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防爆安全技术考试题2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9246863 上传时间:2023-09-1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7.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考试题2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考试题2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考试题2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考试题2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考试题2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考试题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火防爆安全技术考试题2(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ot)J SM-IS 卅 sK-叢 V(OI-I)IHSSHISIL (0W)%8mcnJ%8Ed卅%8fnI-l,sffiJ,8(0W)(O.I-I)二盘叢&SE.S1卅盖n U%8fnsn(ot)s J9i J崔暑蛋A、物理性爆炸B、化学性爆炸爆轰D、殉爆8. 化工厂的燃气系统着火时,应立即关闭截门,其目的是()。 (1.0)A、消除可燃物B、消除氧化剂C、消除着火源D、降低系统压力1.0)9. 提高可燃气体混合物的含氧量,对爆炸极限的影响是( )。A、爆炸上限提高B、爆炸下限降低C、爆炸上限降低D、无显著变化10. 爆炸性物质发生爆轰时,引起另一处爆炸性物质的爆炸现象称为( )。(1.

2、0)A、燃爆B、爆燃C、爆炸D、殉爆11. 下列火灾探测器中属于接触式探测器的是( )。 (1.0)A、感烟式探测器B、感光式探测器C、图像式探测器D、光电式探测器12. 可燃液体的危险等级按( )分类。1.0)A、自燃点B、着火点C、闪点D、挥发性13. 下列属于可燃固体燃烧方式是( )。 (1.0)A、扩散燃烧B、动力燃烧C、表面燃烧D、混合燃烧14. 灭火技术措施采取隔离法的作用是( )。 (1.0)B、消除可燃物C、消除着火源D、降低温度15. 防火技术采取通风良好的措施是为了消除( )。 (1.0)氧化剂B、可燃物C、着火源D、降温16. 煤堆在空气中发生自行燃烧的现象属于( )。

3、(1.0)A、受热自燃B、自热自燃火D、闪燃17. 可燃气体的火灾属于( )火灾。1.0)A、B 类B、D 类C、A 类D、C 类1.0)18. 气焊施工现场的乙炔瓶与火源的距离不得少于( )。A、5mB、10mC、15mD、20m19. 着火源是指具备一定( )的能源。 (1.0)(ot)4KKu i s dSRS J 星卅3 ,09 歩 d氏2tcn22. 化工设备管道检修动火停车操作包括( )。 (1.0)A、试压B、降温C、卸压D、排净E、试漏1.0)23. 下列属于遇水燃烧物质的是( )A、碳化钙B、碳酸钙C、锌D、硝化棉E、钠24. 于粉灭火剂适宜于扑救( )的火灾1.0)B、遇水

4、燃烧物质C、精密仪器D、油类E、旋转电机25. 下列属于防爆泄压装置的有( )。 (1.0)A、安全阀B、抑爆装置C、爆破片D、递止阀E、压力表1.0)26. 可燃物质发生自热自燃是由于( )聚热升温引起的。氧化反B、Et 光照射C、物理作用D、生物作用E、炉子加热27. 下列相互接触能发生化学自然的物质是( )。 (1.0)A、乙炔与氧气混合ZZ1B、甘油遇高锰酸钾C、松节油遇浓硫酸D、氢气遇油脂E、甲醇遇氧化钠28. 焦炭的燃烧可称为( )。 (1.0)A、表面燃烧B、扩散燃烧C、无焰燃烧D、传导燃烧E、炽热燃烧29. 按爆炸性质分类,爆炸可分为( )。 (1.0)A、物理性爆炸B、化学性

5、爆炸C、爆轰D、核爆炸E、殉爆30. 可燃气体的燃烧方式有( )。1.0)A、扩散燃烧B、喷流式燃烧C、动力瞬D、混合燃烧E、素流燃烧31. 泡沫灭火剂不宜扑救( ) 的火灾。 (1.0)A、石油产品B、木材、纤维C、蹄D、带电设备E、电石(乙勵1.0)32. 化工设备动火检修时,用于置换可燃气体的介质有( )。A、氮气空气B、D、水蒸气E. 水33. 下列哪些火灾属于 A 类火灾( )。1.0)A、木材B、棉麻C、汽油D、纸张E、天然气34. 可燃液体的爆炸极限可以用( )表示。 (1.0)A、可燃蒸气的浓度极限B、可燃蒸气的温度极限C、可燃液体的温度极限D、可燃液体的密度极限E、可燃液体的

6、浓度极限35. 下列( )是预防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措施。1.0)A、设备密闭B、正压操作C。安装爆破片D、惰性介质保护E、通风换气uas sis “9吕 SSSKSSSSB - iw - w wI u SmlIIsI u onsl拋里 &狸HUY嚳任蚤-i2常&5.答案:B解析:锅炉爆炸是典型的物理性爆炸。锅炉的水与水蒸气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锅炉的爆炸及爆炸威力取决于蒸汽压力,爆炸前后其介质的性质不发生化 学变化。6. 答案: D解析:焊补汽油桶发生爆炸时,由碳氢化合物构成的汽油蒸气,在瞬间完成氧化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并释放热量。这种由于物质在瞬间完成化学反应,同时释放大量气体和热量而

