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9261183 上传时间:2023-02-1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2011年9月2日)为系统掌握我国国民体质现状和变化规律,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的规定,按照国民体质监测规定的要求,2010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科技部、国家民委、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统计局、全国总工会10个部门联合在全国31个省(区、市)进行了第三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监测指标包含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个方面。监测对象为369周岁的中国国民1。采用分层随机整群的抽样原则,从全国31个省(区、市)的2874个机关单位、企事业、学校、幼儿园、行政村

2、中抽取了459,184 人,其中,36岁幼儿51,159人;719岁儿童青少年(学生) 227,259人;2059岁成年人155,054人;6069岁老年人25,712人。现将主要监测结果公布如下2:一、国民体质基本状况(一)国民体质单项指标情况1、幼儿表1 2010年全国36岁幼儿各项体质指标平均数性别年龄组(岁)身高(厘米)体重(千克)坐高(厘米)胸围(厘米)皮褶厚度(毫米)上臂部肩胛部腹部男3101.216.458.152.58.55.25.34107.118.160.854.08.55.35.65113.720.563.856.08.65.56.26118.622.566.057.58

3、.85.96.9女399.815.757.351.29.15.65.94105.917.460.052.69.25.76.35112.419.563.054.29.35.96.76117.021.164.955.59.56.27.3表2 2010年全国36岁幼儿各项体质指标平均数(续)2、儿童青少年表3 2010年全国719岁儿童青少年各项体质指标平均数表4 2010年全国719岁儿童青少年各项体质指标平均数(续)3、成年人表5 2010年全国2059岁成年人各项体质指标平均数表6 2010年全国2059岁成年人各项体质指标平均数(续1)表7 2010年全国2059岁成年人各项体质指标平均数(

4、续2)4、老年人表8 2010年全国6069岁老年人各项体质指标平均数表9 2010年全国6069岁老年人各项体质指标平均数(续)(二)国民体质达标率1、全国总体水平2010年全国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3“合格”等级以上的人数比例为88.9%。36岁幼儿达到“合格”等级以上的比例为92.9%,2039岁成年人为88.4%,4059岁成年人为87.6%,6069岁老年人为86.4%。男性达到“合格”等级以上的比例为88.3%,女性为89.4%。城镇人群达到“合格”等级以上的比例为91.5%,乡村为84.7%。2、各省(区、市)水平各省(区、市)达到“合格”等级以上的人数比例在78.9%96.1%(

5、表10)。表10 各省(区、市)达到“合格”等级以上的人数比例(%)(三)国民体质综合指数41、全国总体水平2010年的国民体质综合指数为100.39,其中, 36岁幼儿为102.03,2039岁成年人为102.28,4059成年人为99.98,6069岁老年人为98.78。男性为99.69,女性为100.77;乡村为99.84,城镇为100.81。2、各省(区、市)水平各省(区、市)国民体质综合指数的总体水平在106.1893.71之间(表10)。表11 各省(区、市)国民体质综合指数二、国民体质变化情况(一)单项指标的变化1、幼儿(36岁)与2005年相比较,2010年36岁幼儿的身高、体

6、重、坐高、胸围、10米往返跑、立定跳远、走平衡木、双脚连续跳等指标有所提高,男性提高幅度在0.7%3.4%之间,女性在0.7%3.7%之间。皮褶厚度(上臂部、肩胛部和腹部)、安静心率、体前屈、网球掷远等指标有所降低,男性降低幅度在0.9%6.7%之间,女性在0.1%7.4%之间(图1、图2)。2、成年人(2039岁)与2005年相比,2010年2039岁成年男性的身高、体重、胸围、腰围、臀围、上臂部皮褶厚度、腹部皮褶厚度、肺活量、收缩压、舒张压、背力和俯卧撑等指标有所提高,幅度在0.2%5.2%之间;选择反应时、肩胛部皮褶厚度、安静脉搏、握力、纵跳、闭眼单脚站立和坐位体前屈等指标有所降低,幅度

7、在0.1%9.1%之间(图3)。女性的身高、体重、胸围、腰围、臀围、上臂部皮褶厚度、肺活量、收缩压、舒张压和一分钟仰卧起坐等指标有所提高,幅度在0.1%8.0%之间;选择反应时、安静脉搏、肩胛部皮褶厚度、腹部皮褶厚度、背力、握力、纵跳、闭眼单脚站立和坐位体前屈等指标有所降低,幅度在0.6%5.2%之间(图4)。3、成年人(4059岁)与2005年相比,2010年4059岁成年男性的身高、体重、胸围、腰围、臀围、肺活量、收缩压、舒张压、选择反应时等指标有所提高,幅度在0.1%2.3%之间;皮褶厚度(上臂部、肩胛部、腹部)、安静脉搏、握力、闭眼单脚站立和坐位体前屈等指标有所降低,幅度在1.0%5.

