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习经历.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9261553 上传时间:2022-11-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习经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习经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习经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习经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习经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习经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习经历.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开发课程资源 丰富学习经历 日期:2012-12-07 作者:徐淀芳 来源:文汇报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激发学校优质办学活力 开发课程资源 丰富学习经历 上海市中学阶段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渐入佳境 校本课程,简言之,就是学校根据学生成长需求和可利用的资源,自主开发、自行实施的课程,具有鲜明的学校特点。 课程,是国家提供给学生的基础教育的“母本”,也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蓝本”,更是学校实施教育的“范本”。 自1998年起,上海中小学幼儿园实施二期课改,在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试行稿)中,明确提出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目前,本市已形成了市、区县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在市、

2、区县、学校的共同努力下,一大批具有学校特色、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已日趋成熟,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学习经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也为优质校本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了基础保障。 课程,是学生成长的一份经历,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一种体验,更是与师生成长相伴相生的一个生命印记。校本课程,体现了学校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引下,为学生成长所提供的更全面周到的教育服务,表现了学校通过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心,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校本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选择性、适应性、发展性学习的机会和载体。 为提升本市中小学校本课程的质量,促进中小学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的建设、交流和学习,实现优

3、质课程资源的共享,经市教委研究决定,自2012年起,每三年开展一轮上海市中小学校本课程征集展示活动。首届校本课程征集展示活动主要面向全市中学阶段学校,包括初中、高中、完中,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贯制和十五年一贯制学校的中学部。本次展示,云集了来自本市十七个区县几百所学校的2475门优质校本课程。这是一个成果展示与传播的盛会,也是一个经验分享与交流的盛会。 多年课程改革历程已使校本课程成为广大教师乐意言谈的课程形态,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构成了三级课程体系,并让学校层面的课程开发拥有了法定的“自留地”,凸显出学校课程建设的应有作为。 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纪明泽介绍说,全市17个区县,从不同的角度对校本

4、课程建设成果进行了总结。黄浦区、虹口区、闵行区,从学生成长角度,概述了区域近几年校本课程建设的经验、成果及其现实意义与发展价值;浦东新区、普陀区、金山区、静安区、崇明县、杨浦区、徐汇区等从区域特色、课程研究与管理等角度总结了区、校两级课程建设工作;闸北区、奉贤区、松江区、嘉定区、长宁区、青浦区、松江区等区从专业支持(侧重教研与培训)、学校课程建设现状等角度进行了总结。 从调研来看,全市校本课程的实践是美丽的、丰富多彩的,彰显了上海中小学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就。 这次中学阶段校本课程展示,表明上海中学阶段校本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渐入佳境。 动感画面 首届中学阶段校本课程展示亮相 也许

5、这是第一次,坐落浦东成山路上的上海市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物馆迎来了这么多的课本“入驻”;这真是第一次,上海市中学阶段校本课程在这样的场合与公众见面。 2012年12月1日至9日,由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市教委教研室、市电教馆联合举办的首届上海市中学阶段校本课程展示活动在这里举行。本次展示以数字化课程资源为主、实物展出与现场互动为辅,集观摩和参与、评选与共享于一体;展出作品以校本课程为主线,凸显校本课程核心育人价值,整体呈现相关的课程资源、学生学习成果、教师经验总结、学校及区县相应的管理制度等。 17个区县的“区县馆”陈列得精彩纷呈,各有特点。“青浦区”馆内,青浦中学的校本课程有机作物,将有机作物青菜

6、、萝卜等搬上了陈列台;闵行区将一些经典的校本课程作为礼物赠送给来宾;普陀区将区域校本课程的进展情况做成了U盘;徐汇区则讲究实效,没有过多的装饰,呈现原态的校本课程。 这是一次校本课程的“嘉年华”,展览的校本课程情形,反映了上海中学阶段推出校本课程之后的盛况;这是一次校本课程交流的“大讲坛”,专题报告、微论坛、互动交流等形式,表现了校本课程推进中的成果亮点和破解课题的智慧。 这样的盛会,必将对上海中小学(中学阶段)校本课程的深化、发展起到强有力的助推作用。 以学生需求为基:校本课程发展的“主题” 校本课程,最大的亮点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影响。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是建设校本

7、课程的主旨 数量激增门类广 “二期课改”十四年以来,校本课程为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及其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调研发现,与课改初期相比,校本课程的数目有大幅度提高。如黄浦区共开发1404门自主选修拓展型课程科目,340门限定拓展型课程,师生合作完成了3938个研究型课程课题研究;闵行区共开发了2381个自主选修性拓展型课程科目;虹口区近三年共开发校本课程2527门。普陀区89.47%的学校所开设的以走班形式上课的自主拓展型课程科目数达到班级数的150%;崇明县34.2%的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数为学校班级数的1.5倍;奉贤区初中、高中分别有48%、71%学校达到科目开设数是学校班级数的150%

8、要求。闵行区调研发现,除毕业班外,校本课程数与班级数平均比例达到223。 而从内容领域对校本课程进行分类,则各类课程也有差异。如浦东新区156所中学开设的所有校本课程中,身心修养类967门、人文艺术类1219门、工程科技类543门、生活技能类480门、社会实践类480门,学科拓展类1434门(全区范围内共有5123门左右);宝山区32所学校共开发学科拓展类拓展型课程79门、身心修养类拓展型课程45门、人文艺术类拓展型课程39门、工程科技类拓展型课程24门、生活技能类拓展型课程18门、社会实践类拓展型课程20门。金山区中学开发的校本课程中,人文艺术类182门、身心修养类179门、生活实践类89门

