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我爱这土地》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9234504 上传时间:2024-01-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课《我爱这土地》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3课《我爱这土地》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课《我爱这土地》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3课《我爱这土地》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3课《我爱这土地》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3课《我爱这土地》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课《我爱这土地》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爱这土地说课稿“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诗是我爱这土地的精华,它是艾青那个时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句总结全诗,发人深省,它也正是我爱这土地这首诗的点睛之笔。下面就说说我教授我爱这土地这首诗的教学设计和思想。一、说教材我爱这土地是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人艾青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表达了诗人为祖国前途、命运担忧,心力交瘁的情状。我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嘶哑”,诗人把自己比喻成一只小鸟,这只唤

2、起民族觉醒的小鸟,面对风雨来袭的苦难不停地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呐喊,从“嘶哑”的嗓子到每根羽毛都要葬在祖国的土地上,这种对祖国忠贞不渝的爱坚定地告诉每个人,中华民族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最终会战胜一切灾难和苦难,进而会见到“那来自林间无比温柔的黎明”。从艺术手法来看,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运用象征手法,构思精巧。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作为抒情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意象极其丰富,他没有把诗的篇幅拉长,而只把对土地广阔而深厚的爱浓缩在10行110个字中,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取得了最佳的艺术效果。从句式上看,第一节8行基本用的是排比句,然后巧

3、妙转换,隔开一行,作了必要的间歇和停顿后,写下了两行形象突出、感情进一步升华的结尾,读来震撼人心,过目难忘。二、说教学目标及制定依据“教学目标”是一篇课文要“教给学生什么”的集中体现,对于这首诗,我依据三维目标,预设了这些教学内容:1.会饱含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能读懂这首诗的意思。2.学习“嘶哑、打击、悲愤、激怒、温柔、腐烂”等词语的表现力和“土地”、“鸟”等意象的含义及其象征意义,理解诗歌的意境。3.明白诗歌的象征手法、构思特点和句式特点。4.感受诗人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怀。(我的教学目标制定得很浅显,都停留在“基本掌握”的层次上,我解释一下。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话: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

4、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这是对整个7-9年级的总体要求。而我们的这篇课文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四篇中的第一首诗,而我们整个六册书中所有的篇目都要承担这个要求的,不是就这一篇。当我们的学生通过八年级,九年级的这两年的成长,他们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分析能力等各方面不断提高,那个时候再去读这首诗时,他们会从心底里发出“哦”这个声音的。当他们发出“哦”这个声音时,我们今天的这些目标中所有的“基本”也就随之消失。我们也就完成了课标中的要求,那个时候我们的笑容会很灿烂的呀,不是吗?)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5、,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所以制定了的这个目标。三、说重点和难点及制定依据重难点有两个:1.通过朗读、批注、品味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诗歌优美而深情的意境。2.明白诗歌的象征手法、构思特点和句式特点。一是能基本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基本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基本领会我爱这土地本身的巨大艺术魅力;二是引导学生基本掌握现代诗歌的欣赏技巧与方法。为了落实以上提到到三维目标,我以“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为支

6、点,以学生的活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为杠杆,以“读中寻”“读中品”“读中悟”“读中升”为动力,已达到撬起三维目标及重难点这个阻力。这节课的教学使三维目标在一定基础上得到了落实。依据(语文课程标准):1.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2.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四、说教法和学法以“读中寻”“读中品”“读中悟”“读中升”为教学思路,主要设置以下主问题:1.哪几句诗需要用最深沉的感情去朗读?为什么?2.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比

7、喻成有“嘶哑”的喉咙的一只鸟?“鸟”和“我”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3.为什么歌唱的内容只选了特定的“土地”“河流”“风”“黎明”而没有选择其他意象?4.这首诗象征手法是怎样体现的?构思和句式有什么特点? 为了解决这四个主问题,本节课在教与学上主要采取以下策略和方法:1.朗读感悟: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通过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思考”“感悟”“想象”,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2.自主与合作:在自主理解、交流、探究中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认识的交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课堂变得丰富而生动,学生也有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合作精神得以充分体现。3.探究欣赏:通过互动与

8、思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真切的感染,深化为内心的感悟。五、说教学程序我的设计贯穿始终的就是四大环节:“读中寻”“读中品” “读中悟”“读中升”,以此来引导其他现代诗歌的欣赏。1.第一要教给学生什么?教这首诗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我设计的这四个环节是相互递进的,相互补充的,相互错位的,要根据课堂上学生的活动来随时调整,随时互换的,比如“读中寻”,在组织学生读完课文后,提出一个问题:“诗歌题目怎么读?哪个词读重音?为什么?有你的根据吗?”这个问题很开放,可能会出现好多解释,题目中的每一个词都可能是学生心目中的答案,学生会从诗中找到他们的根据,如“节奏”“重音”。“90后”的学生好奇心强,知识

9、面广,表现出极强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也许就达到了“读中悟”甚至是“读中升”的教学目的。这个部分的设计就是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解决了第一个主问题。(诵读是诗歌欣赏入门的一关,在此环节中教师的示范诵读很重要,诵读的美感能够极大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概括诵读方式时教师要注意整理从学生中来的答案。)只要学生能明白节奏、停顿、重音、速度和作者情感的把握是都是读诗的关键就完成了第一个“教什么”了。2.第二要教给学生什么?就是要教给学生借助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联想、想象、象征等手法来理解诗歌的意境。在“读中寻”的基础上交给学生学习诗歌有一个

10、很关键的环节,在这个过程,通过“嘶哑、打击、悲愤、激怒、温柔、腐烂”等词语的表现力和“土地”、“鸟”等意象的含义及其象征意义的学习,把静态的变成动态的,把无声的变成有声的,把纸上的文字变成脑海中鲜活的场景和形象,从而给诗歌灌注鲜活的生命力。这部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质疑探究。当“读中寻”没有达到让学生主动寻找他们自己认为的让他们感动的亮点后,随之就会有“读中悟”“读中品”的出现,问题是这样的“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哪是主动者?哪是被动者?主动者的状态?主动者的进攻方式?那么土地上的附着物河流,土地上空的风,以及更高层的物体有什么反应呢?“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的作用也就随之被探究了出来。诗歌在想象中复活了。所以“读中悟”“读中品”的过程就是一个给诗歌灌注生命力的过程。 有了前面的“读中寻” “读中品”“读中悟”,那么,“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就得以升华。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3.第三要教给学生的是欣赏韵律节奏美,了解这首诗的句式和结构特点。 还是通过读,整体把握,让学生明白象征手法、抒情方式的巧妙,以及句式和结构的独特之处,从而完成第三个“教什么” 。 六、说板书设计我设计了简练的板书,系统地概括了这首诗歌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学习这首诗的印象。我爱这土地艾青鸟:歌唱土地 意象我:热爱祖国 象征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