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语文 散文阅读专项训练(1)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9235872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8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高考语文 散文阅读专项训练(1)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1高考语文 散文阅读专项训练(1)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1高考语文 散文阅读专项训练(1)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1高考语文 散文阅读专项训练(1)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1高考语文 散文阅读专项训练(1)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高考语文 散文阅读专项训练(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高考语文 散文阅读专项训练(1)(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高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散文阅读(1)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教学资源网 眷恋红土地教学资源网 淡 墨教 红土地,一块先民赖以站起来的地方,万古不灭的太阳晒红了古蛮夷。教学资源网我久久伫立在这大地上,等待那高原的风摩挲她荒原的儿子。红土地,生命的胞衣。教学资源网传说的根是无论如何也捋不到头了,人们只记得红河水上漂来一个创世纪的葫芦。那样斑斓,那样永恒,是亿万年前凝固了的地火,大自然一封无法寄走的情书,在文明和蛮荒的边缘裸露生命和情感的原初。山路是老鹰叼到蓝天上也扯不断的意象,肆虐的风暴使得人心不敢靠近那片美丽

2、,歌谣之树上坐着一个被小河淌水打湿了眉睫的女子。教学资源网那轮荒月便是坠在歌谣上的耳环。教学资源网那么久远,那么质朴,从生命的深层里流露了出来,一种刚烈和血性的表白。似乎听得见冷兵器的撞击声,从历史遥远的那一头传来,庄蹻便成了这块土地上的英雄了。每天夜里,古老的红河水夜夜都从我的枕边流过。一年两年,涛声依旧。教学资源网是母亲将生命的赌注押给了红土地,从此,我别无选择,火把果一样,默默地燃烧自己。也许梦得太久,也许因为痛苦太深,我常常一个人爬到高高的山上去,直到生命缺氧的时候才去感悟这片土地和人生。教学资源网这儿的山倒是很高了,这里的人家住在红尘之外。三个石头支起一口石片制成的“锅”,风的刀子割

3、不断茅草屋上的炊烟。穿山越谷,走进大森林,一天两天,十里百里,碰不见一个人,在这红土地上,不能不让人感受这种百年孤独。教学资源网住惯了的山坡不嫌陡,父亲是那样如痴如醉地钟情于这片土地。每个黎明和黄昏,我都看见他那佝偻的身影在红土的大背景上来来去去,执著如这土地深沉的灵魂。那颗粮食过早地把他的腰累弯了。在那红土高原上,看着父亲渐渐远去的身影,我会把干瘪的苦荞与鲜红的血液联想在一起,在这红土地上,生命会呈现出一种数学公式无法计算的反差。教学资源网世界因有了荞麦花而美丽。教学资源网每年三月,樱花杜鹃花是一定要开的,像我如期而至的阿荧。阿荧,黑瘦黑瘦的,很有点像诗经中那种采野菜的女子。看着那纤细的样子

4、,我说:“妹,你不要再往前走了,山那边的西北风很硬。”她一咬嘴唇,那血珠子便很心疼地冒了出来。拽住那情感的藤蔓一蹭,她翻上山来了。一棵树,一根藤,长成了这红土地上分不开的风景。教学资源网阅读这红土地上的爱情,一如阅读这土地上耕作的庄稼,随意得很。这使我想起那个金马和碧鸡的故事,太阳追逐月亮的传说。在这寂静的山谷,在这世界的边缘,没有分贝和尘埃的困扰,在皎洁的月光下,你可以静静地审视爱情的伤口。教学资源网但这里离现代的文明和繁华毕竟太远了,“超导”、“传感”无法与岩石对话,昨天和今天依偎在山谷里不想分手,狼谷拒绝牧歌,边声滴落寂寞,向前再跨一步,似乎就走出了人生教学资源网可不管瘴疠怎样出示生命的

5、黄牌,山歌的音符落在这土地上便会开成血红的杜鹃。烂漫的山花年年都要在这里潇洒走一回。教学资源网红土地,大自然亮出来的一面鲜红的旗帜,红土地,我半边冰凉半边发烫的梦啊!教学资源网(选自散文百家1995年2期,有删节)教学资源网注:庄蹻(ju),战国时楚国农民起义领袖。教学资源网1文章中作者表达出了对“红土地”深切的眷恋之情,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生命的胞衣”所具有的深刻内涵。(4分)教学资源网答: 教学资源网 教学资源网2结合文章分析:作者为什么说“红土地,我半边冰凉半边发烫的梦啊”?(4分)教学资源网答: 教学资源网 3文章中说:“也许梦得太久,也许因为痛苦太深,我常常一个人爬到高高的山上去,直到

6、生命缺氧的时候才去感悟这片土地和人生。”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感悟”到哪些内容?(4分)教学资源网答: 教学资源网 教学资源网4文章感情深挚,思路清晰。以“红土地,生命的胞衣”起笔,接着转入对“红土地” 教学资源网 特点的叙写,文章中 教学资源网 (填写文中语段)这个句子又让文章转入对红土地内涵的深层思考。(5分)教学资源网5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22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4分)教学资源网谈谈“红土地”的意象特点 教学资源网行云流水写眷恋谈谈文章的语言特点教学资源网请从宏观的角度,对本文予以精要的点评教学资源网答案:1以“生命的胞衣”比喻生养我们的故土,意在强调我们与故土的难以割舍的血肉

