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理解题解题方法指导系列.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9298254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阅读理解题解题方法指导系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现代文阅读理解题解题方法指导系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现代文阅读理解题解题方法指导系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现代文阅读理解题解题方法指导系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现代文阅读理解题解题方法指导系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文阅读理解题解题方法指导系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理解题解题方法指导系列.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文阅读理解题解题方法指导系列(一) 我们要做好阅读题,首先我知道考阅读题的目的是什么,(考查我们对文章的“概括能力、判定分析能力、理解表述能力及鉴赏能力)。再就是这阅读题“会从哪些方面考我们”。一般现代文阅读,从大的方面看,有这么几个方面:1、对文章的整体感知;2、对文章的概括提炼;3、对文章语言品味;4、对文章的手法欣赏(赏析);5、对文章的感受评价;6、几种不同文体的阅读理解(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散文等)。下面来分别说说考点的要点: “文章的整体感知” 关于文章的整体感知,我们一般注意下面几个方面:l理解文题含义;2简述内容要点;3把握关键语句;4理清文章结构;5分析人物性格

2、;6领会文章主旨;7领悟作者情感;8表达阅读感受。所谓整体感知,就是从文章的整体上着眼,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文章主要部分的大意,能找出表达全文主要内容的中心句,理解文章的寓意,概括文章所表现的对象的主要特征,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文章的感情倾向,理解文章的基本写法和表达技巧。那么,怎样来把握整体感知这一考点呢?1遵循整体感知的顺序。无论哪一种文体作者在行文的过程中总会遵循一定的顺序,这种顺序也可以说是作者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作为读者,要把握作者的对事物的这种认识也要遵循一定的顺序。从思维的过程来看,主要有两种顺序:由前到后的顺序。任何一位读者无论阅读什么文章几乎都是按照由先到后依次推进的读书方

3、法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然后以段为落脚点把相同意思的段落又组成一个整体,这样就把一篇文章的基本脉络弄清了。由浅入深的顺序。很多时候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还会碰到这种情况。首先感知到的是表面的、肤浅的、零乱的东西,这时就要求我们深入思考挖掘内在的内容,才会得到深层的实质的内容。尤其是那些比较含蓄、隐晦、曲折的作品,如运用象征手法的作品,更需要用这种办法来把握其真意。2、认识整体感知的内容。俗话说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的当我们连感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都还不知道的时候却要我们去做整体 感知的题目。岂不是痴人说梦?一篇文章要感知的内容虽然很多,但概括起来却只包含两大方面:一是思想内容(文化背景、写作意图、词句

4、含义、中心意旨、感情基调)方面,一是表现手法(词语锤炼、句式选择、结构特征、人物描写、思路线索、象征对比)方面。因此,掌握八个常见目标显得十分重要。3掌握整体感知的技巧。(1)揣摩文章标题,感知文章全貌。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是文章向读者展示“心灵”的窗户。读者透过这扇“窗户”可以窥探到”心灵”中的很多秘密。记叙文的标题有的揭示了全文的重点内容,有的暗示了全文的中心意旨,有的是全文的行文线索,有的形象展示人物的性格,有的揭示人物的遭遇。议论文的标题,有的展示全文的论述话题有的直接显示全文的中心论点。说明文的标题,有的直接表明全文的说明对象有的不仅表明说明对象,而且显示对象特征。因此仔细

5、揣摩文章标题就能较好地感知文章全貌。(2)寻找关键语句,把握重点内容, 文章的关键语句大多有寓意深邃、意在言外的特点,它常常出现在文章的关键处,给读者一个打开认识其“心灵”的窗口,使读者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之时,顿生”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这种关键句或者直接表明中心意思,或者曲折表明感情倾向,或显示行文思路,或者形象展示人物性格。因此,把握了文中关键性的语句,也就把握了全文的重点内容。(3)关注过渡照应,理清文章结构。(3)关注过渡和照应是使文章脉络顺畅、线索贯通的一个重要手段。过渡的作用是使文章上下之间的衔接与转换和谐自然,一般用过渡性词语、过渡性句子或过渡性段落来表示。在阅读中,找到

6、了这些词语,句子或段落也就弄弄清了文章的结构,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的呼应,主要有三方式:首尾照应,它不是同一层次的简单重复而是进一步的拓展与深化。前后呼应。前文将有关内容一一交代,后文则与前文的交代一呼应。行文与文题照应。行文中多处扣住题目,照应题目,突出主题。因此,关注文章的过渡与照应,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文章的结构。(4)留心开头结尾把握文章主旨。开头和结尾都是文章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头是文章的起始,我们常用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等词语来形容文章的开头。也就是说,它往往揭示文章的中心意思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显示文章的整体风格、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领起或铺垫下文,结尾则是文章的收束,我们常用卒

7、章显志、画画龙点睛等词语来形容文章的结尾。也就是说,它往往揭示或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引发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因此,留心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大意,进面把握文章的主旨。 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

8、(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

9、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修辞类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

10、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8.对比:使所

11、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答题格式:强调,加强语气等; 答题示例1: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

12、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答题示例2:(2004年高考题)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类比(比喻)的手法,将参加社会活动类比(比喻)为喝酒,将过分热衷社会活动而不再创作类比(比喻)为酗酒。少喝有眼健康(有益创作),多喝则无益,酗酒则造成“快乐的死亡”(没有作品发表)。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思路:1)确认指定段落(句子)在行文中的位置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

13、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照应上文,前后呼应;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2)明确段落的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 答题示例1: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14、。答题示例2:(2004年高考题)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内容上,这件事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活,诗意地看待生活。 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深化了作者的思考,引发了议论。 答题示例3:(2004年高考题)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作用:第一层写修表的经过,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作铺垫;第二层写表的来历凸显父亲的精神;第三层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对父亲精神的感悟。好处:由表及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补充:1.线索: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

15、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2. 段意的归纳 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3.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人称等):艺术类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答题示例1: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