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1课课时练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9259215 上传时间:2023-12-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6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1课课时练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1课课时练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1课课时练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1课课时练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1课课时练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1课课时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1课课时练(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轮复习历史 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1课课时练1.(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3)右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 而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C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D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2.(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 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3.(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31)1965年,中国大

2、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 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4(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1)图5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A 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5.(2015福建文综18)图8为中国19521960年工 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B“三大改造”期

3、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6.(2015上海单科29)右侧的新闻出自哪一时期A.“大跃进”时期B土地改革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初期7.(2015广东文综16)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8(2015海南单科23)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

4、行包产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的农户占入社农户的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这一现象反映了A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 B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C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9(2015海南单科24)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101万猛增至5969万。这主要是因为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B“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 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10.(2014重庆文综9)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

5、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 时期 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1(2014天津文综9)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12(2014海南单科24)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

6、物资种类逐年增加。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 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 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 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13.(2014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14(2014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

7、,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15(2014安徽文综17)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6(2014北京文综18)“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

8、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17(2014海南单科25)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明确将中共八大作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这是因为中共八大A客观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形势与主要矛盾的变化 B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C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全面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大跃进】d yu jn指1958年在毛主席亲自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国在工业、农业等各方面出现的飞跃发展,也泛指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度发展。18(2014山东文综20)下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

9、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2014全国大纲卷19)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20(2013安徽文综17)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

10、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这主要取决于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 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 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21(2013山东文综14)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22(2013重庆文综9)表1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表1

11、 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 单位:亿元年份工业总产值重工业产值轻工业产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577043173875371958108358050356619591483867616497196016371090547457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 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 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23.(2013海南单科23)我国“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民用工业企业中分别有50个部署在东北地区,32个部署在中部地区,国防工业企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区。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的主要目的在于 A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 B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C打破西方对华经

12、济封锁 D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24(2013海南单科24)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300多首。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B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 C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 D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25(2012全国课标卷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

13、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26(2011全国文综大纲卷17)右图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经济政策的变化 B工业结构的调整C农业经济的波动 D中苏关系的变化27(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33)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28(2010江苏单科13)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右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货款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29(2013福建文综38)(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