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9253874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试论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试论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试论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试论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论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论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大竹中学 王建 635105文章摘要:历史新课程改革中关于课程目标的设置,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摆在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怎样认识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历史教师思索的问题,本文拟就此作了一些探索。关键词: 价值观 情感态度前 言 在过去的历史教学中我们过多的去强调孩子对知识的学习,对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作为主体的孩子们的感受。我们以世俗的价值取向去要求孩子,要求他们学什么,或者不学什么,我们的孩子也很少表现出拒绝的神态。或许孩子们在我们的要求下取得了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可是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孩子到底得到了什么了。作为老师的我们也许是一片茫然

2、:我们的孩子能力没有什么提高,别的孩子也许没有这样学习,可是他们同样可以取得成功。我们知道现代社会成功取决与很多因素。但是不外乎两点:一是智商,二是情商。作为智商先天很重要,而且我们很难改变,可是情商却是后天可以培养的。在过去我们忽视了对情商的教育,所以孩子们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了惰性。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推广,我们的社会越来越认识到了他的重要性。于是在学校教育中很自然的就把情商的内容作为了教育的一个重点来要求。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新历史课程标准,从各个层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将历史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定位于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确立积极进取

3、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更是站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化社会已形成的高度上,一切以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为本,这正是历史教育本质功能的回归。这充分反映了在新形势下,国家加强了对学生人格素养的教育,也说明了人格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价值观教育取代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更具有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的可行性意义,也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中的难点,本文拟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阐述,并希望找到价值培养的有效途径历史课堂情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一、培育

4、人文精神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简单说,代表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价值观不但影响个人行为,还影响群体行为和整体组织行为,进而还影响社会的治乱安危。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不止一次地要求党“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胡锦涛同志也号召我们,“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善于从中外历史上的成功失败、经验教训中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律,认识和把握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提高治国理政的才干。”多次强调要加强历史教育,特别是要在青少年中普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以使他们学习掌握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5、,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励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奉献力量。历史作为人文科学的基础学科,蕴涵着极其丰富、生动、形象的人文资源。从总体上讲,他在体现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方面,有着其他自然科学学科以及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独特的功能。我国的历史教科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指导而编写出来的;作为历史课堂中的价值观教育,同样自始至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这就使我国历史课堂的价值观教育,总体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具有正确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因此,我们必须用历史进行价值观教育,用历史指导现实,帮助全体人民尤其是青少年

6、形成正确、健康的思想意识,这事关中华民族的复兴,事关国家的兴旺发达。二、形成健全的人格“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所关注的话题。当然历史价值观教育也不可能取代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历史价值观教育却同样可以在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价值观教育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了解、判断,使学生产生正确的价值评价,形成健全的人格,明确社会的价值取向。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完全是由他的个性和人格决定的。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的人,也很难说这些人有什么健全的人格。价值观教育使个人的行为具有了明显的个性色彩,使自己积极能动的适应社会,这便是个性定型化的重要标志,

7、也是人格健全的重要标志。价值观教育通过观察、引导、评价学生在参与历史课堂过程中的外部行为特征,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健全的人格的支配下,学生便会有健康的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个性、人格是否正确和坚定,又直接关系到价值观能否得到顺利的发展和完善。一个人的个性、人格正确、高尚和坚定,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便会全面、深刻;通过对历史人物崇高品质的感悟和理解,可以抵制和克服外界的各种不良影响,保证个性发展的正确方向,使他们的个性朝着正确的、高尚的方向发展,保持已形成的优良的人格品质,并发展新的人格特质,从而确立正确、稳定的价值观;人的个性发展和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人吸收和学习的过程,而这种吸收和学

8、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人的价值观相一致的。具有明确、坚定的个性、人格的人,会经常主动地去吸收和学习别人的优秀品质和高尚行为,把它内化为自己的个性特质,促使自己的个性日臻完善,从而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人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塑造的内部依据,即便外界没有对人发生影响,他也能够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有意识地发展自己的个性。人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他就会倾向于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样的人。人总是想把自己塑造成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那种人,他的个性也总是在他为自己确定的方向上得到发展。三、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情感态度是基础,价值观是上层建筑。为什么这么说?个人的价值观的形成是以个人的生活的情感体验为基础的。一个人的价

