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研究的实践科学理解.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9258142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2.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性研究的实践科学理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质性研究的实践科学理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质性研究的实践科学理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质性研究的实践科学理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质性研究的实践科学理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质性研究的实践科学理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性研究的实践科学理解.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 质性研究的科学意蕴从实践的科学说起课程名称 教育人类学姓 名 肖林根 学 号 专 业 教育学原理 年 级 2023级学 院 教育科学学院 日期(年月日) 2023.12.28研究生课程论文评价标准指标评价内容评价等级(分值)得分ABCD选题选题是否新奇;是否故意义;是否与本门课程相关。20-1615-1110-65-0论证思绪是否清楚;逻辑是否严密;结构是否严谨;研究方法是否得当;论证是否充足。20-1615-1110-65-0文献文献资料是否翔实;是否具有代表性。20-1615-1110-65-0规范文字表达是否准确、流畅;体例是否规范;是否符合学术道德规

2、范。20-1615-1110-65-0能力是否运用了本门课程的有关理论知识;是否体现了科学研究能力。20-1615-1110-65-0 评阅教师署名: 年 月 日 总分: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制质性研究的科学意蕴从实践的科学说起摘要:从实践的科学看,由自然性、整体性、情境性、互动性、描述性、解释性和动态性等特质显现自身的质性研究具有作为实践的科学的精神。实践的科学的精神不是指传统自然科学式的追求量化、精确性和绝对客观主义,而是在质性研究的逻辑基础上以对情境理性、功能性真理、建构论知识、过程客观性和解释有效性等的关注和追求展示出来的特性。关键词:质性研究;实践的科学;意蕴;特性从实践的科学看,质性

3、研究对于自然主义的态度、整体主义的策略、主位研究的视角、主体间互动的立场、情境性、深描性、动态性等的强调和注意具有作为实践的科学的精神。实践的科学的精神不表现为以传统自然科学为范型的追求量化、精确性和绝对客观主义,而表现为在质性研究的逻辑基础上情境理性、功能性真理、建构论知识、过程客观性和解释有效性等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所以,基于实践的科学可以获致对于质性研究的理解性结识。一、作为实践的科学描述作为实践的科学,一般与作为知识或表征的科学相对。作为知识和表征的科学就是对科学的表征性语言描述,其基点是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相应的,作为实践的科学就是对科学的操作性语言描述,其基点是科学是一种作为主体

4、的人“介入”和“操作”世界的活动。根据邢冬梅的研究,表征性语言描述有以下几个基本点:“科学是结识和反映实在的真理性知识体系;知识的真理性是靠对科学理性维护的结识论、方法论规则的遵循来保证的;科学的终极目的是追求真理,并通过真理的获得达成对实在世界的客观结识。对科学的操作性语言描述则有如下几个基本点:科学是人类与其生存的世界之间互相塑造和建造的过程;异质性要素在真实的时间中以突现、耦合的方式参与人与世界之间的彼此塑造和建造;真理性知识、科学理性、结识论和方法论原则都仅仅作为异质性要素参与过程性的科学实践;科学目的渗入并体现在情境性的科学活动中,对世界的结识自身就是对世界的塑造,人类在结识世界中塑

5、造世界,世界以我们建造世界的方式建造我们;规约这种建造过程的是一种历史生成的,并连续参与继续的历史生成过程的过程客观性;时间的不可逆性及不可逆的时间中发生并历史性地沉淀下来的一切决定了过程客观性的特质”。1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科学的表征性语言描述与对科学的操作性语言描述在关注点上是有差异的。假如说,对科学的表征性语言描述更关注的是科学活动的结果、单一的科学活动要素和某种不变的永恒,那么,对科学的操作新语言描述更关注的科学活动的过程、科学活动要素的互相作用和科学的动态变化。在此基础上,对科学的表征性语言描述与对科学的操作性语言描述在本体论、结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区别可见一斑:本体论上,对科学的描述性

