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指南(教育心理学)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9270640 上传时间:2022-08-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指南(教育心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指南(教育心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指南(教育心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指南(教育心理学)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指南(教育心理学)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指南(教育心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指南(教育心理学)(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教育心理学概述(一)研究对象与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广义: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包括教育心理学、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狭义: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专门研究发生在教育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研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研究内容: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五要素、三过程)要素:学生(主体,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

2、教材、课程)、教学媒体(载体/工具)、教学环境(物质/心理)过程:学习过程(研究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二)作用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帮助教师准确了解问题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三)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四)发展概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命名专著2发展时期(20

3、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或:创建:夸美纽斯(遵循自然)、裴斯泰洛奇(教育心理学化)、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卡普捷列夫(出版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世界最早的系统教育心理学专著)发展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走向成熟布鲁纳、奥苏伯尔、加涅完善(成果4)我国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教育实用

4、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为师范教育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成果表现: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二、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概述含义5: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心理发展 基本特征4: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阶段特征:少年期(初中11、1214、15)、青年初期(高中14、1517、18)(二)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初中特点:半成熟、半幼稚;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抽象占主导,现反省思维;独立批判、片面主观并存;随意性显著增长;成人感;内心世界、朋辈交往;

5、自控能力不强高中特点:生理、心理和社会上向成人接近;经验型转向理论型,现辩证思维;人生观(道德感、美感、理智感)深刻发展;客观、敏感;冲突矛盾(三)教育含义1学习准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2关键期: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提出者: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动物身上存在“印刻”), 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等。)(四)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识论创始人四阶段:感知运动、前运算

6、、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阶段)维果斯基(社会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理论的先驱-“最近发展区”)认知过程发展特点(观察发展、记忆发展、思维发展)认知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2: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教学促进认知发展。认知发展理论具体内容: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特点:感觉和动作分化;后期思维开始萌芽前运算阶段(27岁)特点: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思维受直觉表象的束

7、缚;思维特征: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性;不可逆。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特点:思维可逆,能进行逻辑推理;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特点: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思维灵活。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关于最近发展区,提出者:维果斯基(前苏联)定义: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

8、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意义:、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五)人格发展与教育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8阶段论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健康人格(人格统合3)的建构: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统合2、自我与社会的统合、自我与实践活动的统合。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点之一】(形式/内容/自我观念)

9、组成: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发展阶段:生理自我(1岁末开始,3岁左右基本成熟)社会自我(3岁以后至少年期成熟)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简答):青少年突变、生理加速反省出现、新的自我中心(认知歪曲2)、建立自我同一性。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论述):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帮助中学生获取积极的自我体验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六)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认知过程: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体现为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个别差异)认知差异:智力因素,教育意义3认知方式(认知风格):个体偏爱的习惯采用的加工信息方式。(表现:场独立/场依存(威特

10、金提出)、冲动型/沉思型(速度和准确性方面的差异)、辐合型与发散型(或整体型/序列型吉尔福德提出))教育意义:创设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性格差异:性格: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特征差异:态度、理智、情绪、意志等特征类型差异:机能类型说、向性说、独立-顺从说性别差异教育意义: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或:*智力差异:、智力反映了一个人的聪明程度,而且这种聪明程度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所测定的分数(智商IQ)来衡量;、智商呈常态分布,即:全人口中,智力超常和

11、智力低下者均为少数,多数人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比率智商)韦克斯勒量表(离差智商)、差异表现:(见书P27)个体差异,群体差异(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如何因材施教)P27、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定义: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差异表现性格特征差异(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性格类型差异(外倾性和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教育含义:性格的个别差异影响学生对学

12、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三、学习的基本理论(一)学习的实质与特征(广义)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3。(狭义)人类的学习: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这一定义说明: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人类和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 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生的学习

13、:定义: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学习内容: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学习的一般分类(P32-33)*要会辨别具体事例*。分类: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8、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5、我国的分类38:信号、刺激-反应、连锁、言语联结、辨别、概念、规则、问题解决等学习5: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等学习3: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的学习(二)联结学习理论理论要点: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行为间建立联结强化作用习惯是练习与强化的结果熟悉刺激出现

14、,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发生 基本思想:强化是影响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分为经典性条件作用与操作性条件作用。尝试错误说(桑代克):学习即联结,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并逐步淘汰错误而习得的(把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经典条件作用论(巴甫洛夫)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泛化、辨别操作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基本规律:A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定义理解)B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定义理解)C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信息加工学习论(加涅):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学习阶段8与教学设计应用:塑造或促进良好行为(普

15、雷马克原理/行为塑造);消除不良行为(餍足、代价、结合消退和强化)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三)认知学习理论(更为复杂)完形顿悟说(苛勒)主要观点:学习是对知觉的重新组织,是形成一种完形;学习通过顿悟实现。评价:肯定主体能动作用,强调认知功能的重要作用;但只是一种形式,不是全部。(对反对当时行为主义学习论的机械性和片面性具有重要意义)认知结构学习论(布鲁纳)-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认知结构:反映事物之间稳定联系的内部认知系统,是用来感知和概括新事物的一般方式。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4。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奥苏伯尔)分类:(学习的进行方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认知结构的关系)意义学习/机械学习。意义学习:即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