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史家胡同讲解词..docx

M****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7.80KB
约8页
文档ID:559269880
史家胡同讲解词..docx_第1页
1/8

史家胡同博物馆讲解词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史家胡同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位于史家胡同24号,原为凌叔华故居,后凌叔华一家定居伦敦,院落曾被出租在博物馆建立之前,这里曾是史家胡同幼儿园,现在,我们仍然可以在博物馆的东墙上看到幼儿园的壁画胡同是北京城市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北京城的历史,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位于东城的史家胡同作为北京胡同的缩影,至今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这里催生了中国近现代教育,见证了北京人艺的诞生,也曾居住过诸多名人志士,形成了独特的名人文化史家胡同社区居民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区文明,史家胡同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这里充满了他们对于生活的全部憧憬与回忆史家胡同博物馆的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筹备建立起来的,它是中国第一条胡同博物馆,同时也是第一条社区博物馆有不少专家学者对北京胡同的数量做过统计,因为依据的数据不同,因而最终的统计数字也有较大差异,有说三千多,四千多,也有说六千多,至今没有一个较为权威的统计数字,胡同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北京城市文化的杰出代表,他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东城区人民政府朝阳门街道办事处主持并筹备了史家胡同博物馆,在筹备期间,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援指导,凌叔华的后人陈小滢对于要将24号院改建为博物馆一事大力支持。

英国王储慈善基金会查阅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出资为史家胡同修建了博物馆建筑,尽量复原了凌府的原貌同时,他们还协助筹备组联系各界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博物馆的展览建设进行了指导备注:进入展厅1)参观【胡同之始】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史家胡同博物馆展览此次展览共分为十个展区,现在我们走进的是第一展区——史家胡同历史沿革,史家胡同的建设最早可追溯到元代,元朝统一中国后,在北京兴建元大都,史家胡同所在区域就被规划在内,当时属于思诚坊,元大都的规划建设以《周礼·考工记》的王城规划理想为出发点,结合地理形态进行的规划而北京胡同的规格布局属于典型的方格路网,这种布局能在最大程度上增加土地的利用率在展览中,我们对比了元大都与曼哈顿的街区对比,两者在城市的布局上有着惊人的相似参观【得名史家】史家胡同的名称由来,始于明代,相传是由于胡同内居住过史可法而得名的,史家胡同小学内还发现有史可法的祠堂,但是在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清时期,许多古籍文献中对史家胡同就有明确的记载了,明嘉靖年间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史家胡同”的名字就已出现了,而史可法是在明末抗清才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的所以史家胡同得名于史可法这一说法就不成立了,也有人说史家胡同得名是由于在这里曾有一户史家大户居住,因而得名,不过,至今仍没有什么明确的证据。

参观【旗人居所】,在乾隆京城全图处停留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张地图为《乾隆京城全图》的局部,这条狭长的道路为史家胡同《乾隆京城全图》是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完成的北京全城地图,又称《清内务府京城全图》原藏清内务府,现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全图高14.01米,宽13.03米,比例约合1:650该图的比例尺和精详程度在世界古代城市地图的绘制史上实属罕见在地图中,内外两城的规划形状、城墙和城门的构筑细节,以及大小街巷、胡同的分布,均清晰可见;宫殿、园囿、庙坛、府第、衙署以贡院等主要建筑的平面形制,皆出于实测;民居、宅院、房舍等亦有表示全图的绘工十分精细,且以写真的手法显示主要建筑物的立面形状我们截取了此图的史家胡同的位置,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它了解史家胡同在清代的规格布局参观【旗人居所】、【近代风气】清朝实行旗民分居政策,将北京内城分为八旗驻地,拱卫皇居史家胡同所在的地区属于镶白旗,这在许多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知道19世纪中晚期,清朝统治逐渐衰微,京师社会半殖民地化,在此影响下,北京的满汉内外城分住的现象开始改变在1900年北京地图中,已经不见京城八旗分布格局民国时期,大量人口涌入北京,为了适应当时的需要,城市的通路系统有较大调整,但对于北京的总体布局没有大影响。

