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节展览文字方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9233592 上传时间:2023-09-26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春节展览文字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春节展览文字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春节展览文字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春节展览文字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春节展览文字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春节展览文字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春节展览文字方案(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春节展览文字方案22020年4月19日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中国春节展览文字方案前言春节是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日,已沿袭传承2100多年了,持续的时间从农历十二月初八到第二年农历一月十五,长达38天,几乎每天都有特定的文化传承方式及其精神价值内涵。春节既展示了一年来劳动换取的丰盛的物质成果,又让人们充分享受节日文化活动的深邃迷人、寓教于乐。人们把累积了一年的兴奋释放出来,营造出喜悦祥和、普天同庆的节庆文化氛围,春节又被誉为“中国人的狂欢节”。春节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围绕春节展开的一系列古老而又美丽的民俗文化活动,铭刻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演进及深刻的民族文化记忆,蕴

2、含着崇尚礼仪、天人合一、修身养性、爱国爱家、团结互助、继往开来的人生境界和文化精神。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和对外交流的日益扩大,春节也向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中国人对春节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不断提高。 5月,春节被中国国务院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了使世人更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春节文化,透过这一传统节日承载的中华礼俗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装饰文化、表演艺术和精神文明,感受中国人讲伦理、重感情、爱生活的传统美德,同时,看到一个开放、祥和、奋进的中国!祝福您岁岁平安!大吉大利!1春节的历史渊源

3、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社会。在农耕社会,古人不断观察时间变化,季节更迭,逐步掌握了一年四季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春节”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日子,意味着春天的开始和希望的萌生,它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俗称“过年”,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年”的记载。信奉自然神灵的古人认为丰收是神的恩赐,要举行祭祀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种祭祀一年举行一次,具有很强的周期性,过年就是增岁。商周时期,上至宫廷下至民间,除夕之夜都要举行驱邪逐疫仪式,庆祝丰收、祭祀祖先和求神降福,期望保佑一年的祥和平安。现代的春节活动中仍有一些相关的习俗和信仰,便是这种古老文化保留至今的历史遗存。2. 春节的形成

4、汉代是中国年节形成的时期。汉武帝时期,开始将春节固定在每年正月的初一,由此逐渐升华为民族节日。以正月初一为“年”,燃爆竹、换桃符、守岁等民俗也由此兴起,围绕春节的文化创造越来越活跃,仪式越来越完整。两千多年来依次延续并演化为中国的第一大节日。由于历法的原因,春节总是在公历1月21日到2月20日这个幅度内有规律地跳来跳去。虽然在农历作为日常计时历法已逐渐淡出了都市人的生活,可是,农历正月初一才是一年的开始,这个观念依然顽强地根植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意识中。春节期间,无论大人小孩都会用传统的农历计算日子。3春节的世俗化演变春节的习俗与功能在唐代发生了重大变化。盛唐气象,百业兴旺,思想昌明,文化繁荣。

5、从这个时期开始,春节慢慢从驱邪祈愿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过新年的重点由祭神转向了娱人。能够说,在唐代以后,春节才真正成为普天同庆,亿民欢度的“佳节良辰”。明清时,新年习俗的礼仪性、应酬性逐渐加强。人们在新年之际相互拜年,馈赠礼品。另外,游艺性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此期间,耍狮子、舞龙、演戏、说书、扭秧歌、荡秋千、踩高跷、跑旱船、做手工、玩游戏、比才艺等各种娱乐活动层出不穷,各地举办的庙会活动丰富多彩,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欢乐。4春节在当代生活中中国最早的历法“夏历”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一月作为正月,正月初一也被称为“元旦”,即“第一天”的意思,这是新年的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使用公元纪年。“

6、元旦”与“春节”分别被俗称作阳历新年和农历新年。自此,“春节”之名被正式列入中国的节日法典。当代的“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法定假日,古老的新年被赋予了时代的色彩,各种新鲜潮流的、绚丽多彩的过年方式,营造出浓浓的年环境、年氛围、年情结、年文化,显现出中国春节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5、腊八节1)腊八粥春节的序幕在农历十二月八日就开始了,这一天在传统中被称作腊月初八。人们会在这天喝一碗“腊八粥”,为此后近一个月喜庆而忙碌的各项节日活动做好准备。腊八粥的原料因各地物产和饮食习惯不同而有别,一般是以糯米、大米、紫米、小米等谷类为主料,加红枣、花生、核桃仁、葡萄干、栗子仁、红豆、莲子、桂圆、芝麻等熬制而成,

7、还有人放入红糖等,令腊八粥看起来更五光十色。腊八粥取其“八”,意在“发”,求吉祥祝福之意。2)忙年中国人讲究随顺、和谐,年要过得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因此腊八节一过便开始忙着为过年进行各种准备活动,免得新年到来时应接不暇。忙年要做的事情主要是置办年货,置办新衣、准备年菜、大扫除、筹划各种娱乐活动、准备祭祖祭神用品用具等,一直要忙到除夕夜前。全国各地家家户户欢乐而忙碌的景象为节日增加了喜庆的气氛。6祭灶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祭灶仪式,这是春节各项仪式活动的正式开始,这一天俗称“小年”。“祭灶”又称“送灶神”。灶神是民间传说中负责管理各家灶火的保护神,过去家家户户的灶火前都要贴她的画像。灶神负