7、引起的爆炸,称化学性爆炸。7. 答案: A解析:氧气瓶直接受热会导致瓶内气体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压力增大,当气体压力超过钢瓶的极限强度时,氧气瓶即发生爆炸。温度、体积和压力都是ZZ1物理因素,则氧气瓶直接受热发生的爆炸是由于物理因素的变化,即物理变化引 起的,所以属于物理性爆炸。& 答案: A解析:燃气系统着火时,燃烧剧烈尤其是高压燃气系统一旦着火,火势迅猛,消防器材往往无济于事。此时,立即关闭截门是属于灭火措施的隔离法,其 作用是阻止系统内的可燃气体继续进入火场,从而有利于灭火。9. 答案: A解析:提高氧含量,会使可燃气体混合物的爆炸上限显著提高,而对爆炸ZZ1下限影响不大,如氢与空气(含

8、氧21%)混合的爆炸极限为4%75%,而氢与氧(一级纯氧为99.2%,二级为985%)混合时,爆炸极限为4% 95%。这是因为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超过爆炸上限的浓度时,因氧气(氧化剂)不足,而不=IMIOtW,Hm3*IOaHH98SfM:驹u:,bp強砂郦卿紳码1码如絶附翎乜城u:wsffl詡 伽硏爾皿1华sm-mzffiiukwwa筆:驹(OoT9 3钮田)删埠M覃4乙8钮皿)朝轉皿48壬券聲田用轉皿卸附聲皿陽咖絶琳倉鹭呂兽与藥&I綁眄鳳986LW69 99書翻I:出捧IMWmmbEHISYW1塞晦档垂酬陣卿宙nr理&旺瞬眄阀谕理w ramw ftua卿却Msm 购刺 fHmumFf昭 sa

9、fYm魂,wwncmkzE申bk團m删幢書器ism豳: mV :彌 TTJK脸护鱷时一吿團誕,暑翻鲫 專晦1 耐X申甘1議畢4斓 s/mooo 一 oooi1 ss&Km:蜩。如刪 g w1朗洲坏沁护理璽 raw wr弗 mmnw 弗昨紳撤离到安全地带,从而有利于尽快将火灾扑灭。15.答案:B解析:在厂矿企业生产过程中,由于设备管道系统的密闭性差或加料、放空等,可燃物质(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跑、冒、滴、漏时有发生,防火技术 采取通风良好的措施是为了有效控制可燃物,消除燃烧三个基本条件中的一个条 件,即消除可燃物。16.答案:B解析:煤的自燃点虽然比较高(3200,但煤堆在气温高(如夏季)、

10、风力小等闷热条件下,煤块表面微孔在吸附空气中的潮气和气体过程中,由于浓缩会产生 热量,使煤块温度略有升高,同时煤在空气中的氧化反应也会产生热量,聚热升 温可以达到自燃点而发生自燃,这种由于可燃物自身的氧化反应、物理作用产生 热量引起的自燃,属于自热自燃。17.答案:D解析:根据火灾按照物质燃烧特征进行分类的GB 49681985火灾分类,将火灾分成A、B、C、D四类,其中可燃气体火灾属于C类。18.答案:B解析:气焊施工现场的燃烧三个基本条件(可燃物乙炔、助燃物氧气和火源,即焊割的火焰)作业中是无法消除的,因此,避免燃烧三个基本条件的相互 作用是防火必须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施工现场的实验表明,

11、气焊过程中的火星、 熔渣四处飞溅大约能将周围5m内的可燃物点燃.所以规定乙炔与火源的距离 必须在10m以上。19.答案:C解析:温度和热量是构成着火源必须同时具备的两个参数,例如从煤炉子飞出的火星,落在油棉丝上,能把油棉丝点燃,但如果落在大块木板上,虽然其 温度已大大超过木材的着火点(295。0,但由于热不够,火星很快就熄灭了。所以着火源是指具有一定温度和热量的能源。20.答案:B解析:可燃物质的爆炸上限越高,只要少量空气进入容器或管道里,就容易在容器管道内形成浓度达到爆炸极限的爆炸性混合物。如乙炔的爆炸上限为81,而氨为 28,只要有 19%的空气进入乙炔罐或管道内,就有爆炸危险,而氨的容器

12、管道需进入72空气才有爆炸危险,这也是移动式乙炔发生器在许多地 方被禁止使用的一个主要原因,因它在加料时,空气容易进入罐内,所以说,可 燃物质的爆炸上限越高,其爆炸危险性越大。21.答案:BC解析:建筑物长轴与主导风向呈垂直或大于45。 ,可以有效利用人为的穿堂风,以加速可燃气体向车间外扩散,减少由于跑、冒、滴、漏的可燃气体 (蒸 气或粉尘)在车间内积聚而发生火灾和爆炸的危险。22. 答案:BCD解析:停车操作首先是系统由高压缓慢降至低压的卸压操作;其次是按规定的降温速率进行降温操作;再是排净容器管道系统内贮存的气、液固体物料。23. 答案:ACE解析:遇水燃烧物质是指具有与水或酸接触会产生可燃气体,同时放出高热,该热量即能引起可燃气体着火爆炸这类性质的物质,碳化钙、锌和钠遇水或酸会产生乙炔或氢气,并放出热量,它们都具有上述性质,所以属于遇水燃烧危险品。24. 答案:ABE解析:干粉灭火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