接下来您看到的这几组展品,是史家胡同所在区域的道路工程的维修与建设以及居民住宅的居住与搬迁等相关的文件、档案记载大家看这件展品,是一幅史家胡同改建四合院的规划蓝图,该图是按照1:100的比例绘制而成的,从图中可以看出,整个院落的内外院分明,每一间房都标注了用途在右侧的附注中,写明了设计要点,比如采用新式房架,节省材料和建筑费;房间两面留窗,增加空气流通等 参观【近代风气】,在丹麦使馆处停留辛丑条约签订后,北京东交民巷被辟为外国使馆区,周边地区的史家胡同受其影响, 1912年,丹麦公使馆在史家胡同路北绍宅成立,阿列斐伯爵成为首任驻华“特命全权公使”阿列斐一家在那里一直居住到1920年据考证,丹麦公使馆的位置大约位于现史家胡同41-47号之间的某几处宅院当时的丹麦公使馆大厅的墙壁上悬挂着丹麦国王克里斯钦十世和王后亚历山大琳娜的画像,厅内设有一屏风,屏风前是一尊喜笑颜开的弥勒佛守护着大门厅内布置着宫灯、坐榻等极具中式风格的物件,但是其摆设方法与位置又与中国人的习惯不同,体现出明显的中西文化差异参观【胡同新生】【史家胡同模型】 解放后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行和人口大规模的增长,北京内城区陆续拆除了一部分年久失修的危旧平房,兴建了楼房。

同时合并了原来的一些街道胡同,出现了“小区”这个新兴事物,史家胡同在新的历史时期也发生了变化目前史家胡同社区共有楼房 15 栋,平房院落 82 处其中楼房大多为建国初期建筑,而平房院落大多风貌保存较好大家看到的这个模型,是根据1959年的史家胡同的航拍图制作而成的,各个院落的规制和布局都十分清楚明白,在参观完博物馆后,大家可以到胡同中去逛一逛现在保存下来的四合院的建筑,有许多已经被拆分或改建过了,我们选取了两个规制比较完整和典型的院落,进行复原大家可以找一找我们现在的位置史家胡同24号在哪,比较明显的特征是,24号院东侧是人艺的2层小楼,而24号院内有一处抱夏史家胡同23号院是现存的保存的相对完整的院落之一,它的建筑规制与乾隆十五年城图上所绘制的几乎一摸一样它是一个典型的三进四合院,四合院内有一处十分漂亮的垂花门,如果您到院子里参观,还能看到建筑上的漂亮的彩画23号院曾经是中国首位驻荷兰大使彭明治的居所史家胡同51号,旧时门牌24号,位于史家胡同西段北侧,坐北朝南,原是一座三进四合院,后来第三进院子被分出,在内务部街南侧另辟街门,形成独立院落史家胡同51号最终形成一座二进四合院街门面南,大门内原有一座“一字影壁”,1985年被拆除。

二进院落有正房和东、西厢房各3间,院内有抄手游廊环绕;正房左右各有耳房1间正房的内部装修为清代式样:北部抱厦部分的隔扇由两座八方屏门组成,屏门顶部有一个楼阁式书橱,上有朝天栏杆,西里间屋有一架楼梯通向书橱,室内还有碧纱窗院内栽有海棠、苹果等树木,环境幽雅1960年,著名学者章士钊入住此院;辞世后,其女章含之、乔冠华夫妇在此院居住2011年,史家胡同51号被列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观看多媒体【】,并进入下一展区【人艺摇篮】参观【人艺初创】接下来大家进入的展区是人艺展厅,史家胡同20号,也就是老门牌56号院是北京人艺的摇篮人艺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简称,喜爱话剧的朋友应该都很熟悉人艺,人艺的前身是华北人民文工团,1950年华北人民文工团改建为包括歌剧、话剧、舞蹈、管弦乐等综合性的文艺团体,定名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也就是现在大家惯称的“老人艺” 史家胡同56号院也就是今天的20号院被辟为演员队的集体宿舍1952年6月12日晚上7点,“老人艺”话剧团与原中央戏剧学院附属话剧团合并,在史家胡同56号(今20号院)院内举行了北京人艺成立大会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代表北京市政府宣布批准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宣布任命曹禺为院长,焦菊隐、欧阳山尊为副院长,赵起扬为秘书长。

