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_现代汉语_自考现代汉语自考讲义笔记.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9234005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_现代汉语_自考现代汉语自考讲义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自考_现代汉语_自考现代汉语自考讲义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自考_现代汉语_自考现代汉语自考讲义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自考_现代汉语_自考现代汉语自考讲义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自考_现代汉语_自考现代汉语自考讲义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考_现代汉语_自考现代汉语自考讲义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_现代汉语_自考现代汉语自考讲义笔记.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不要为已逝去的年华叹息,须正视欲匆匆溜走的时光一、选择题1.1汉语方言的差异主要表现在(1).(1)语音方面(2)词汇方面(3)语义方面(4)语法方面1.2现代汉语书面语形式的主要源头是(2).(1)官话(2)白话(3)文言文(4)近代汉语1.3现代汉语词汇中占绝大多数的是(2).(1)单音节词(2)双音节词(3)三音节词(4)多音节词1.4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主要方式是(4).(1)形态变化(2)语序(3)虚词(4)语序和虚词1.5江西省的九江话属于(3).(1)赣方言(2)湘方言(3)北方方言(4)吴方言1.6江苏省的镇江话属于(3).(1)赣方言(2)湘方言(3)北方方言(4)吴方言2.1

2、.1发音体颤动次数多,则(1).(1)声音高(2)声音低(3)声音强(4)与声音的高低没有关系2.1.2语音的强弱跟说话时用力的大小(1).(1)成正比(2)成反比(3)没有关系(4)不成比例2.1.3语音的本质属性是(3).(1)物理的属性.因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它同自然界其他声音一样,产生于物体的振动.(2)生理的属性.因为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3)社会的属性.因为语音要表达一定的意义,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必须是全社会约定俗成的.(4)心理的属性.因为语音的产生是一种心理过程.5.11.8下面四个句子正确的是(4).(1)在大家积极工作下,工程进度很快.(2)在

3、大家积极工作的情况中,工程进度很快.(3)由于大家积极工作下,工程进度很快.(4)大家积极工作,工程进度很快.二、填空题1.1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方言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汉语共同语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1.2现代汉语中表达语法意义的两个主要语法手段是(语序)和(虚词).1.3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1.4现代汉语的书面语和口语基本上是(一致)的.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1.5汉语的方言现在可以分成七区,除了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外,还有(

4、湘方言区)、(赣方言区)、(客家方言区)、(闽方言区)、(粤方言区)五个方言区.1.6南京话属于(北方)方言区,宁波话属于(吴)方言区,昆明话属于(北方)方言区,兰州话属于(北方)方言区.2.1.1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社会的(交际)工具.2.1.2语音不同于一般物体和动物的发音,区别就在于(它代表了一定的意义内容).6.7.3排比要求并列的几项之间(结构)和(字数)相同或相似.6.7.4设问和反问的区别在于:设问是(自问自答),而反问是(寓答于问).6.7.5在现成词语的比照下,更换词语的某个词或词素,临时仿造出新词语的修辞方式叫(仿词).三、判断题1.1北方方言区是指长江以北汉民族居

5、住的地区.()1.2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形式是一样的.()1.3普通话就是过去所说的“白话”或“官话”.()1.4普通话词汇规范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但不排除其他方言中有用的词汇进入普通话.()2.1.1语音是语言的声音,所以必须从物理学角度和生理学角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才是全面的.()2.1.2音节是人们听感上最容易分辨出来的自然语音单位.()6.4.5“车上睡不好”是一个歧义短语,孤立起来看有歧义,放在一定的语境中,歧义就消除了.()6.4.6“这个人又上台了”可以理解为“这个人又上台演出了”,也可以理解为“这个人又上台掌权了”,利用变换方式消除了歧义.()四、简答题目录2.1.1汉语拼音