9、值观决定着他的道德定向和社会定向。所谓情感,就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与内心体验。而历史最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因为历史是一个大舞台,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上,人,有名垂青史流芳千古的英雄豪杰,亦有恶名昭著遗臭万年的可耻败类;事,有轰轰烈烈气壮山河的场面,也有受压迫受剥削遭侵略的悲哀。所有这些,都为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深切感人的情感教育,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尤其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对高尚的道德情操的确立,都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价值观是一个人情感态度内化的结果。是否具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国民意识、民主意识,这源于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稳定

10、的价值观。历史教育涉及的价值观教育小可谓处世原则,大可以到对整个世界的看法。这其中所渗透的主要价值判断,诸如平等、公平、公正、健全、尊重,民主主义、爱国主义,等等,而这一切恰好是历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所要求的。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青少年提出的时代要求。这些情况表明,价值观和情感的关系是辨证的。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规范和指导自己的行为;而正确的价值观又促进历史课堂中的情感教育发展,可见新课程改革后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使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培养的途径一 、教师应首先突破自我,构建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一)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和“课程的决定者”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

11、教师往往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进行教学,完成学校下达的教学计划。很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即使有,也不敢把他传授给学生,只是把他作为自己的一种精神消遣,所以教师只起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而作为新课改下的教师,仅仅这样,很显然是不够的,我们的教师不但要教好学生,还应该有创新精神,把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作到以研究促教学发展。这首先就要作好学生和课程的研究。作为不同的学生,其接受能力不同,原来的认知水平不同,人生阅历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层层推进,因地制宜,避免搞“一刀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

12、座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只有适合他们的模式,才能真正被他们所接受。所以我们应根据本地区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对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做出可操作的规划和安排,当然如果我们认为有必要,还可以对教材的框架体系进行调整。真正作到对课程的开发利用。(二)课堂教学要突破条条框框的束缚,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由于我们过分强调历史的政治教育功能,所以在很多时候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于是在教学中出现了很多奇怪的现象:“教师唱主角满堂灌,学生当观众漠不关心;重管教而不重自觉;追求教学统一,反对标新立异;注重知识传授,忽视探究质疑”。 这样的现象当然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教师对

13、应试教育的弊端应该是有较深刻的认识,也知道这样的教学对于孩子的发展是没有什么作用的。所以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打破课堂教学的各种束缚,彻底解放孩子,把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调动起来,让他们在愉快的心情下去学习。真正做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做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孩子大脑的开发者。正如古希腊散文家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作为教师就应该是“火种”,把学生的“火把”点燃。因此,教师应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

14、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三)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情绪应是快乐、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古代才有孟母三迁的典故。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学习环境。这首先就要求在课堂上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了这样的情感基础,教师的情感才会影响学生的情感;从而更好的贯彻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无意之中接受我们所预设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

15、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要求特别强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突破自我,自觉地、积极地自我塑造,使自己成为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学识渊博、热爱学生,对学生真诚坦率、公正民主的人,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打动孩子,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这样对学生才有感召力,才能被学生接纳、支持,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一)知情合一 建构情感认知在这个情感水平层次,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潜能,用丰富的历史史实、优秀的历史人物作为来触动学生的心灵“启情点”。指导学生选择性地阅读历史教材及历史课外书籍的;或通过教师所创设的历史情境,从中受到的感悟与启示;这就要求教师必

16、须善于选择教学内容的“启情点”。 许多历史事件本身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如中国的四大发明、中日黄海大战、日军的南京大屠杀等,都能自然而强烈的引起学生内心情感的体验,也有许多历史事实本身比较抽象枯燥,难以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就必须精心寻找“启情点”。创设情感氛围,比如在学习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生物工程时,如果照教材的体系进行讲解,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所以我们可以从现实入手,找到情感切入点,指出我们在抗“非典”的战斗中,成功运用生物技术,研究出抗非典疫苗,从而引起学生注意、产生兴趣,表示认同,愿意接受,同时引起情绪上的变化,并产生情感上的体验,形成相应的外显行为。但这时情感仅处于情感体验的层面,尚未内化而转变为情感态度,仅仅是暂时的、肤浅的,其表情行为上的喜怒哀乐及言语上的赞同、惋惜和反对,也往往不固定,转瞬即逝。这时我们就需要对这样的情感进行巩固,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增加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