院长办公室就设在东跨院的三间大北房内,北京人艺建院初期,四位剧院领导人就是在这里为人艺规划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参观【龙须沟】北京人艺的经典剧目《龙须沟》与史家胡同有解不开的情缘,《龙须沟》剧组全体成员都住在史家胡同56号的宿舍老舍先生完成《龙须沟》的话剧剧本后,由焦菊隐任导演,在话剧的排演期间,为了帮助演员们更好的理解《龙须沟》,焦菊隐曾多次请老舍先生来56号院为演员们读剧本,这项传统被人艺保留了下来,只要是焦菊隐导演的老舍先生的戏,必要请老舍先生到史家胡同来读剧本参观【《老北京叫卖组曲》】《老北京叫卖组曲》是由《龙须沟》的幕后音响效果演变发展而成,主要通过声音表现过去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大家看到的这张背景图片是1952年北京人艺去农机厂参观时的即兴演唱,后人艺保留下来,排演成一个单独的小节目在中央电视台1983年春节晚会上,人艺的艺术家们为全国人民进行了表演《老北京叫卖组曲》这一京味十足的节目,得到了观众热烈反响与好评著名画家吴冠中观看了晚会后,特意在北京晚报上撰稿,对老北京叫卖组曲大加推崇如今,《老北京叫卖组曲》不仅是北京人艺的业余演出的保留节目,也成为了史家胡同社区的优秀品牌节目,社区组织胡同居民排演组曲,并请蓝荫海对居民们进行了指导,并多次到外演出。

多媒体中是1983年春晚上的《老北京叫卖组曲》,大家可以点播欣赏一下参观【多媒体视频】后继续参观周总理对文艺事业非常支持,对人艺更是倍加关怀,从剧场建设到提高剧院艺术水平以及演职员生活等方面,周总理都给予指导、关心和帮助只要时间允许,总理在观看北京人艺的演出后都会亲切的接见并多次到原56号院探望、关心演职员的生活欧阳山尊称总理才是剧院真正的奠基人如果您对北京人艺的历史以及其他相关内容感兴趣的话,建议您可以去参观一下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它位于北京王府井大街22号首都剧场四层,是中国第一家戏剧博物馆,馆内收藏和展示了许多珍贵的文稿和影像影音资料参观【庚子赔款留学生】中国留学史与我国近代史一样,随着国家、民族的兴衰跌宕起伏,潮起潮落史家胡同具有优秀的教育文化传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庚款留美学生的派遣是中国政府第二次有计划地大规模向海外派出留学生第一次是1872至1875年间,清政府将120名12至15岁的学生赴美1900年,也就是光绪二十六年,北京爆发了“庚子之乱”当时,几十万号称“刀枪不入”的义和团入京围攻各国使馆不久,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慈禧太后弃都而逃1901年,李鸿章被迫与各国签订耻辱的《辛丑条约》,同意向十四国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分三十九年付清。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庚子赔款”   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用所退还的中国“庚子赔款”中超出美方实际损失的部分钱款帮助中国办学,并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创办清华学堂,这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在清华园正式建立之前,清朝外务部奏请朝廷成立游美学务处,管理赴美留学事务游美学务处就设在史家胡同,在1909年到1911年三年间共举行了三次招生考试,考试地点在史家胡同59号,也就是今天史家胡同小学院内赴美留学的选拔十分严格,需要满足“身体强壮,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年龄适当,中文须能作文并有文史知识,英文须能直接入美大学及专科听讲”的条件第一次赴美留学报考了630人,初试,考国文、英文和本国史地,录取了68人;再到复试,分别考物理、化学、博物、代数、几何、三角、外国历史和外国地理诸科连初试带复试,一共考了七八天最后一放榜,仅录取了47人后两次考试有分别录取了70人和63人在这180人中,有教育家梅贻琦、语言学家赵元任、文学家胡适、气象学家竺可桢以及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为中国近代科学发展中的许多新学科的建设培养了人才参观【左翼宗学】 “左翼宗学”,始建于清雍正二年闰四月初五,也就是1724年5月27日,是清朝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