7、联系。(4分)(提示: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在文中,“红土地,生命的胞衣”是全文内容的总起和提示句,完成此题必须从全文的角度去分析理解。答出“比喻”给2分,答出后面一句给2分。)教学资源网2“红土地”的孤独、贫穷与落后又让“我”内心充满失落和惆怅(2分,意思对即可),但“红土地”的刚烈、宽广与多情让“我”内心充满感激和温馨(2分,意思对即可)。(提示:此题考查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从文章结构看,此句是一个归结性句子,是对上文内容的归纳,再结合题目要求和文章语句内涵分析,此题必须从两方面来回答。)教学资源网3感悟到“红土地”孤独、贫穷、落后的环境(2分,答出环境特点和性格特点的一项不

8、计分,答出两项计1分,三项计2分。)和这块土地上人们所具有的执著、刚强、多情的性格(2分,答出环境特点和性格特点的一项不计分,答出两项计1分,三项计2分。)。(提示:此题考查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在文中首先找到命题点的具体位置,然后通过对(7)(13)段内容的归纳可以完成此题。概括必须准确而不遗漏。)教学资源网4古老而美丽、质朴而血性(2分)。教学资源网也许梦得太久,也许因为痛苦太深,我常常一个人爬到高高的山上去,直到生命缺氧的时候才去感悟这片土地和人生。(3分)教学资源网5写作提示 作者眼中的红土地是“生命的胞衣”,久远而质朴,是“从生命的深层里流露出来的一种刚烈而血性的表白”,这写出了红土地

9、是一位骨子里涌动着刚烈血液的母亲,多情而刚强。作者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向读者展露了红土地的面貌,她是荒凉而又孤独的,连人也不能不“感受这种百年孤独”,然而她永无止境地宽广与奉献,纵然只有血的苦荞也让“父亲是那样如痴如醉地钟情于这片土地。每个黎明和黄昏,我都看见他那佝偻的身影在红土的大背景上来来去去,执著如这土地深沉的灵魂。” 荒凉孤独而又多情宽广,是红土地让人无限眷恋的意象特点。教学资源网文章从此展开评论,则属于符合题目要求。教学资源网把情感融入具体的意象中来连词串句,是本文在语言运用上的一大特色。例如:“山路是老鹰叼到蓝天上也扯不断的意象”“歌谣之树上坐着一个被小河淌水打湿了眉睫的女子”“那轮荒

10、月便是坠在歌谣上的耳环”“风的刀子割不断茅草屋上的炊烟”“一棵树,一根藤,长成了这红土地上分不开的风景”“山那边的西北风很硬”“山歌的音符落在这土地上便会开成血红的杜鹃”等等,这完全是作者内在感情外化的意象式表达。教学资源网如果学生能够从这一角度展开评论,则属于完全符合题意。但从此角度评论,对中学生来说,有一定得难度,具体评论中,学生如果从“文章语言生动”“运用比喻的手法”等方面评论,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认为符合要求。教学资源网本文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文章的“神”表现在对“红土地”所具有的荒凉、贫穷、孤独而又刚烈、宽广、多情的性格特点的揭示和作者对红土地的眷恋情感上,为了体现这一特点

11、和表现这一情感,作者选用了关于红河的典故、庄蹻的传说和父亲、小妹等大量的材料深情抒写,做到了选材广泛而主旨集中。教学资源网评论从此展开,则属于切题。2.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4题.教学资源网秋日的灯盏教学资源网朱以撒教学资源网秋天来了,山里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紧挨在一起的两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它旧日的邻居。交接的日子来临,一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果外表抹上了一层紫黑,一只翠绿的螳螂举着带锯的刀,轻轻划了一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皮。教学资源网稻子已经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曳的是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农夫已经走远,不会回头

12、,注定这一穗金黄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和亿万弟兄一道进入温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在我看来,缘于遗忘而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浆果、稻穗这样兀立风寒中的灯盏,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过去,许多美艳走到这里,自然变得素洁起来,像戏台上的名角戏装卸下,铅华洗去,走在街市上,纯乎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教学资源网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开设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一家人聚在严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不灭灯盏,隔着芳香的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从春日开始萌发,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当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

13、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奔跑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是那么黯然神伤地蹲着,敲打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的犁耙,要问个究竟。丰稔的人家如实地享受着秋日的馈赠,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带着舒适的滋润。看来,只有希望不落虚空,眉宇间才笑得起来。教学资源网一本书在经过春风、夏雨的重叠,终于在深秋的最后几日结束了文字的蔓延。这个文人松了一口气,好几次他像一个持灯者,火舌飘忽不定,他的心时浮时沉,晴明阴晦在瘦削的脸庞上隐现。夜半推开窗门,所有家庭的灯盏都熄灭了,自己却还在夜色里跋涉这大半年的灯火费得太多了。在乡村写作,笔下的蔬笋气明显与上一个章节慢了一个节奏。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乡村里完成的这一部分,像是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脚步细碎,神色安然,被深浓起来的薄纱笼罩。也应该有一个相近的阅读环境村头老樟树下,寂静萧然的风雨亭里,简约朴素的廊桥上。选择环境阅读是一种智慧,删去书写者身上的种种附加,也放弃了自己种种目的性,此时,书页打开,字句联袂而起,人融了进去。有几次我读到一些残本,残本毁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