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细菌L型感染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检测.docx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9230286 上传时间:2023-08-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5.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泌尿系细菌L型感染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泌尿系细菌L型感染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泌尿系细菌L型感染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泌尿系细菌L型感染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泌尿系细菌L型感染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泌尿系细菌L型感染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泌尿系细菌L型感染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检测.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泌尿系细菌L型感染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检测【摘要】 目的 探讨泌尿系细菌L型感染情况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为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改良Kagan培养基对临床疑为泌尿系感染者的尿液分离培养,并对分离获得的细菌L型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泌尿系L型细菌感染率为%(35/83),其中大肠埃希氏菌L型占%(13/35)。分离出的细菌L型对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青霉素G等耐药性较高。结论 临床对疑为泌尿系感染者应同时检测细菌及其L型,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联合用药,以杀菌并阻止其变为L型。【关键词】 泌尿系感染 细菌L型 药物敏感试验 细菌L型只有在高渗环境中才能存活和

2、增殖,在普通培养基上不能生长或生长不良;临床对疑为泌尿系感染的患者采用普通培养基不能分离L型病原菌,导致漏诊或误诊13。此外,由于L型细菌的细胞壁缺陷,因而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给临床合理用药造成困难。本文对我院83例泌尿系感染患者进行细菌L型分离鉴定,并测定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 1 材料与方法 菌株来源 2005年11月至2006年5月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尿培养为阴性,但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刺激症状,且伴发低热、乏力、腰痛,临床疑为泌尿系感染者83例,其中男37例,女46例。试剂 用L型平板,改良Kagan培养基:蛋白胨20g、牛肉膏6g、氯化钠45g、琼脂10g、蒸馏

3、水800mL,加热溶解,调整pH至,/cm2 15min灭菌后冷至56,加入灭活人血浆200mL,混匀倾注平板。检验方法 嘱患者清洗外阴,取中段尿约5mL送检,2000r/min离心5min,倒掉上清液,将沉渣接种于血平板和L型平板各一个,血平板置37、5%(体积分数)CO2培养箱中培养,低倍显微镜观察。若在培养基上观察到油煎蛋或G型菌落时,即将培养物作直接涂片,革兰氏染色,细胞壁染色。有完整细胞壁的细菌胞浆不着色,周边呈紫色;细胞壁缺陷菌体的胞浆有不同程度的浓染,后者用L型平板传代,并用药物纸片扩散法(KB法)对10种常用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进行分析。抗生素纸片包括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诺

4、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头孢唑啉、头孢三嗪、头孢哌酮、红霉素、青霉素G。采用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2进行质控,结果判断参照美国临床标准委员会(NCCLS)标准进行。 2 结 果 泌尿系感染细菌L型分离鉴定结果 从83例泌尿系感染患者尿液中分离培养出细菌46例,检出率为%;其中细菌型11例,L型13例,细菌和L型混合存在22例,故泌尿系L型细菌感染率为%(35/83)(表1)。表1 35例L型细菌种类分布(株数)泌尿系感染细菌L型的药敏结果 分离出的L型细菌对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青霉素G等耐药率较高;对头孢唑啉、头孢三嗪、头孢哌

5、酮及红霉素等耐药率偏低,多数菌株敏感(表2)。3 讨 论 细菌、真菌、放线菌、螺旋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进入机体后,在抗生素、抗体、补体和溶菌酶等体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可被诱导为L型。细菌成为L型后,由于细胞壁缺失使抗原结构变化,致使由细菌型诱导的体液或细胞免疫不能有效地作用于L型,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形成免疫耐受状态而在宿主体内存活,此时泌尿生殖道感染的症状可暂时缓解或消失。一旦阻止细胞壁合成的因素消除,如停止用药,其仍可返祖为原菌,重新对人体致病,引起临床症状。因此,细菌L型的存在是泌尿生殖道感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13。 细菌L型表面抗原成分丢失,使生化反应能力减弱,在

6、普通等渗培养基上生长不良或不生长,是泌尿系感染者细菌检出率低的主要原因。本文收集83例疑为泌尿系感染者的中段尿标本,用普通培养基和L型平板同时培养,结果细菌的检出率为%,其中L型的检出率为%。如不使用L型平板,其检出率仅为%。因此,临床上非常有必要对疑为泌尿系感染者进行L型细菌培养。本组35例患者尿液中分离出L型细菌,其中大肠杆菌13例,占%,居于首位。关于大肠杆菌对泌尿系的致病,以往文献报道其侵入尿道上皮可导致菌尿症,侵入膀胱或肾脏黏膜可引起细胞死亡,也可致膀胱炎或肾盂肾炎。表2 泌尿系感染L型细菌耐药结 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是诱导细菌L型形成的重要因素,患者有可能开始仅为普通细菌感染,经抗生素

7、治疗后形成L型,导致细菌型和L型混合存在。如本组资料46例患者尿培养分离出细菌,其中细菌和L型混合存在者22例,占%。由于L型细菌的细胞壁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其药物敏感性与原菌多存在差异,因此临床治疗用药,不仅要考虑原细菌的药敏,也要考虑L型的药敏。我们采用KB法对分离获得的L型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发现其对作用于细胞壁的头孢唑啉、头孢三嗪、头孢哌酮等以及作用于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红霉素等较为敏感,而对抑制肽聚糖合成的青霉素、内酰胺抗生素等耐药性较高。有学者认为头孢菌素除可影响细胞壁的合成外,对细胞膜也有一定作用;也有学者认为头孢菌素对L型的内酰胺酶较为稳定,所以不易遭受破坏。 综上,临床对疑为泌尿

8、系感染者应同时采用普通培养基和高渗培养基分离细菌,并同时考虑二者的药物敏感情况,根据所分离到的细菌及L型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决定用药,可以联合使用作用于细胞壁和细胞质的抗生素,以达到杀菌并阻止其变为L型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梅,张启英,李杰,等. 泌尿系统感染细菌L型检查的临床意义 “J“. 蚌埠医学院学报, 1999, 24(4):281282. “2“苑广盈. 泌尿系感染患者细菌L型检查的临床意义 “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996, 16(2):107.“3“苗迎秋,滕英霞,王辉,等. 细菌L型在泌尿系感染中的作用 “J“. 大连大学学报, 2002, 23(2):9597.“4“罗海波,张福森,何新生,等. 现代医学细菌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261266.“5“李力,刘海水. L型细菌的耐药性与医院感染 “J“. 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2001, 16(增刊):606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