8、1%之间(图5)。女性的身高、体重、臀围、肺活量、胸围、收缩压、腰围、舒张压等指标有所提高,幅度在0.1%2.3%之间;皮褶厚度(上臂部、肩胛部、腹部)、坐位体前屈、握力、安静脉搏、选择反应时、闭眼单脚站立等指标有所降低,幅度在0.3%9.9%之间(图6)。4、老年人(6069岁)与2005年相比,2010年6069岁老年男性的身高、体重、胸围、腰围、臀围、收缩压、舒张压、肺活量、坐位体前屈、选择反应时等指标有所提高,幅度在0.1%2.4%之间;皮褶厚度(上臂部、肩胛部、腹部)、安静脉搏、握力、闭眼单脚站立等指标有所降低,幅度在0.6%6.2%之间(图7)。女性的身高、体重、上臂部皮褶厚度、臀

9、围、收缩压、舒张压、腰围、胸围、肺活量、选择反应时、坐位体前屈等指标有所提高,幅度在0.2%3.2%之间;腹部皮褶厚度、肩胛部皮褶厚度、闭眼单脚站立、安静脉搏、握力等指标有所降低,幅度在1.3%6.9%之间(图8)。(二)国民体质达标率的变化与2005年相比,2010年全国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标准的人数比例增长1.7个百分点。36岁幼儿增长3.0个百分点,2039岁成年人增长0.3百分点,4059岁成年人增长2.0个百分点,6069岁老年人增长2.0个百分点。男、女性分别增长0.9个百分点和2.3个百分点。城镇、乡村分别增长1.0个百分点和2.1个百分点。与2005年相比,全国有1

10、4个省(区、市)达到 “合格”以上标准的人数比例有所增长、9个省(区、市)持平、8个省(区、市)有所降低。(三)国民体质综合指数的变化2010年国民体质综合指数比2005年降低0.36个百分点。幼儿增长0.06个百分点,2039岁成年人降低0.39个百分点,4059岁成年人增长0.39个百分点,60-69岁老年人降低0.84个百分点。与2005年相比,全国有13个省(区、市)的国民体质综合指数有所增长,18个省(区、市)的国民体质综合指数有所降低。三、国民体质主要变化特点(一)身体形态的变化特点1、幼儿身体形态生长发育水平呈持续增长趋势2010年,幼儿各年龄组的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指标平均数

11、比2005年均有明显增长,体重增长幅度最大、胸围等围度指标增幅次之、身高等长度指标增幅最小。自2000年以来,我国幼儿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呈持续增长趋势,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成年人、老年人超重与肥胖率持续增长按照我国颁布的BMI6各等级划分标准进行筛查显示,2010年,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超重率分别为32.1%和39.8%,比2005年分别增长3.0和4.2个百分点;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肥胖率分别为9.9%和13.0%,比2005年分别增长1.9和1.7个百分点。自2000年以来,我国成年人、老年人的体重增长幅度大于身高增长幅度,呈现出超重与肥胖率持续增长。(二)身体机能的变化特点反映身体机能水平的成年

12、人肺活量、台阶指数和老年人肺活量,比2005年有较大提高,但与2000年基本持平,表明2010年成年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水平有所回升。(三)身体素质的变化特点1、幼儿身体素质呈持续增长趋势2010年,幼儿多数年龄组的大部分身体素质指标略高于2005年的水平。自2000年以来,我国幼儿身体素质总体呈持续增长趋势。2、成年人力量耐力持续增长,绝对力量和爆发力呈持续下降趋势反映力量耐力的俯卧撑和一分钟仰卧起坐等指标的平均数,自2000年以来呈持续增长趋势。2010年,成年人的身体素质中的握力、背力、坐位体前屈等指标平均数略低于2005年,更低于2000年,呈持续下降趋势;纵跳、闭眼单脚站立、选择反应

13、时等指标平均数则低于2005年,高于2000年。3、老年人柔韧性和反应能力有所提高,力量素质有所降低。(四) 国民体质总体合格率持续上升与2005年相比,2010年国民体质总体合格率(即达到“合格”以上标准的人数比例)有所增长,这种增长的趋势在不同年龄、性别以及城乡人群中均有所体现。同时,与2000年体质监测结果比较,国民体质总体合格率呈持续上升趋势,说明自2000年以来,我国国民体质的总体水平在不断提高。注:1监测对象要求身体健康,发育健全,无先天、遗传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挠性瘫痪、聋哑、痴呆、精神异常、发育迟缓等),以及急、慢性疾病(如风湿性心脏性、高血压等),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14、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接受能力,能完成简单的身体活动。2本公报数据为基本数据,详细结果见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报告和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3国家体育总局等10个部门联合于2003年颁布实施国民体质测定标准,适用于36岁,2069岁国民个体的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测试与评定;综合评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其中719岁的儿童青少年执行教育部颁布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结果可参见“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公报”。4是反映人口体质总体综合水平的无量纲动态的相对数。以2000年为基期,数值为100,数值越大表明体质水平越高。指标体系由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三大类共计20项指标组成,依据不同年龄段人群体质特点,各选用69个指标。基础数据采集的是总体或局部总体人口各单项指标的平均数。计算时,根据各指标在人体体质评价中不同的作用程度对指标进行加权处理;同时对局部人口在总体中所占比例不同进行加权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