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第三、四单元教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9249353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下第三、四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五下第三、四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五下第三、四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五下第三、四单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五下第三、四单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下第三、四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下第三、四单元教案(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主备人:单元教学内容1、 古诗二首2、 牛和鹅3、 一颗螺丝4、 语文天地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古诗,树立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意识,培养换位思考、多向思维的习惯。2、 独立识字。3、 理解重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体会重点句子在文中的含义。4、 引导学生在习作前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单元教材分析角度,即看待问题的出发点。换位思考,多向思维不但使人看问题更客观全面,而且能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在与人相处的时候,能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明白,看待事物、处理问题,从不同角度出发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从而在今后的学习、生活

2、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全面客观看待事物。古诗二首抒发了两位诗人从不同角度看山的感叹。牛和鹅记叙了“我”由害怕鹅到不怕鹅的经历,告诉我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的态度也会不同。一颗螺丝用一颗螺丝的故事告诉我们,同样一个事物在不同人的心目中价值是不一样的。“日积月累”安排了用不同居士表达相同意思的练习,引导学生有意识第地积累词语句,在习作中选择恰当的句子表达相同自己的意思。 第 三单元 第1课 第 节课 型:讲授课题:古诗二首 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 读正确.能读准诗歌的节奏,读准字音.2、 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3.、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

3、蕴含的哲理。4、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难点: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课前准备教师:课件学生:查找诗人的资料教学方法熟读成诵自读自悟、交流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个性修改第一课时老师今天带你们去一个被人们称为“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的杭州飞来峰走走看看。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1、教师播放飞来峰的图片,学生欣赏。2、学生谈观后的感受。3、谈话,揭题。师导:在你们的眼中,飞来峰是那样的美丽、雄伟壮观,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教师板书:角度),结果认识不同,感受不同。我们北宋时期最伟大的诗

4、人、政治家也登上了飞来峰,并留给了我们一首千古传颂的登飞来峰。(教师板书:登飞来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品味诗人独特的感情、豪迈的气魄。4、学生齐读课题。二、初读诗歌。1、投影古诗。(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最好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2)谁能代替诗人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2人读,并正音)。(3)我们一起做王安石,把这首诗齐读一遍。师导:孩子们,学习古诗,就是透过字面去想像当时的画面,和古人对话,体会他的感情。(4)你再认真读一读,想一想,从这首诗里你捕捉到了哪些信息,想像出什么样的画面?(交流要点:人、峰、塔、云、日等,其他人可以补充,老师随机板书。)(5)再现古诗

5、画面。他们又有着一种怎样的联系呢?能不能把这几个字连起来说一说?(6)质疑,问难。过渡: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学生提问,教师相机板书。(过渡:学贵有疑,有了这些疑问,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去学习。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古诗,理解诗意。)三、诵读诗歌,感悟哲理。1、解读1、2句。幻灯出示: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1)指名读诗句。(2)理解词语。寻:古代的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塔高。“千”在这里不是实写,是指多。如我们学过的“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闻说:听说。鸡鸣见日升:传说。站在塔上,五

6、更天鸡叫的时候就看见太阳升起。(3)词语的意思理解了,谁能说说整句诗的意思呢?(同桌互相说、指名说)(4)想象太阳升起时的美景。师导:此时,诗人就站在飞来峰高高的塔上,想象看到了这样一幅美丽的情景。(出示:日出时的插图)发挥你的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这样的美景,你能用几句话描述当时的景象吗?(5)指导朗读。师导:这样的景象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那你认为怎样通过朗读来表达呢?2、解读3、4句。(过渡,师导:登上高高的塔,仿佛看见了日出时美丽壮观的情景。诗人不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出示: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1)学生齐读3、4句。(2)理解词语。不畏:不怕。缘:

7、因为。(3)理解整句诗的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3、整体理解诗意。四、诵读诗歌,感悟哲理。(师导:现在我们理解的只是诗句的意思,实际上诗人写诗和我们现在写文章是一样的,是想通过字里行间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愿望。我们要想读懂诗人的心声,那就必须了解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1、教师出示:王安石变法的故事 ,“浮云”的典故。学生自己读读。(出示:在北宋仁宗时候,大批农民失去田产,沦为佃户,遭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为了争取生存的权利,他们只有拿起武器,铤而走险。于是王安石就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法,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在此期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8、可是各项新法的实施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因此在新法实施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阻力。所以,他一登到山岭高塔,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障日也。”陆贾新语慎微篇。意思: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2、理解“浮云”的深层含义。师导:读完了王安石的故事,知道了“浮云”的典故,你认为王安石眼中的“浮云”还指什么?3、深层次得理解“不畏”。师导:同样王安石也在实现自己理想的时候遇到了这样的奸邪小人,那他的反应是什么?你能用诗中的一个词来说说吗?

