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12月测试卷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9243449 上传时间:2022-08-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12月测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一语文12月测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一语文12月测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一语文12月测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一语文12月测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12月测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12月测试卷(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一语文12月测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准确的一组是 ( )A斗牛之间(du ) 修葺(q) 双栖(x) 外甥(shng)B水波不兴(xn) 先妣(b) 如晤 (w) 笃厚(d)C酾酒临江(sh) 垣墙(hun) 泠然 (ln) 领衔(xin)D外强中干(gn) 眷属(jun) 艳羡(xin) 镌刻(jun)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那边有座城池,六街三市,万户千门,来往行人都在光天化日之下。B整整十年,中国足协制造“国奥队”这个系统工程已被事实证明是“豆腐渣工程”。对于我们纳税人来说,四年耗费几百万的国奥队失败,则

2、完全是一起重大责任事故。C只有战略准确,细节才会有意义。如果只顾细节,忽视战略,盲目执行,不管方向,那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D汪国新画马更具特色,骐骥骅骝,或振鬣奋蹄,或悲嘶怒鸣,多姿多彩,无一雷同,且与战将浑然一体,交相辉映。 3下列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建立新的公平合理的世界经济秩序和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实现各国的经济繁荣。B和大熊猫一样享有“国宝”之称的四川鹧鸪近年来持续减少,当前仅存两千多只。C中国电影非常像换季的美人,急于抢占时髦之先,换妆改颜,于是,难免陷入不顾自身条件强行起飞而遭致观众白眼的尴尬。D在科学研究方面有成就的人,很多是在客观物质条件十分艰难的

3、情况下经过顽强刻苦的努力才获得成功的。4、排列语句顺序恰当的是 ( )细胞液是碱性时,花青素呈蓝色,碱性较强,就成为蓝黑色,如墨菊、黑牡丹等便是。不论是红花还是红叶,它们的细胞液里都含有由葡萄糖变成的花青素。万紫千红,红蓝交辉,都是花青素在不同的酸碱反应中显示出来的。而当细胞液是中性时,则呈紫色。当细胞液是酸性时,花青素呈红色,酸性愈强,颜色愈红。A、 B、C、 D、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4、,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5下

5、列句子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准确的一项是(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槊:长矛。、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下:下面。、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藏:宝藏。、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缭绕。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须臾7. 作者用曹操的典故,其用意是( )、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同情曹操不遇于时。、慨叹人生无常。、借曹操自比,表明自己被贬的心志。 8. 对这两段文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的化身。、作者认为,清风明月,能够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

6、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第一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的渺小,为第二段人的超脱埋下了伏笔,形成了反差。、这两段,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写主客问答,联想丰富,转换自然。 9翻译下面句子 (6分)(1)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3分)(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3分)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7分)送剑与傅岩叟辛弃疾 莫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仔细看。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注:傅岩叟:稼轩友人。莫邪:古代名剑。(1)诗中描写了怎样一个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请你作简要分析。(3分) (2)这首诗突出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这种手法在此诗中的运用。

7、(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1)歌台暖响,舞殿冷袖。(2)秦人不暇自哀,后人哀之而不鉴之,。(3),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4)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不绝如缕。(5)天朗气清, 。仰观宇宙之大,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文贵通达(李文海)眼下,杜撰几个含糊不清的概念,拼凑一些半古半洋的语句,堆砌成一篇诘屈聱牙、不知所云的文章,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一种时尚。这可以说是当前文风不正的一个突出表现。这种坏风气也蔓延到研究生教育中。有人说:有的博士论文常常连博士生导师都看不懂。这可不只是一句玩笑话,而是现实生活的某种真实反映

8、。 其实,朴实无华,明白晓畅,乃是一篇好文章的头一个,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关于这一点,老一辈的文学大家们曾经反复强调过。 梁启超要算是文章高手了。梁启超创造了一种“新文体”。这种“新文体”不拘一格,俚语、韵语乃至外国语法均可入文,但前提是必须“平易畅达”、“条理明晰”。他说:“为什么要作文章?为的是作给人看。尤其是历史的文章,为的是作给人看。”文章写得让人看不懂,读来犹如雾里看花,这不但表明作者心目中没有读者,而且也失去了作文章的本意。 梁启超强调好文章首先要做到“词达”。他说:“若为文章之美,不要多说,只要能把意思表明就得。做过一篇文章之后,要看可删的有多少,该删的便删去。我不主张文章作得古奥

