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性心肌病介入治疗.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9266732 上传时间:2023-11-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肥厚性心肌病介入治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肥厚性心肌病介入治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肥厚性心肌病介入治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肥厚性心肌病介入治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肥厚性心肌病介入治疗.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肥厚性心肌病介入治疗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 HOCM)是原发性心肌病的一种,至今原因不明了,多数学者认为与遗传有关,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HOCM是一种具有独特血流动力学及临床症状的特发性心肌病,其主要病理变化是病变区域心肌细胞肥大、心肌形态异常,心肌纤维呈无序状排列,导致相应部位心肌肥厚。有报道约33%患者的心肌肥厚表现为室间隔肥厚,左室流出道血流动呼学异常。典型特征为肥厚的室间隔突入左心室流出道(LVOT),二尖瓣前叶于收缩期靠近室间隔,LVOT狭窄,使血液流径LVOT时受阻。HOCM的临床特点比较复杂,患

2、者往往病情严重,可能表现为心悸、胸痛、胸闷、劳累性呼吸困难,头晕、晕厥、心功能不全等反复发作,活动耐量和生活质量较差,是年轻人猝死的常见病因之一。未经治疗或仅经药物治疗者,年死亡率达1.7%4%,约有50%的HOCM病人可能发生猝死,故对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一直为心血管医生所关注。常用-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拮抗剂有时难以控制症状,而外科手术创伤较大,复发率较高,术后死亡率也相对较高。近年来随着介入心脏病学的迅速发展,HOCM的介入治疗也发展较快,包括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及经皮间隔化学消融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eptal Myocardial Ablation, P

3、TSMA)和带膜支架植入术的广泛应用。 1HOCM的病理生理: HOCM是肥厚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HCM)的一种类型,约占HCM的25%,主要表现为室间隔不均匀显著肥厚,收缩期二尖瓣前叶移向间隔(SAM现象),形成流出道狭窄,导致左室流出道(LVOT)梗阻,造成左室流出道显著压力阶差,左室射血障碍,通常将安静时压力阶差30mmHg称有意义梗阻。病理可见到心肌细胞异常肥大,排列方向紊乱。肥厚心肌顺应性不良,左室收缩顺序改变,位于肥厚室间隔内的冠状动脉(间隔支)常有增粗及增厚现象。 2. 目前治疗HOCM的方法: 由于临床症状的发生取决于梗阻的程度,

4、即左室流出道梗阻是本病的主要矛盾,因此任何一种疗法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减轻流出道梗阻,最终解决临床症状并减少猝死的发生率。 2.1 药物疗法:如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及乙胺碘氟酮等,疗效有限。 2.2 手术治疗:该方法不适合推广应用的原因是要达到1-2%死亡率需要相当熟练的手术技巧及经验,且创伤较大,病人接受性差。 2.3 双腔起搏器治疗:于70年代中期开始应用与临床,其机制为心尖及心脏基底部收缩的不同步性,使得在收缩期二尖瓣水平的LVOT增宽。亦即右室心尖起搏引起室间隔的异常运动(收缩期向右室移动)减轻了流出道的梗阻。目前在世界上已有很多中心临床观察,包括随机双盲与AAI起搏对照的实验及长达5

5、年的随访结果,但例数较少,初步证实DDD起搏治疗HOCM安全、有效,包括行外科手术失败的病人。目前尚无证据表明起搏器能降低猝死危险或改变病人的临床过程。Nishimura等,近期进行的随机、双盲、交叉对照实验,结果21例中DDD治疗的HOCM病人19例,其中63% LVOT压差明显降低,症状改善,31%的病人症状无改善,5%的病人症状反而恶化。目前尚需进一步大规模、多中心临床实验来确定DDD在HOCM治疗中的地位。 3. 治疗HOCM的新方法-PTSMA : 由于手术切开-切除肥厚间隔心肌治疗HOCM取得了可靠的临床效果,提示人们可用化学或其它方法消除肥厚的室间隔,以达到同样的解除LVOT梗阻

6、,改善病人症状及预后的目的。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HOCM是近年来出现的又一治疗HOCM的方法,由英国医生Sigwart于1995年首次应用于临床。 3.1 国内外开展情况: 目前世界上总例数已超过500例,最大系列的两个研究中心在德国,报告的病例数分别为100例及241例,其中心还包括英国、美国、波兰,日本等。我国尚未加入病例统计。目前国内许多医院均有能力开展此项技术,其中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内科从1999年开始已经顺利完成50余例此项治疗技术,根据随访观察,疗效显著,无一例有严重的并发症。 3.2 临床依据:1994年Gietzen发现暂时阻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发出的第一间隔支可缓解HOCM

7、的LVOT梗阻,1997年Kuhn等在10例病人中证实,用常规PTCA球囊暂时阻断左前降支发出的较大的第一间隔支,所有病人均有室间隔局部缺血改变,同时心室压力阶差明显下降,而在恢复间隔支供血后,心室压力阶差明显增高,在室间隔局部缺血发生时,所有患者的左室舒张末压均无增高。这为HOCM的化学消融术提供了实践基础。上述实验中,间隔部缺血时即有压力阶差下降,提示PTSMA治疗HOCM更主要的原因是间隔支闭塞造成的间隔心脏缺血坏死,使间隔心肌的收缩力下降或丧失,而术后间隔心肌坏死变薄而减少流出道梗阻虽起作用,但可能不是主要原因。 3.3 适应症:1)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例如晕厥、心绞痛或心功能不全(心功