9、“不畏”说明了什么?坚决果断地读读这个词。4、理解“最高层”。师导: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就做了宰相,任凭反动势力怎样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他能如此坚持和毫不畏惧,全都源于“只缘身在最高层”。“最高层”又有了什么样的深层含义?仅仅指的是他站的比别人高吗?还指他身上的哪些方面?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豪迈的气势。6、学生总结。(师: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7、诵读整首诗歌(师:只有站的高才能望得远。同样,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这样,只有在各个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王安石的一生都致

10、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伟略。请同学们合上书本一起诵读这首诗,读出诗人的豪迈气势,读出诗人的雄心壮志。)第2课时导入:由望庐山瀑布导入一知诗人,解诗题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歌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道理。西林就是西林寺,在江西庐山。这 “题”字就是书写,题写的意思。全题就是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的意思。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自读,要求:读清字音,读顺句子。二、抓字眼,明大意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看看我们跟着苏轼游览庐山时都看到了些什么?自己再来读读,边读边想古诗的意思,老师把一些难

11、理解的词意都打在了屏幕上,可以参考一下,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一下。句意: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又成了高耸入云的山峰。远近高低看过去,所在的位置不同,庐山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1)谁首先来带我们欣赏一下庐山的风貌。读一读,解释一下。看图。都是庐山的图片,却让我们看到了它不同的样子,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啊。理解了意思,谁能把它读美了,指导朗读(节奏、慢、气势,真有气势,我仿佛看到那直插云霄的高峰。)。庐山不仅横看侧看不同,接下来诗人又有发现。(2)第二行谁来读一读,并解释一下。(看到什么不同,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大胆的把你的理解说出来。)诗人观察庐山的位置变了,看到的是各不相

12、同的景色,谁能用你的朗读把这句诗的意思表现出来。(3)庐山因为它的起伏变化而迷人,读古诗同样如此,抑扬顿挫才好听。咱们再来感受一遍,把两行连起来自己读读,师给配乐。请生来读。欣赏。(4)千姿万态的庐山美吗?再来读读那两句。这两句写的是诗人的看到的景色,所见,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人们看到的是千姿百态,各不相同的庐山呢?古诗的最后两行给了我们答案。(5)是什么原因呢?谁来说说,用你自己的话说说。是啊,谁再来说说?诗人处在庐山之中,视野被局限了,看到的都是庐山的局部。这是诗人由所见发出的感想,这是诗人所感。三、想意境,悟诗情(1) 哦,诗人最后恍然大悟,发出了感叹,齐读最后两行。苏轼明白了什么,(解释

13、全诗)你又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体会到什么?自己把全诗连起来读一读,思考一下。同桌交流一下。(2) 生读全诗,谈体会。诗人为什么说看不清庐山真面目呢?结合这首诗说说。说具体点,说概括些。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陡峭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景色都不相同。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板书)每个角度,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四、总结让我们伴着优美的庐山风光,用心来体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千古名句蕴含的道理吧。看山如此,看事和看人也一样。我们要明白:读板书,所以看问题要全面,不能

14、片面。我们可不能犯了盲人摸象故事中,几个盲人的错误。他们错就错在把大象身体的各个部分当作了整体,好在我们的大诗人没有被各个不同角度看到的庐山不同风貌所迷惑,因为他清晰的知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个道理。最后让我们带着感情,带着对诗句的理解,齐读全诗。听大家读诗真是种享受,我相信一定有同学已经能背出来了,背诗。板书设计登飞来峰(宋)王安石不畏浮云 身在最高站得高 看得远题西林壁(宋)苏轼横 岭 侧 峰远近高低 不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识真面目 身在此山中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第2课 第 节课 型:讲授课题: 牛和鹅 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 掌握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屁股、破碗、池塘、惹怒、掐住、无缘无故、胳臂”等词语。2. 通过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3. 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及心理活动。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感悟课文,了解看待周围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