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9264141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石湾中心小学 胡玉桥 2012年6月任何知识均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也不例外。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将人类认识知识的过程简约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自感悟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同时,学生在感悟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着积极的探索、思考,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曾看过德国教师在教学正方体的认识教学一课的录像课,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感受颇深。教师在教学正方体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这个知识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小棒和一些橡皮小球)搭一个正方体。于是学生纷纷动手搭了起来。但是一段时

2、间过去了,问题也就出现了,有些小组搭出了“漂亮”的正方体,可是有的小组搭出正方体就是不像样,还有的小组就连一个完整的正方体也搭不成,这是为什么呢?教师抓住这一机遇,向学生提出了问题,让全班同学共同分析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原因。于是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原来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小组的小棒只有11根;搭得不“漂亮”的小组虽然有12根小棒,但是这12根小棒的长短不一样的这样,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感悟了人类对正方体特征的认识的过程,在玩中学到了这一数学知识,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都是相等。看了上述教学环节,笔者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小学数学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仅仅是一些基础知识吗?当

3、然基础知识是我们小学教育必须完成的任务。但是21世纪的建设者,在需要这些的同时,更需要一种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或许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不可能出现什么科学家,但是从小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也是新时代对小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那么我们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做些什么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一些尝试。一、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创新的机遇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是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提出的“为什么这些小组搭的正方体不漂亮?”这个问题就问到了点子上,让学生带着问

4、题去观察、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很快就得出了“正方体12条棱长度相等”这一结论。其实,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只要我们教师认真地去分析教材,精心地设计问题,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绝大部分知识都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掌握的,教师没有必要通过传授的方法将这些知识教给学生。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让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更主要的是摆脱了长期依赖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得到充分的培养,从而渐渐形成了创新的能力。二、提供充分的时间,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人类社会的创新发明,大凡不是某一个科学家凭空想像得到的,而是要进行

5、不断的实践。所以,给学生创新的时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一节课40分钟也好,35分钟也罢,如果这些时间老师还窃为已有,不能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的话,那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只是一句空话。设想,如果将课例中的教学环节,改成教师展示,学生睁大眼睛看,这样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虽然从表面上看“节约”了时间,但是长期在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出来的学生,除了被动的接受,还能学些什么,更不要说创新能力的培养了。三、给学生以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活动创新需要时间,创新更需要空间。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数学的真谛,才能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离开了空间、离开了学生的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我们教师要象课例中那样,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为了我们的社会,为了我们孩子的未来,给学生一点创新的时空吧。只要我们从每一堂课、每一个练习设计、甚至每一个提问扎扎实实地做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不只是一句口号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