8、能-或级合并卒死危险因素)。 2)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起搏器治疗、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愿意接受PTSMA治疗者。3)超声提示,有明显主动脉瓣下梗阻,SAM征阳性。4)导管测压显示LVOTG静息时30 mmHg ;或静息时30mmHg,应激时50mmHg。5)能够确定靶间隔支血管,且球囊能到位。 3.4 非适应症:1)非梗阻性心肌病。2)合并需要外科手术同时解决的其它心脏疾患,诸如:瓣膜病,需要搭桥手术的冠心病。3)合并严重的二尖瓣病变。4)不能确定靶间隔支及球囊在间隔支固定不确切。 3.5操作方法:具有行PTCA能力的单位(包括设备、仪器、人员及经验)可进行PTSMA。术前行冠状动脉造影,测定左

9、室流出道压力阶差(三种方法):用猪尾导管在左心室主动脉连续测压可测定左心室与主动脉之间的压力阶差;用端孔导管或右冠导管连续测压可得到准确的主动脉瓣下狭窄的压力曲线;亦可穿刺房间隔通过左房进入左室测压,可同步显示左室内压力与主动脉内压力两条曲线(需同时置一猪尾导管于主动脉内)。PTSMA术前应置入临时起搏器,依PTCA技术沿导引钢丝将合适直径的over the wire 球囊送入拟消融的间隔支内(通常为第一间隔支);通过中心腔注射造影剂以观察有无造影剂通过侧支血管进入前降支或其它大血管,及观察该间隔支的分布区域大小;球囊充盈封闭拟消融的间隔支1030分钟后,若病人心脏听诊杂音明确减轻或压力阶差下

10、降者证明该靶血管为“罪犯”血管;通过球囊中心腔缓慢注入9699的无水酒精13毫升。注射酒精时应严密观察病人的心率及心律变化、胸痛的严重程度等。 亦可于注射酒精前,先静脉推注杜冷丁或吗啡,以减轻病人的胸痛反应;如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变化不满意,可选择第二靶血管。 3.6 并发症:目前所报告的并发症包括:酒精泄露。 前降支撕裂致AMI。急性二尖瓣关闭不全。 右室梗塞。 室颤。 左室游离壁梗塞。 房室传导阻滞。 束支传导阻滞。 死亡。 3.7 心肌声学造影对PTSMA的指导意义:在Hubert,Seggwiss报告的241例中,有211例是在心肌声学造影(MCE)指导下进行的。其中9例因声学造影找不到

11、合适的靶血管而放弃,18例根据声学造影结果改变了消融的靶血管。在MCE指导下的PTSMA并发症显著低于非声学造影组。声学造影进一步明确靶血管与消融心肌之间的关系,避免不必要的损伤。但由于国内无心肌声学造影剂,故国内大多数医院尚无法采用此项检查技术。 3.8 目前的初步结论:PTSMA治疗有临床症状的HOCM患者,近、中期疗效可靠,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由于间隔梗死造成间隔心肌重构,随着时间推移,左室压力阶差及左室后壁厚度进一步降低。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内科的随访观察,612个月时PTSMA术后患者室间隔厚度、LVOTG均有显著性下降,二尖瓣返流现象有明显缓解或消失,患者的运动耐量和心功能明显改善,同时

12、动态心电图结果观察发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3.9 尚需解决的问题:PTSMA是一项治疗HOCM的较新方法,尚无公认的指南可供参考,许多问题仍在探索中,诸如:更为确切适应症的选择。如何避免AVB及死亡。消融时酒精最佳用量及与注射速度之间关系。需要消融的间隔支数。二次消融及与其它治疗方法结合使用的问题。专用器械,如短球囊(长度5mm)等。为此需要开展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双盲、对比实验,以确定PTSMA在治疗HOCM中的地位。对HOCM治疗方法选择的建议: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HOCM患者可采用PTSMA或DDD起搏治疗,若两者均无效可手术治疗。 若间隔心肌较薄(15 mm)则不适合PTSMA或手术治疗,可采用DDD起搏治疗。 合并房颤的病人不适合DDD起搏治疗。 合并其他需要心脏手术的疾患以手术治疗-并解决为佳。 因PTSMA尚存在AVB,甚至死亡的并发症,不同中心并发症差异很大,可能与手术操作有关,故开展此项技术的单位应慎之又慎,不应将该方法视为减少HOCM猝死的特殊方法。相信随着技术的改进,PTSMA的并发症会进一步减少,疗效会达到或接近手术效果。总之,PTSMA是相当有前途的治疗HOCM方法之一,目前应视该法为治疗严重症状HOCM的一种选择,特别是那些手术有高危的病人。核医学检查对肥厚性心肌病心电图负向T波机理的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