9、、工程技术类71门。 主题鲜明受益多服务于学生成长,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是校本课程的主题。闵行区提出在学生基础型课程学习经历的基础上,通过两类校本课程,提供学生五种学习经历科技探索、人文体验、社会参与、国际理解、个人规划。南洋模范中学以理科教学见长,但学校也十分重视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和使用技能训练,形成了走近交响乐、国防地理、环境科技创新、篮球和美育等特色课程。市四中学的理财课堂上,学生通过寓教于乐的理财知识的学习,培养了自身正确的理财观、金钱观,也为他们在现代社会健康的成长,提供了有效的支持。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学生。学生成长是课程建设成效的最好体现。无论是课程建设的规范性还是系统性,都是为

10、了保障学生的学习经历更科学、更高效。 以开发资源为途:校本课程发展的“主源” 校本课程开发,就是要挖掘潜在的资源,并将资源成为课程、教材 资源利用拓空间 课程开发需要整合资源,课程实施需要利用资源,课程评价需要巧借资源。课程建设离不开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调研发现,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对自然资源、校园文化资源、校友资源、高校资源、各类场馆资源、校外专家资源等资源利用都引起了学校的重视。在课程发展过程中,课程资源也在不断积累,如教材资源、讲义资料、音响资料、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和结果性资料、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和建议资料等。这些既是课程建设的过程和成效的证明,也是课程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区域也积极为课

11、程资源的积累与共享建立配套措施,如杨浦区成立区课程资源建设中心,专门负责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征集和提炼工作;闵行区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网上交流和共享平台;普陀区建立优质课程资源跨校共享制度。 地方文化资源大 地方文化成为校本课程资源的集聚地。金山区全面推进以“琴棋书画”为区域特色品牌的素质教育,坚持以课程化为载体,在课时计划、师资配备、资源整合、校本教材等方面予以切实的保障,做到“校有特色、人有特长”。如今已形成了山阳的“琴”、张堰的“棋”、漕泾的“书”、枫泾的“画”。“琴棋书画”特色教学,在实施民族文化技能教育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生命价值观。青浦区内有着丰富的人文、科技、自然等乡土资源

12、,其中主要表现为“古文化”和“水文化”,这些丰富的本土资源为许多学校的课程开发提供了很好的课程内容。如崧泽学校利用学校的乡土博物馆“崧泽堂”开发了崧泽文化乡土课程被评为区精品校本课程。重固中学利用境内的福泉山遗址成功开发了福泉浮雕课程,参加课程学习的学生登上了2010上海世博会世博公众参与馆“秀空间”舞台,进行为期三天的现场展示,获得巨大成功。 以规范运作为要:校本课程发展的“主律” 规范运作,科学管理,是校本课程持续发展的保障 课程设计显方略 课程设计和计划是反映学校课程决策方向和实践模式的重要载体。通过调研发现:黄浦、徐汇、松江等区县所有学校有校本课程计划和方案;浦东新区77.6%的学校有

13、“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总体设计方案”;宝山区85%学校有关于校本课程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全市绝大部分学校校本课程规划和设计从学校软件、硬件多角度充分分析学校的优势、特点、潜在问题等,明确学校课程建设的基础和条件,根据学生发展目标和学校发展目标,确定课程建设目标和课程目标,拟定课程确定课程设计思路及当前实践要求;大部分学校不仅研制了整体性地课程建设规划和计划,还制定了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具体实施纲要或方案;拓展型课程科目众多,大部分学校要求每个科目还需确定由科目的目标、内容、实施计划、评价等组成的“科目方案”。 课程管理重科学 科学的课程管理是让课程有效落实的重要保障。大部分学校在课程管理的责任、

14、日常管理的内容、课程管理的制度等方面不断完善。如浦东新区78.4%的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机构;虹口区66.7%学校对课程开发进行审查认定,过程有考核;宝山区44%学校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有相应的评价制度;嘉定区44%学校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有相应的评价制度。课程管理者承担了课程申报、学生选课的指导、课程实施资料的收集、课程实施需求和效果调研、课程交流或宣传等多方面工作。 区县层面也研制了推进校本课程发展的有效机制,如长宁区建有校本课程开发的项目组负责制、学校方案审核制、试点过程指导制、试点学校定期交流制等制度;金山区建有“合格课程认定制度”。这些机制既规范了校本课程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校

15、本课程质量的提升。 各区县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所辖学校积极引导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建设,做优做强校本课程;同时,充分利用共享课程资源,进一步丰富学校课程体系,为学生学习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空间。鼓励各区县指导学校探索校本课程的校际共建机制,减少不同学校对同一主题的课程的同水平重复建设,集中区域内优秀教师团队做优校本课程,扩大优质校本课程的辐射面;探索区域课程的研发和管理机制。 以校本开发为体:校本课程发展的“主流” 校本课程建设,突出校本性特色,已成为一种趋势 校本特色趋浓烈 校本课程的建设必须因校制宜。校本课程往往因具有“校本”特色而独具魅力。学校特色发展对校本课程建设提出要求,同时,校本课程也是支持或支撑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大部分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都在根据学校定位、地理位置、文化特色、师资力量、资源条件等有意识地进行特色课程的打造。 区域支持有动力 区域也非常支持学校特色及特色课程的发展。许多区域(如宝山、奉贤、浦东等)将“一校一品”计划与校本课程建设进行了有机整合。调研发现,奉贤区90%以上学校有1-2门以上的学校特色科目,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且区评选出德育实践类、语言文化类、工艺美术类、音乐舞蹈类、科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