6、语言认为现象与本质、主体与客体等是分离的,现象、客体等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主观价值的影响。各种现象,作为事实,可以进行抽离式研究。对科学的操作性语言描述则否认世界的所谓“客观性”,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还原论,认为现象与本质、事实与价值、主体与客体等不是对立分离的,而是互相作用、互相构成的,并且它们都仅仅是作为具有不同“内部时间”的异质性要素在真实的时间里偶尔性的介入和参与到人与其世界的关系活动过程的,它们自身及其意义都是在实践过程之中历史性地生成的。因此,对于所谓“事实”的抽离研究是不也许的。结识论上,对科学的表征性语言描述,表现为人类中心主义或“镜式”反映论。认为结识是对客体的 “全景式”反映。

7、它强调客观事实独立于人之外,人通过思维和一定的操作可以获得对于客体的结识。一切概念必须还原于经验并由经验来检查其“真理性”。对科学的操作性语言描述则认为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的分离是不也许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操作性的、建构性的,主体与客体互相地参与、构成、塑造和建造彼此。主体对客体的结识事实上是在交互性的关系中对客体的一种解读和建构。方法论上,对科学的表征性语言描述设定方法独立于研究对象之外,并具有普遍性,同时认定只有实验、测量等实证的方法是惟一的、科学的。对科学的操作性语言描述则设定方法只是参与科学实践过程的异质性要素之一,与结识对象是一种互动性、互构性关系,并不存在所谓惟一和普适性的方法。下面

8、是对照简图: 类项对象本体论结识论方法论对科学的表征性语言描述(知识的科学)现象与本质是分离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主观价值因素的影响。各种现象,作为事实,可作抽离式研究人类中心主义或“镜式”反映论,认为结识是对客体直观的“镜式”反映,并且反映是“全景式”的。方法独立于对象,并具有普适性。实证的方法是惟一的、科学的。对科学的操作性语言描述(实践的科学)否认世界的所谓“客观性”,认为现象与本质、事实与价值等不是对立分离的,而是互相作用、互相构成的,并且它们自身及其意义都是在实践过程之中历史性地生成的。因此,对于所谓“事实”的抽离研究是不也许的。“后人类主义”或内在参与论。主体与客体互相地参与、

9、构成、塑造和建造彼此。主体对客体的结识事实上是在交互性的关系中对客体的一种解读和建构。方法与结识对象是一种互构性关系,不存在所谓惟一和普适性的方法。由于这些差别,对科学的操作性语言描述与对科学的表征性语言描述在关涉科学的理性、真理、知识、客观性和有效性等上展现出不同倾向的关注和追求:对科学的表征性语言描述表现出对抽象理性、逼真性真理、预设性知识、实体客观性和普遍有效性的关注,对科学的操作性语言描述则表现出重视情境理性、功能性真理、生成性知识、过程客观性和解释有效性的倾向。这进一步投射到知识的科学与实践的科学的特性上,相对于知识的科学具有的普遍性、单向性、非历史性和非反思性特性,实践的科学具有与

10、境性、主体间性、历史性和反思性等特性。“与境性指科学的本地性、情境性和偶尔性,以及科学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而产生的与社会和文化因素密不可分的特性;主体间性说明的是作为对客体的解读,一方面依赖于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不依赖于所有这些观测者,而具有超然物外的性质;历史性一方面体现为科学活动的变动性,体现在科学理论、科学事实、科学实验及其彼此之间的矛盾运动以及科学的认知因素与社会因素的交织中。另一方面体现科学活动的生成性。科学不是一种固定的文化运动,通过改变社会,它也改变着自己的性质;反思性指反思活动、行为的合理性,进而实现自我调整、自我校正即及自我完善和发展”2。这些特性反映出作为实

