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与组织的兴衰.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9244231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制度与组织的兴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制度与组织的兴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制度与组织的兴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制度与组织的兴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度与组织的兴衰.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制度与组织的兴衰易中天帝国的终结读后感陈悦栋风险管理与保险10093720121“历史的进程有时会超出人们的想像。”秦灭六国,英霸世界,一个好的制度对组织的影响之大就是事后看去,有时也会令人觉得不可思议。历史上这样看重制度的并不仅仅只有清世祖顺治帝。早在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灭六国,一海内,法令由一统,去封建制而改郡县制,他便以为有了一套帝国制度,自己的家业就可以传之万世。他居然有如此自信!秦始皇的自信并非没有理由。且不说地处偏远之地的小小秦国自从有了商鞅变法,国力就日渐强大,终于在他手上一举荡平了东方六国。不仅如此,在短短的几年中,秦军南取百越,北却匈奴,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亦不敢弯弓而抱

2、怨”。当时中国国力之强盛,在泱泱华夏历史中可以说得上是前所未有。秦始皇行的这套帝国制度,就是到了两千多年后,西方传教士白晋等来到中国,也对康熙皇帝领导下它的完美无暇摩顶伏拜,写了大量赞美和歌颂中国政治制度的文章。可令人不解的是,仅仅只是又过了两百年,武昌起义的一声枪响,这样一个看似强大且合理的帝国制度竟全线崩溃,轰然瘫塌,原因究竟在哪里呢?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易中天以他的视角解读了帝国制度的兴衰荣辱,阐述了一个政治制度从成长到成熟,再转为衰败的过程。易中天把制度视作一个生命体,这个生命体有出生,有成长,有成熟,有衰老,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就有了很多可以借鉴的意义。与人一样,制度的幼年期总是需要

3、特别加以呵护的。一种新制度的出现最初往往会有很多反覆,必须经过多次尝试、比较、调整才能最终确立下来。这中间领导的大力支持不可或缺。因为真理很多时候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新制度背后一旦没有了强力的推动,它必然会被旧的习惯所湮没,从而导致革新求变之风渐消,因循守旧之习日炽。商鞅在变法时说“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王安石在变法时说“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都是为了确立当权者推行新法的决心和勇气。这种决心和勇气对于确立一种新制度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所遇到的阻力可能会远远超出原先的设想,而新制度发挥作用又难免需要一定过程。如

4、果不去扶植、去推动它,新制度就很容易夭折。事实上商鞅死后,他的改革差一点被废,如果不是秦惠王以及后世的君主继续推行新法,秦国是不可能日渐强大起来的。正是由于有了历代秦君近乎接力般对新法的大力支持,秦国才做到了“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充分发挥出了新制度的威力。轰轰烈烈的秦王朝在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声中灭亡了,秦始皇所设想的万世基业在他死后不到几年的时间里土崩瓦解。有人可能不禁要问:一种新制度下建立起来的庞大帝国何以如此脆弱?答案其实很简单:制度并不能包揽一切。易中天在书中总结秦亡的原因是“失之在政,不在于制”(他引用了柳宗元封建论中的观点)。秦顺应了历史潮流,却没有满足

5、人民需求,在整个制度的运作上充满了血腥暴力,于是秦亡了;而汉仅仅是把“硬打压”变成“软控制”,整个局面竟为之一变,出现了文景之治。这足以说明制度需要合适的文化来辅佐了。秦始皇焚书坑儒,对旧文化是压制的,汉武帝独尊儒术,对旧文化是引导的。这种引导最终使儒家文化凸显出来,成为支持帝国制度的精神支柱,使这套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这个原理在国家中一样适用。如果一个国家仅仅只是去确立一些规章制度而不去主动构建适应这种制度的国家文化,那么这种制度要么成为一纸空文,在实践中难以实施,要么就是这种制度在强制施行过程被多数人所反对,最终不得不放弃。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完美的制度,任何制度在实践过程中也都会遇到这样

6、或者那样的问题。何况外界环境也并非一成不变,今天相对完美的制度明天未必一样完美,所以制度必须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加以修改和完善。还是以帝国制度为例,两千多年间,它的修修补补就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易中天在书中详细阐述了帝国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虽然易中天认为“越是精细齐备,就越是走向死亡”(这与钱穆的看法极为相似),但完善制度的好处却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在当时还没有一种新制度可以完全替代旧制度的情况下,对原有制度的不断补充完善就是组织延续生命的最佳方式。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是如此。在国家运作过程中,一旦发现某些制度条文完全脱离

7、了实践,或者是无法满足实践的需要,有关人员就应该勇于变更相应的制度,努力在原有的框架下进行修改和补充,使之臻于完善,这才能使国家始终保持良好的运作状态。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发现另一种制度具有更明显的优势时,甚至要不惜对原有的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改造,这才是一个国家永葆青春的秘诀。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延续了他一贯的悲观主调,认为“帝国制度自其创立之日起,就为自己留下了隐患,种下了胎毒,埋下了祸根”,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易中天在书中的思路并不完全正确。因为任何一个制度都会有其与生俱来的缺陷,正是如此,我们才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不能因为人总是要死的就不打针也不吃药。在这方面,悲天悯人解决不了问题,问题只能是在一步步探索和实践中解决。同时我们也应该发现,近代中国的衰落实际上是历史上多次改革不彻底或者不成功而造成的后遗症,这当然不能说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下改革就一定不能成功,事实上,通过不断的试验来促进文化的变迁反而能推动改革逐步走向深入。所以,无论是国家也好,国家也罢,对待制度改革都一定要慎重,我们不仅需要改革的决心和勇气,更需要改革的智慧和耐心。而只有我们拥有了这些,并不断在实践中去摸索、去总结、去调整,我们才有信心断言,我们的这个组织终能焕发出它最璀璨的光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