9、,总要词达,所谓词达而已矣,达之外不再加多,不再求深。我生平说话不行而文章技术比说话强得多。我所要求的,是章无剩句,句无剩字。这件事很重要。至于如何才能做到,只有常作。”这一段话,把“简、浅、显”三个字都包括进去了。“章无剩句,句无剩字”,就是“简”;“不再求深”,就是“浅”;“词达”,就是“显”。 “五四”时期倡导“文学革命”的胡适,也称赞梁启超的文章“有很大魔力”,并且对产生这种魔力的原因作了很有意思的分析。他说:“这种魔力的原因约有几种:(1)文体的解放,打破一切义法家法,打破一切古文时文散文骈文的界限;(2)条理的分明,梁启超的长篇文章都长于条理,最容易看下去;(3)辞句的浅显,既容易

10、懂得,又容易模仿;(4)富于刺激性,笔锋常带情感。” 胡适对梁启超文章的推崇,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他自己对文章好坏的判断标准。他在评价黄遵宪的诗时,跳出所论的具体范围,谈了自己对于“做诗”与“做文”的一般性看法。他指出:“这种诗的长处在于条理清楚,叙述分明。做诗与做文都应该从这一点下手:先做到一个通字,然后可希望做到一个好字。古来的大家,没有一个不是这样的;古来绝没有一首不通的好诗,也没有一首看不懂的好诗。金和与黄遵宪的诗的好处就在他们都是先求通,先求达意,先求懂得。”连“通”都做不到,既不能“达意”,又不能让人“懂得”,哪里谈得上是好文章? 对那些文理不通、逻辑混乱、晦涩难懂的文章,最深恶痛

11、绝的大概要算是毛泽东同志了。1958年9月2日,毛泽东同志在一封信里严肃批评有些干部不大懂辩证逻辑,也不大懂形式逻辑,不大懂文法学,也不大懂修辞学,所以写的文章和文件只是将一些观点凑合起来,聚沙成堆,缺乏逻辑,准确性、鲜明性都有不足,文字又不通顺,更无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之态。他呼吁全党要认真提高写作水平,改进文风。时间虽然过去了近半个世纪,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论述仍然有着重大的警示意义。12根据文意,对梁启超的观点理解准确的两项是( )(分)应该创造出一种不拘一格的新文体,在这种新文体中,俚语、韵语乃至外国语法均可入文。写文章的本意就是要“平易畅达”、“条理明晰”,否则,只能表明作者心目中并没有读

12、者。词达,是好文章的首要条件;如果文章写得古奥难懂,让人如雾里看花,则失却作文本意。写文章是给人阅读的,因此必须做到:无多余的语句,表意要鲜明准确,文字要浅显易懂。写诗作文,既要“通”,又要“好”,因为自古以来绝无不通的好诗,也绝无看不懂的好诗。 13对文中“通达”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分)朴实无华,明白晓畅 不拘一格,用语自由条理清楚,叙述分明 文通理顺,词达意明14本文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文贵通达”?(分)答: 15本文运用了梁启超、胡适和毛泽东三个材料作论据,试分析这三个论据在论述作用方面的异同。(分)答: 四、本大题3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8题。 漫步在凋零的树

13、林刘湛秋(1)一个阳光如水的深秋,我在林中漫步。(2)我为那疏朗和高远而迷惑了。盛夏所给人的那种局促感和拥挤感顿时消散,目光犹如自由飞翔的小鸟,几乎碰不到多少屏障。(3)身边的树或曲或直伸向天空。由于抖落了许多叶子,枝儿显得更清晰了,在湖水般天空的反射下,勾勒出遒劲的线条。从这些线条织出的网纹中看过去,大自然更富有奇幻而不可捉摸的风韵。(4)我踏着沙沙响的落叶,偶尔伸出手去接一片在微风中旋转的枯黄的或暗红的落叶,体验着身心的轻快。我仔细地辨别落叶上绻曲的脉络,闻着那干涩的气味;而且,随着脚步的移动,谛听着落叶发出的声音。(5)我望着树,树也望着我。我们没有语言的交流。也许,在这孤独和静谧中,我们之间存在着宇宙神秘的信息。(6)那么,失去春日那么多光彩灿烂、鲜艳妩媚的绿叶,他会惆怅或悲哀吗?在飒飒的秋风中,它是否在沉湎于对往昔的回忆?(7)我踏着沙沙响的落叶,心中犹如飘着森林上空没有被遮蔽的云,一会儿是晴朗的白云,轻快自如,一会儿又是阴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