8、有年终腊月二十三日上天汇报人间言行善恶之职责。上天将据此赏善罚恶。送灶神时,人们先向灶神敬香,甚至将蜜糖涂抹在灶神的嘴上,让她上天多说“甜言蜜语”,在灶神像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然后,人们烧掉旧的灶神像,象征送她上天。一周后的年三十,要把新的灶神神像贴在灶头,称为“迎灶”,并在灶龛前燃香行礼。“祭灶”习俗表面看是人对神的敬畏,其实也包含着对火的创造者的功德感念,同时也告诫人们即使在家中也不能作任何违背道德的事。7扫尘“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中国人对于过年极其隆重,“送灶”后到除夕夜之前的时间叫作“迎春日”,俗称“扫除日”,家家户户都进行大扫除。因

9、为汉语中“尘”与“陈”谐音,因此新春扫尘就有了除陈布新的涵义,蕴含着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今天,人们仍有年前大扫除的习惯,清洗器具,拆洗窗帘,洒扫庭院,疏通渠沟。把一切“穷运”、“晦气”扫除出门已不是人们大扫除的主要用意,人们希望干干净净地迎接春节,在新的一年有一个清爽的开局。8办年货为了准备过年,从腊月二十五开始,人们就为准备各种节日物资、特别是节日美食而奔忙 ,集市、购物场所里到处充满了置办年货的人流。按照过去的民间习俗,除夕夜一般是不动烟火的,商业店铺也要休息三至十五天,因此,一定要在节前把一切准备就绪。特别是要专门为过年备好充分的食品。虽然当代的各大商场、超市在春节期间仍能正

10、常营业,甚至延时营业,可人们依然会在除夕前置办年货,一方面是延续习俗,另一方面,是为自己在春节期间赢得更多时间与家人团聚。如今,除夕前也成为当代商家最重要的促销期,从大家置办的年货品类中能够看出一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9贴春联春节前,人们常把一些对仗工整的吉祥话写在红纸上,贴到自家的门口或楹柱上。这就是春节时一个重要的文化仪式:贴春联。春联由上联、下联和横批组成,是中国根据汉字每个字单音节、表意的特点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简洁精巧的语句中,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望。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就有过年时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

11、”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五代时期,人们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宋朝以后,桃木板逐渐被纸张代替,贴春联的习俗遍及了中国大江南北。家家户户门口鲜红的春联,为冬日的春节点缀出一派盎然春意。10年画过年,人们除了贴春联外,还喜爱在客厅里、卧室中挂贴年画。一张张新年画给家家户户平添了欢乐的节日气氛。 年画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和春联一样,年画也起源于“门神”,不同的是年画是在绘画的方向上发展了对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信仰。唐以后又出现了以秦琼、尉迟敬德为门神的习俗。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但限

12、于门神一类,渐渐把其它诸神、戏曲人物、风俗画、传说故事等也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连年有余、一团和气、老鼠娶亲、麒麟送子、二十四孝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年画至今已发展为中国民间美术中一个重要的门类。虽然年画驱邪纳祥、祈福禳灾的信仰色彩已经淡化,可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依然受到现代人们的喜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种合二而一的新型年画后来发展成了挂历,至今依然风靡全国。11福盈门在贴春联、年画的同时,人们要在自家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

13、”字。春节贴“福”字,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由于“倒”与“到”谐音,人们常在家里的箱柜门上倒贴“福”字,寓意福气“到”了。剪纸在中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有的地方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吉祥图案的剪纸,这种剪纸作品叫“窗花”。窗花以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描摹吉祥事物、表示美好愿望,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同时也是家长们借图释意对子孙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教科书”。12年夜饭家人团聚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一顿除夕夜的晚饭,这顿饭被称作“团圆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

14、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有鸡有鱼,有的人家围坐在一起涮火锅。热气腾腾的火锅象征生活“红红火火”;“鸡”与“吉”谐音,“鱼”则与“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年年有余”。年夜饭中还常有俗称菜头的萝卜,祝愿有好彩头;以及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各地团圆饭虽然形式各异,可是重视同吃团圆饭的家人之间亲密的情感交流却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中国人共同的心声。亲情是中国人最重要的情感寄托,家庭是中国人最温暖的心灵归依。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人们生活方式的急剧变革,春节其

15、它仪式的文化内涵都在不同程度上淡化,可是,春节回家吃团圆饭的风俗始终不变,因为团圆自古至今始终是中国春节文化的核心。13春节美食1)饺子中国各地春节期间都有一些特定的食品。从汉朝起,北方人就形成了包饺子过年的传统。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饺子有许多吉利的寓意,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同时又表示辞旧迎新之意;另外,饺子形似中国古代用金、银铸造的“元宝”,吃饺子便有了“招财进宝”的寓意。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饺子并不是难得的食品,事实上,饺子重在制作过程而不重在吃。全家人围坐一起一边包饺子一边又有说不完的话,那种温馨的家庭气氛才是人们至今依然珍视饺子的最重要原因。2)年糕大年初一,与北方人吃饺子不同,南方地区的风俗是吃年糕。年糕是用碾碎成粉的糯米加大米蒸熟而成的糕点,有蒸、煮、炒、炸等多种烹调法。年糕最早只用于年夜祭神、朝岁供祖,后来,因其型状像金块、银条,名称也谐音“年高”、寓意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年年高升”,有吉利的寓意,逐渐成为家家必备的春节美食。3)春卷春卷是一种盛行全中国的春节美食,它用烘烤后薄如蝉翼的面饼卷上馅料,油炸成香脆诱人的扁圆筒状食品。南方春卷多用蔬菜加肉做馅料,北方多用红豆沙做馅料。春卷是古人心目中的春的象征。吃春卷的习俗兴于唐代。春节一般在立春期间,这个节气标志着春回大地,万物即将复苏,人们在此时品尝春卷中的新鲜蔬菜便是“咬春”的意思。当时的春卷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