11、践的科学的真实存在或真实的科学的存在。在此意义上,实践的科学成为重新发现和观照科学的一个视角。从实践,确切地说是从实践的存在论维向对于科学的发生、行动特性和科学的意义的揭明,使科学获得了更多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也正是在这个视域下,理解质性研究的有了新的进路。二、质性研究的实践科学意蕴如前所述,实践的科学的是一种具有与境性、主体间性、反思性和历史性特性的科学,它关注情境理性、功能性真理、生成性知识、过程客观性和意义有效性甚于关注抽象理性、逼真性真理、预成性知识、实体客观性和普遍有效性。这使得科学成为一种真正关切科学自身的科学,具有了更强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质性研究也藉此获得了一种理解的也许,

12、即质性研究作为“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3,具有实践的科学的精神,它的自然主义的态度、整体主义的策略、主位研究的视角、主体间互动的立场、深描性、动态性和对研究问题中的意义或文化的追求等突显出了这样一种意蕴。自然主义所谓“自然主义”,指的是研究者对于研究现场、情境或研究对象的非干预和控制态度或信念。这种研究态度,一方面约定了研究追求的是情境性的理论,而不是普遍性的理论;另一方面较好地保存了研究场境的原生态,使各种参与或构成研究活动的异质性要素在活动

13、过程的平均状态中成为具有同等地位的存在。这使得质性研究在关注“真实时间中异质性要素的冲撞、耦合”(皮克林语)和解释的情境性上具有作为实践的科学的品性。整体主义在质性研究看来,人的行为及其意义具有不可还原性和拆解性,它们都只有在由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性的生境中才干突现出来并获得解释。因此,无论是研究的设计之问题陈述、假设,资料的收集、分析,还是研究的表达,质性研究都特别强调并显现出整体性的思想气质。这是注意构成研究的各类要素的合力而不是单一对研究的影响或作用的表征,凸显了研究活动所据以展开的背景的丰富性、组织性。同时有助于揭示研究者、被研究者所赖以存在的社会、文化的完整性,呈现丰满的人性生活。这与

14、实践作为人类的总体性存在方式,包容了人之存在的一切也许的维度,实践是一个自我构成、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辩证统一整体分不开。主位研究和主体间性关系所谓“主位”研究,指的是研究者将被研究者看作是与自身同样具有主体性的人。采用这种视角,直接的关涉到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关系、研究方式和评价标准三个方面的内容:从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来看,研究者以自身为工具,他和被研究者都是一种文化性、意义性的主体存在,他们内在性的参与彼此,构成彼此,是一种主体间性的交往关系,而不是外在性的主客隔离关系。从研究方式来看,质性研究特别注意“换位思考”和直观体验,重视研究者对被研究者之世界的进入或者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视域的融合

15、。这就规定研究者尽量避免自己的先入之见或尽也许减少对被研究者的影响。从评价的标准来看,质性研究理论建构循着从真实世界 观测方式 低层理论 中层理论 一般理论 宏大理论这样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式,其目的不在于形成一种普遍性的结论,而在于寻求对于人的特定情境下的行为及其意义的更好的解释或理解。并且重要的是,质性研究对建构理论的概念、理论做出了如下规定:一方面,概念必须来源于原始资料;另一方面,理论中的概念必须要有的丰富的内涵。第三,理论是概念之间的合理关联;最后,理论对事实资料有较强的解释力。这决定了质性研究的追求是根据于主体间性关系、被研究者自身和事实资料的客观性以及解释的有效性。深描性和动态性质性研究的倾向于用文字对研究对象进行具体的描述,描述的方式是“客观性”的。所谓“客观性”一是指非文学性语言的描述,二是指区别对待研究者的前见、文献中的观点和所获资料呈现出来的观点。这样,质性研究的对研究现象进行的概念定义就会在以较客观的事实资料中的观点(为主)、研究者的前见和文献中的观点(为次)三者交互性的建构中成为本土性的,成为切合研究对象所在的情境和文化框架的,而不是一种牵强附会或主观臆断。或者说质的研究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