6、方案由几个部分组成,其主要作用是什么?2.1.2音位和音素有什么区别?2.2.1比较z、zh、j这三个音素,它们的发音方法是否相同,音色是否相同?为什么?2.2.2鼻音的发音方法是怎样的,普通话中有哪几个鼻音?2.2.3汉语普通话中的浊音声母和清音声母有什么不同?2.2.4请指出、“爱、衣、碗、月”四个音节开头元音发音的情况.2.3.1下列舌面元音0、o、e、i、u、i、e如何进行描写?2.3.2结合实例分别简述复韵母和鼻韵母的发音要领.2.4.1调值和调类的关系是什么?汉语普通话声调为什么只有四声?它是被什么决定的?举例说明.2.4.2说明古调类和现代汉语调类的关系.2.5.1汉语拼音方案规

7、定了“y、w”的用法,又规定了隔音符号“”的用法,为什么要做这些规定?2.5.2iou、uei、uen三个韵母在汉语普通话中的音节拼写情况如何?2.6.1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的“孙子”和“大意”,指出它们的意义和词性有什么不同,为什么?(1)他很喜欢他的孙子.(a句)古代的孙于是一位军事理论家.(b句)(2)请你概括这篇文章的段落大意.(a句)干任何工作都要认认真真,不能马虎大意.(b句)2.6.2下面是关于轻声概念的一些论述,如有错,请指出,并说明理由.(1)在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声调中,除了四声之外,还有一个声调叫轻声.(2)不标调号的音节叫做轻声音节.2.8.1:请简要回答汉语普通击对北京语

8、音中的轻声、儿化词的规范原则.2.8.2请指出下列音节中,哪些是规范的轻声、儿化读音,哪些不是,为什么?.信儿地点儿我们太阳明天2.8.3下列各词加点的字,哪些属于异读范围,哪些不是?请将不规范的异读改正过来.校对jiao发酵xoap.五更jing挑水tiao安宁ning学校xiao酵母jiao更换geng挑战tiao.宁可ning4.2.1“妈妈”和姥姥”这两个词的构造方式是否一致?为什么?4.3.1什么叫根词?和词根有什么区别?4.3.2历史词语和文言词语的区别是什么?4.4.1(一)补出下列省略的成分.谁来了?小张.刚才他去哪儿了?上公园了.吃过饭了吗?没有.(二)下面句子变换式中的“省

9、略”都能成立吗?为什么?5.9.1(1)我的鞋子比你的鞋子大.(2)我的鞋子比你的大.(3)我的鞋子比你大.5.9.2(1)我的儿子比你的儿子大.(2)我的儿子比你的大.(3)我的儿子比你大.6.1.1有人说,修辞就是“咬文嚼字”,是“文字游戏”,这种说法对不对?说说理由.6.1.2修辞与语音、词汇是什么样的关系?6.5.1节拍与意群的停顿有无区别?6.5.2散文中对平声和仄声的运用有何讲究?6.5.3给下列两首诗标出乎仄.(1)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简答题答案2.1.1汉语拼音方案是由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

10、号和隔音符号五个部分构成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给汉字注音和作为推广普通话的工具.2.1.2一种语言里能起辨义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叫做音位.音素是从音色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有的时候一个音位只包含一个音素,但有的时候一个音位可能包括一组音色不同但没有辨义作用的音家.例如,带(dai)中的“a”舌位靠前,到(dao)中的“a”舌位靠后.这两个“0”音色有细微差异,是不同的音素.但是如果将两个“a”位置互换,虽然听起来有些别扭,却不影响对意义的理解.所以在普通话中,两个“a”属于同一个a音位.2.2.1比较z、zh、j这三个音素,它们的发音方法是相同的,都是不送气清塞摈音,但它们的音色不同,因为

