中显示了它特有的生命力,继续为自己赢得了荣誉。豫剧的上座率、 自给率,豫剧的演员

3、人数、观众人数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豫剧大约产生在清代乾隆(1736-1755) 年间,那时叫河南梆子。到了清代末年,河南全省各地都有了河南梆子戏的演出团体。所以,我们把从乾 隆年间到清代末年这一段时期叫作河南梆子的产生和成长期。越剧特点 越剧表演既体现着中国戏曲表演的共同规律,如综合运用唱、做、念、舞(打)多种表现手段创造舞台形 象,表演虚拟化、歌舞化、节奏化,运用程式和注重形式美等;又有自己的特殊规律,这就是吸收了话剧 电影表演讲究内心体验,重视真实性的特点,以刻划人物性格为核心,把写实与写意、体验与表现、逼真 与美化结合起来。表演与布景、灯光、音乐、服饰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有浓郁的抒情

4、气息。与一些古老 的戏曲剧种相比,越剧表演不受严格的程式规范限制,往往根据剧情需要而灵活地运用程式,被视为有规 范的自由行动,比较自由、灵活,富有生活气息和真实感;与一些比较生活化的地方剧种相比,越剧表演 更注重提炼,表现手段也更丰富。产生、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 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 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 年以 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 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

5、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 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晋剧特点 晋剧,即中路梆子,是山西省的代表性剧种,为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由于它的活动地区在山西中部, 尤其是在太原附近、晋中一带,而且这一剧种历来受到山西中部广大群众的欢迎、喜爱,因称中路梆子。 中路梆子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 自己独特风格。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晋剧艺术家有丁果仙及其弟子马玉楼、张鸣琴、武忠、刘汉银等,还有晋剧皇后王爱爱;较年轻的表演艺 术家有谢涛、郭彩萍、宋转转、栗桂莲等。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

6、千古恨和现代戏新屯堡。形成晋剧又称“山西梆子”、“山西中路梆子”、“中路戏”,为山西四大梆子之一,为山西省的代表性地方戏曲剧 种,流行于我国山西、内蒙、陕西等地。它兴起于晋中的汾阳、孝义、祁县、太谷和太原一带,是蒲州梆子流传到山西中部后形成的,并且吸收 了祁县、太谷的秧歌及孝义、汾阳干板秧歌等艺术养分,又拥有蒲州梆子的诸多特点,是由蒲剧经创新而 形成的另一种风格的梆子戏。川剧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著名演员有张德成、贾培之、周慕莲、阳友鹤、陈书航等。传统剧目有“五袍”(青袍记、黄袍记、 白袍记、红袍记、绿袍记)、 “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 以及“江湖十八本”等,还有川剧界公认的“

7、四大本头”(琵琶记、金印记、红梅记、投笔记), 不少为其他剧种失传的剧目。 1949年后,经过整理,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川剧剧目,如柳荫记、玉 簪记、彩楼记等。特点川剧的表演艺术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并形成一套完美的表演程式,剧本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表演真实细 腻,幽默机趣,生活气息浓郁,为群众喜爱。有的演员还创造了不少绝技,如托举、开慧眼、变脸、钻火 圈、藏刀等,善于利用绝技创造人物,叹为观止。形成川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乃至更早的时期,而后两汉的角抵百戏,为早期的川剧奠定了基础。战国名篇 宋玉对楚王问中有“其为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所谓“下里巴人”,即是四川民间歌舞或者歌 者舞者的代称。

8、据太平广记及稗史汇编等文献记载,自蜀郡守李冰起,便有斗牛之戏。三国 时期,更是出现了四川第一曲讽刺喜剧忿争,可谓川剧喜剧的鼻祖。二人转特点 二人转,黑土地上盛开的艺术之花,它在农村的大舞台上异常活跃,甚至在蚕食着城市,有些农民观众真是宁 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农民喜欢二人转,不仅仅在于喜欢它外在的舞蹈、音乐、语言之类,以达到直觉上的快 感;而是透过那载歌载舞、化入化出的精湛表演,去体味人物的命运,去理解世态炎凉的艰辛,从而随着剧情的 发展,或悲或喜,或恨或怨,以达到感情上的愉悦.为什么二人转能有如此的魅力?我想,除去它在剧本、音乐、 表演等方面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之外,最突出的特点是二人转在表演

9、中有着独特的交流方式,唤起了观众感 情上的极大满足,使其在整个欣赏过程中得到了丰富的艺术享受代表人物、代表作品韩子平、赵本山、小沈阳 二人转有喜剧,如王二姐思夫、猪八戒拱地等,还有正剧包公赔情,悲剧孟姜女哭长城、 梁祝,悲喜剧冯奎卖妻等。形成二人转最初就来源于地头文化,过去的东北农村,文化生活很贫乏,在田间地头,随意一块空地,一男一 女不用任何道具就可以畅快淋漓的唱上一出,二人转给寂静的山村带来了欢乐。那些动作比如扔手绢,转 扇子、互相打情骂俏,以及唱腔都是一种发泄,一种随意。东北人生来强壮,过去靠游牧或渔猎生存,放 荡不羁的性格使人们可以无所避讳地谈性。东北的冬季十分漫长,农民只好坐在炕头上磨嘴皮子,这时“荤 段子”就成了他们插科打诨的作料。因此解放前的二人转里就有很多“荤性”, “荤口”,演员在台上口无遮拦 率性而为, “荤嗑”、 “粉词”满天飞,用以吸引观众。甚至有人说,二人转是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一盘“农 家菜”,是东北民风民俗的一种体现。如果二人转没有了性文化,失去了它的“粗”和“俗”,二人转也就失去 了生命力,也失去了农村广大市场,也不能称之为二人转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