11、它们的发音部位不同,z是舌尖前音,zh是舌尖后音,j是舌面音.6.5.2旧格律诗用字讲求平仄,必须依照一定的规律.散文虽没有这种严格的要求,但是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句子要避免连用较多的平声或仄声.也就是说;要力求平仄(协调.比如报纸上的一个标题“观众感赞剧目新”的声调安排是“平仄仄仄仄仄平”,中间仄声字太多.如果把“感赞”改为“赞扬”,全句成为“平仄仄平仄仄平”,就平仄协调,合乎节律了.第二,在语段中,各个句子的最后一字的声调要错落有致.一般地说,句末总接连出现同样的字,例如接连几句的末尾都用“了”或用“的”收尾,就宜加改变.虽然不出现同样的字,接连出现同音字,也宜避免.因为散文不是韵文,押

12、韵反而显得不伦不类.6.5.3(1)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黄河人海流.(平平仄仄平)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2)鸣筝金粟柱,(平平平仄仄)素手玉房前.(仄仄仄平平)欲得周郎顾,(仄仄平平仄)时时误拂弦.(平平仄仄平)第一首诗中的“一”是入声字,届历声,按普通话的读法,则是平声.第二首诗中的“得”、“拂”也是同样情况.五、分析题(一)指出下列汉字的形旁,并说明形旁与字义的关系.示例:顾,形旁“页”,跟脑袋有关,指回头望.简2贪3爷4讥5枞6骸3.3.1形旁“竹”,同竹子有关,指古代用竹片制成的书写材料.3.3.2形贝“贝”,与财产、经济有关,指人对钱财等的过分的

13、占有欲.3.3.3形旁“父”,与父亲有关,指父亲的父亲.3.3.4形旁“讠(言)”,与说话、言论有关,指用贬抑的语言谈论某人或某事.3.3.5形旁“木”,与树木有关,属于木材的一种.3.3.6形旁“骨”,与“骨”意义相近.(二)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3.4.1脍灸人口3.4.2刚腹自用3.4.3免死狐悲3.4.4驰聘疆场3.4.5性格粗旷3.4.6发奋图强3.4.7好高鹬远3.4.8三翻两次3.4.9搀绕3.4.10吟唱3.4.11逆烦3.4.12靡烂3.4.13功亏一匮(四)在下面括号内填上序号:(1)只能填“二”;(2)只能填“两”;(3)填“二”和“两”皆可.5.2.1()年级5.2.2

14、()个年级5.2.3()斤5.2.4()座楼5.2.5()层楼5.2.6()两5.2.7()点钟5.2.8()瓶油5.2.9()尺5.2.10初()5.2.11()月5.2.12()天(五)“没有”后面跟体词性结构时,我们把这个“没有”看作是动词.“没有”后面跟非体词性结构时,我们把这个“没有”看作是副词.根据这个原则,请辨析下列句子中“没有”的词性.5.3.1那本书他根本就没有.5.3.2北京他一直没有去过.5.3.3才过十二点,食堂就没有吃的了.5.3.4他没有工作.5.3.5菊豆这部电影你看过没有? (六)“了”的用法有好几种,一种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如果动词、形容词还带有宾语或补语

15、的话,这个“了”要放在宾语和补语之前,我们把这个助词“了”叫作“了”,如“他批评了我”中的“了”.一种“了”出现在句尾,紧跟在名词之后,起到煞句作用,我们把这个语气词“了”叫做“了:”,如“他批评我了”中的“了”.如果一个“了”出现在句尾,紧挨前面的又是动词或形容词,我们把这个“了”看成是助词和语气词的重合体,叫作“了1+了2”,如“被他批评了”中的“了”.请辨析下面句子中的“了”,究竟是“了,”,还是“了:”,或者是“了1+了2”.5.3.1她早就去了.5.3.2开会了,我们听完了报告再说吧.5.3.3他吃了午饭就去图书馆了.5.3.4她长得越来越漂亮了.5.3.5他说过不要去北京了.(七)用框式图解法分析下列复杂短语.5.4.1看不看李自成这本书5.4.2花儿为什么这样红5.4.3买票的去那儿排队5.4.4你去动员他留下来看戏5.4.5感动得老大爷话都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